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改居”社区如何提升公共服务供给

2022-03-19易丹丹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

易丹丹

摘   要:“村改居”是城镇化推进的重要举措。“新社区”的公共服务发展,不仅是社区治理的重点关注内容,也是惠民、稳定民心的重要安全器。基于文献的研究,发现以土地扭转型的纯农村型“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亟须关注。通过对G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调查,发现G社区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的主体单一、内容碎片化、供给过程效率较低。因此,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给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构建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市场+社区能人的多元供给主体和监督机制,以合作社转动公共服务发展解决供给中的资金、人才困境等解决思路。

关键词:村改居;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2-0024-03

公共服务是指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基础城建设施、教育医疗、就业保障、文化娱乐等。“村改居”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加速促进了农村向城市的融合。“新社区”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有利于居民对新身份的认同以及追求个人更好的发展。根据区位形态、土地整理方式、城市化模式等因素,将“村改居”社区分为城市扩张型、新城开发型、土地扭转型三种类型。Y县G社区是典型的土地扭转形成的纯农村型社区,乡村振兴在即,需要筑巢引凤,充足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有利于乡村产业生态文化发展。本文经过调查走访G 社区,对其现有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七条路径给“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发展提出建议,以期该类型“村改居”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得到有力改善。

一、G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

(一)“村改居”社区基本情况

Y县L镇的G社区于2016年响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和城边村“村改居”的进程中诞生。从学术研究的方向来说它属于土地扭转型“村改居”,也可以说是人口大村,然后“村改居”就地城镇化,所以“新社区”人口分布较分散。G社区以社区党支部为中坚力量,进行社区的日常工作管理。因为前后的辖区土地、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计划生育政策、涉农政策不变,土地没被集体扭转的仍有使用权,这部分居民仍在务农,其他的大部分在务工。通过回收原石桥村集体土地1 200平方米,以10万元租金引资建立食品加工厂,解决劳动就业人员30人;筹备资金46万元,建光辉利民砖厂,年收入达16万元以上;以26.8万元价格买断农贸市场10年经营管理权,通过摊位租赁,每年增加收入10万元。截至目前,G社区集体经济积累达30万元。

(二)G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1.社会基本保障服务

G社区是所在镇的中心村,本就有良好的社会资源。教育上有公办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并有私立幼儿园一所,能基本满足本社区的孩子就学。社区内有镇中心医院、社区卫生室、百姓大药房、私人诊所等医疗基础设施保障居民健康。中心派出所、镇派出所驻社区警卫室保障居民的日常安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在98%左右。

2.基础设施建设

从2016年“村改居”后,社区制定了《干部包片制度》、《干部年度考核制度》、《重要事项报告制度》、《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等制度,定期分析村情民意,认真剖析问题。先后解决了白腊平、窝凼烤房群、同乐、艾门等

组“美丽社区”公路硬化、花台、果皮箱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修建了农贸市场、拉通了敖龙大道龙家段、启动了荷花塘片区开发,实施了聚龙路、钟山路、平安路、荷花塘治理等项目建设,城镇面积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镇面貌不断繁荣。社区各小组有了自己的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基本体育设施。

3.技能服务

社区紧紧围绕城镇服务功能抓发展。充分利用道德讲堂、远程教育、农民夜校等阵地,积极开展党员干部、社区能人、党员群众培训,形成了干群齐思、共谋发展的良好格局,切实提升了干群素质。近年来,先后培训党员200余人次、种养殖能人80余人次、群众600余人次。

4.生活服务

在社区居委会成立党群服务中心,给居民提供生活生产中基本问题的咨询解决服务。社区的计划生育协会家庭服务中心给社区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帮助和给特殊人群提供照顾。其下面设立医疗健康服务小组、留守儿童服务小组、生育关怀服务小组分别对应居民开展相关的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小组服务内容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对特殊家庭开展免费上门医疗服务。留守儿童服务小组服务内容有负责留守儿童之家的日常工作、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身心健康服务、 “六一”儿童节对特困留守儿童进行走访慰问。生育关怀小组服务内容有负责对贫困计生家庭、计生特殊家庭、空巢老人的生产、生活、身心健康服务;每年春节对计生特殊家庭进行走访慰问。

