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

2022-03-18曹能秀马妮萝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曹能秀, 马妮萝,2

(1.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2.楚雄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1)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08).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四个共同”与“五个认同”为基本内容,有意识地以影响中华各民族每一位成员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正确认知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认同,形成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活动话语体系与行为自觉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面向全民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狭义上则是指面向大中小学生及幼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研究所指的是狭义的面向大中小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融课程、入课堂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的底层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与学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过程有机结合与渗透,逐步铸牢大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来,学术界有关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截至2021年12月上旬,中国知网有关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期刊文献有25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为什么培养”:学者们强调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可以有效应对新时代价值多元冲击对大学生造成的深层次信仰危机与价值困惑;(2)郭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学生共有精神家园以及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价值;(3)钟梅燕,贾学锋.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6).边疆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的重要实践。(4)包银山,王奇昌.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9,(4);彭尚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途径研究[J].民族学刊,2020,(1).二是“培养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尤其是民族院校(主要指西藏与新疆境内的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小学生较为少见。三是“培养什么”:有学者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观教育,应以“四个共同”理念为核心,充分展现和讲清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成的整体性、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可分割性、中华文化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体性以及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共同培育熔铸的整体性,(5)周智生,李庚伦.以“四个共同”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讲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征优势,(6)万明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统一性(7)刘玉.西藏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有学者则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认同意识,应该以“五个认同”为核心进行教育。(8)朱晶.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N].新疆日报,2021-03-23(005).还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9)王稳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机理及其实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四是“怎么培养”:学者们提出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要包括建构以教学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制度为保障的教育实践体系;(10)冉春桃.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7).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教学模式、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校园环境的人才培养体系;(11)包银山,王奇昌.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9,(4).做好民生政治、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多元路径;(12)彭尚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途径研究[J].民族学刊,2020,(1).以跨文化教育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路径;(13)武显云.跨文化视阈下民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J].民族学刊,2021,(7).“科研+教学+田野”的金课叠加路径;(14)吴桃.“石榴籽大团结金课”:以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为标杆[J].民族学刊,2021,(10).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二者相互融合的一体化路径;(15)韩宁,阎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阐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一些学者从学校教育系统全局出发,提出倡导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路径;(16)李红婷,藤星.倡导多元文化教育整合教育理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理论依据及理论贡献[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1).学校在不同阶段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17)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仪.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1).在民族地区开展青少年“三个意识”和“五个认同”教育、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力度,在全国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的国家课程以铸牢中华民族“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18)王鉴.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中国教育科学,2020,(1).还有学者从心理空间生产视角提出建构和完善学校的物理、人际、知识以及体验空间的学校教育心理建设路径(19)胡平,徐莹,徐迩嘉.从心理空间生产看学校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J].民族教育研究,2020,(4).。

总体而言,目前学术界有关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呈现出“4个侧重4个有待加强”的特征:一是侧重局部意义分析,从整体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意义的研究有待加强;二是侧重以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以全国大中小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研究有待加强;三是侧重历史观教育和集体认同教育,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有待加强;四是侧重教育常规路径的探讨,创新性路径研究有所不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是促进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走向,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精神,立足已有研究基础,结合现实需求,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与路径进行系统探讨,以求更好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逐步铸牢大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目标

面对国家、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大中小学应尽快调整原有的民族教育思路,正确把握好“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认为,我国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接触、混杂、联结与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20)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17.其中,中华民族这一实体是“一体”,具有国家属性和特征,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是“多元”,不具有国家属性和特征。滕星教授据此提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民族成员和少数民族成员要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跨文化”的态度、行为和技能,以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最终实现我国各民族大团结。(21)李红婷,藤星.倡导多元文化教育整合教育理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理论依据及理论贡献[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1).本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观照下的“多元一体文化间性教育”。“文化间性”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继主体间性与语言间性后提出的文化哲学术语。不同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中的“跨文化”概念,“文化间性”是文化互动时发生的意义重组,是一种文化与他者的关联,而“跨文化”仅指参与到互动中不同文化各自的部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民族同化主义政策和民族多元主义政策的式微,表明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能继续秉持其一端,而要转向共同体主义政策。“多元一体文化间性教育”是致力于发掘和增进在“一体”和“多元”之间辩证统一共同性因素的教育。这些共同性因素是中华各成员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融凝而成的整体性以及在现实生活发展中凝聚而成的一体性,它集中地表现为“四个共同意识”与“五个认同意识”。这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起源、根本、发展以及预见上提供客观存在的历史合法性与现实认同基础,其目的在于达成共识,最终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大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知识的认知,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布卢姆等人以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从低到高的发展形式将教育预期效果分为认知(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22)Bloom,B.S.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M].罗黎辉,丁证霖,石伟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91~200.、情感(注意、反应、价值评价和性格化)(23)Krathwohl,D.R,Bloom,B.S.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M].施良方,张云高,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98~208.和动作技能(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作)(24)Harrow,A.J,Simpson,E.J.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三分册动作技能领域[M].施良方,唐晓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55~160.3个相互关联且有层次的亚类别连续体。借助这一基本观点,本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不同层次目标设置应注重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及领域内部连续发展水平梯度。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正确认知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认同,形成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活动的话语体系与行为自觉。这一目标又可以按照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维度分解为以下4个层面:一是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成、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中华文化各民族共同创造及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共同培育熔铸的一体性;二是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是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与历史观;四是形成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活动的话语体系与行为自觉。其中,第一个层面的目标是基础,第二、三个层面的目标是核心,第四个层面的目标是在前三个目标基础上的提升。