5.文化服务

G社区所在镇将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示范镇,近年主打茶文化,改建茶文化馆,给喝茶爱好者提供场地。发展红色旅游,修改建社区内的红军烈士墓区以弘扬红军精神,引起学校、单位、居民个人重视,每年的清明节去扫墓,千人一起倾听他们的英勇事迹,将他们的坚韧精神传递到社区的家家户户。社區联合当地小学在村民小组成立图书角落,供本小组居民阅读。

二、G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分析

(一)供给主体单一,不能满足居民有效需求

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完成的,只有少量的建设引入了商业投资。提供与居民相关的生活生产的服务主要由社区居委会主导,单一的供给主体,因为财力物力的有限,并不能有效满足居民生活生产中的需求。例如,G社区的养老院建设从选址开始就被质疑,2018年左右建成到目前都没有投入使用。首先是因为该社区的养老方式更多的是居家,实在不能自理的会选择更高级的医养护一体的养老院;其次是养老院地方选址偏僻,不能很好服务于老年人。缺乏市场、居民、社会组织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使G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覆盖率低、供给内容简单,居民对提供的服务质量不是很满意,像路灯、社区道路、球场经常维修改建,影响居民的生活生产。

(二)社区居委会公共服务供给形式化

根据走访,G社区所提供的生活服务形式化,主要体现是服务供给片面化和相关工作人员非专业化。例如,家庭医生没有像承诺的给辖区内的所有居民提供服务,只是提供给了精准扶贫、低保、五保等特殊群体的家庭,原因是社区人力、物力、财力不够,难以提供覆盖所有居民的服务。服务工作人员非专业化,一方面,社区部分工作人员服务过程中呈现形式主义,随便问问填个表格,并没有给居民提供相关的专业性服务;另一方面是部分工作人员仅是挂名,没有相关的资格证件或相关经验。

(三)公共服务供给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造成供给效率低下和服务重复供给

G社区呈现“村改居”社区的典型特征,“非城非农”,从而使得公共服务的范围广泛,涉及到农业、环保、教育、财政等不同的供给的部门,相互沟通协调不足,一方面造成服务浪费,另一方面引起应获得服务的其他居民不满。像对G社区里的贫困家庭的过节走访慰问,有些家庭得到扶贫办、民政、社区居委会等多部门的慰问,有些家庭一个都没有,加上部门走访慰问的物品服务大都一样,服务产品重复,造成浪费。

(四)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不成体系

从G社区呈现的供给现状来看,首先是供给主体之间缺乏机制衔接,自上而下的供给工程缺乏系统布局,供给内容碎片化,没有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给居民提供成套的服务。对还有土地生产权的居民来说,他们需要的不光是产业的引进,还需要后续产业技术的指导、产品销售以及产业未来发展等一系列的服务。“除了引进,就没有了”,这是该部分居民对此的评述,导致这些社区小组先后引进了核桃、金银花、莲藕、茶叶、花椒等项目,大家挖了又种,种了又挖,现在谈起产业发展这部分,居民们难以接受发展。

(五)公共服务供给在时间上呈现拉锯战,公共服务分布不平等

这一类“村改居”社区所在地方政府属于县级下,地方政府自我造血能力有限、资金有限,服务供给缓慢是常见的。G社区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路灯项目十年左右了还未实现社区全覆盖,停车场修建也一直在待工中。服务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对待社区边缘一代的村民小组,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修建不会优先考虑他们,因为土地零散不方便扭转进行规模化产业种植,对他们也没进行系统有效的帮助,这部分居民对“新社区,新生活”的感受也比较弱。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对G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的思考

(一)构建多元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互动模式,全方位提供公共服务

G社区的集体经济发展采用的是“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完全可以平移到公共服务供给中来。“政府+市场+居民+社区技术能人+社会组织”这一模式构建足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多样化供给。政府要主导做好统领、协调工作。市场依靠集体经济中的合作企业,一方面尽力引入它们参与到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另一方面借助它们的力量把自己推销出去,与市场的互动,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给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可以增强归属感、认同感,给居民搭建参与的平台。例如,组建微信群、QQ群双向互动,鼓励居民参与力所能及的服务供给工作、了解民众的服务需求,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组织社区能人成立协会,给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指导,如给居民提供相关产业技术的培训会;还可引入社会志愿者组织、大学生社团这样的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使服务多样化。

(二)促进社区管理人员观念转变以及专业性提升,使公共服务优质化

“村改居”社区仍处于熟人化社会,要想让居民真正融入新的身份,社区公共服务的管理专业性尤为重要。一是需要引入專业的管理人才队伍参与社区管理,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二是社区内部可以将相关人员送出去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优化社区治理,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优质化。三是工作人员需要加强自我工作能力的提升,主动学习,与时俱进。

(三)加强政府纵向、横向服务供给部门的沟通协调,保证服务供给高效率

一项公共服务的供给牵扯多个部门,相互之间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高效率完成服务供给工作,使居民更加满意。首先,需要明晰部门的职能,在工作中规避重复和推卸;其次,各部门间加强信息沟通、数据分享,减轻部门工作量以及重复工作量;最后,推进各职能部门之间多合作,横向牵制,纵向监督,保证公共服务供给工作的高效率。

(四)大力发展合作社,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发展

土地扭转型“村改居”社区大都有与当地适宜的各种合作社,以生产环节为标准划分,有生产合作社、流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服务合作社。G社区目前有生产合作社和流通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主要集中于种养殖产业,流通合作社是供销合作社。合作社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岗位。政府与合作社之间主要是合作与购买关系。政府通过政策鼓励生产型的合作社的发展,与其合作带来经济效益,一方面累积集体经济资本,给公共服务供给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和生产服务问题。合作社发展带动就业毋庸置疑。社区还可联合合作社给有生产的居民提供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实现经济和服务双赢。组织居民发展服务型合作社,发展、丰富社区文化。比如,G社区在文娱上有比较出名的腰鼓和钱杆舞两个项目,发展其爱好者组成文化服务合作社,不仅让居民的生活多彩丰富,也可借此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将其推入市场,辅助经济发展。

(五)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监督机制

建立多元的监督体系,促进形式化、社区内部不平等、供给部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组织居民联合成立监督小组,和社区居委会达成互动关系,杜绝形式上的供给。二是在政府的行政供给过程可以引入媒体监督,借力当地电视台、报纸、自媒体联合报道过程的推进提高实施成效等。三是服务供给主体之间加强相互的监督沟通,使得公共服务供给过程透明化。

结语

“村改居”社区的发展事关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关系着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土地扭转型的纯农村型“村改居”社区将更多作用于乡村振兴的发展,解决好此类型社区的公共服务发展将会更好拉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该类型社区的公共服务发展主要是依靠自我造血,为了更好促进其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做适当的政策倾斜,社区自身也应该加强市场竞争力,找到符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市场、文化市场等。

参考文献:

[1]   张静.关于“村改居”问题思考及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7,(12):12.

[2]   崔宝琛,彭华民.空间重构视角下“村改居”社区治理[J].甘肃社会科学,2020,(3):76-83.

[3]   朱敏青.“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J].开放导报,2014,(6):41-44.

[4]   黄春蕾.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转型研究——基于济南市的调查[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4):11-19.

[5]   赵芷毓.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   若   云]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
体育公共服务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探析*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政府为什么要购买公共服务
基于环境治理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思考
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