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目标编制原理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从具体形态到象征形态再到抽象形态)、情感发展规律(从情境性到理性再到信念性)和动作技能发展规律(从机械到复杂),国民教育体系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可做如下分解:小学阶段(3~6年级)以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形态和象征形态形成初步情境性的了解、注意、感受和简单语言表达为主;初中阶段(7~8年级)主要是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与命运共同体的抽象形态,使用正确言行宣传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性意识初步形成;高中阶段(10~11年级)主要是运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思考,形成对国族、文化、领导与道路的情感归属、集体认同以及话语和行为的支持,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理性意识进一步增强;大学阶段(1~4年级)主要是在不同情境中践行正确的集体认同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活动中将这些观念转化为维护国家利益的自觉言行,强化使命责任担当,中华民族共同体信念性意识初步铸牢。这些阶段目标前后有机衔接、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心理发展规律。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文化间性教育”性质,规定了学校教育内容的“多元一体文化间性”特征,即多元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性,多元文化融凝中华文化形成的整体性,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增进中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的交互性。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知识内容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方面。“是什么”的知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础常识、政策常识和理论常识四部分。基本概念主要涉及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四个与共”“四个共同”和“五个认同”等。基础常识主要涵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形成发展史,中华民族与各成员民族是历史命运共同体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在文化上是相互吸收的交融关系,(25)李世武.转向文化交融理论:论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与出路——以姚安芦笙乐舞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中华民族与境外其他民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等。政策常识主要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条款,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政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政策。理论常识主要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中国历史的政治遗产“大一统”理念、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论等。“为什么”的知识主要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理念。共同体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2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出版社,1978.没有一种认同本身可以不根据其历史脉络就具备统领性属性与支配性价值,“四个共同”是大中小学生产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身份体认的历史前提和认识机理。内容可包括:秦、汉、唐、元、明、清等不同民族执政时期,政府开疆固疆政策举措的历史整体性;政权分立的南北朝、对峙的宋辽夏金、大一统的秦汉、隋唐、元、明、清等时期,政府以中华正统自诩的历史机理;自古至今各民族共同创作的伟大文学作品、伟大史诗、伟大工程以及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体现;我国各类文明在相互融合过程中注入中华文明基因以及近代各民族仁人志士共抵外侮,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历史脉络。(27)周智生,李庚伦.以“四个共同”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主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认同”思想展开,包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体验、态度倾向与价值观念的统一等。情感体验包括欣赏祖国的万里河山、风景名胜、著名建筑、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感知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象征性符号,形塑符号中蕴含的国家记忆,热爱祖国;尊重中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热爱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等。态度倾向包括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对祖国强盛与繁荣发展感到自豪;对中华民族有深刻的依恋之情;坚定振兴中华民族的国家信念,文化自信,珍惜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坚守共有精神家园;客观看待中国共产党党史,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客观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坚定道路自信。价值观念包括树立正确的祖国观,认同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认同中华民族;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同中华文化;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道路史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三)能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在能力方面的内容既体现为思维能力又体现为实践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4个方面。认识能力包括对客观存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和现实现象进行感知、概括并获得经验的感性认识能力;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常识、政策常识、理论常识进行认知、理解并形成正确的国家民族观念的理性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包括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正确认知基础上,对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正确分析、鉴别、评价和批判的能力。选择能力包括在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关的是非善恶现象正确判断的基础上,自觉、自愿、自主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话语体系和行为方式进行取舍的能力。践行能力包括观察、感受、体验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知国、爱国、报国,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活动的话语体系与行为自觉的公共参与能力。

上述三方面的内容需根据大中小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发展,同时强调内容的递进、连续和阶段等特征进一步编排。

(1)小学阶段。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就决定了小学生的情感是从具体事物开始并逐渐深刻稳定的,认识越形象具体,情感体验越深刻。小学3~4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学生的“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且还不能扩展到抽象概念,社会高级情感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可包括:由近及远不断扩展的祖国万里河山、风景名胜、著名建筑等国家基本具象性表征,让学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对祖国强盛与繁荣发展感到自豪。小学5~6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进行初级的纯符号式思维,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概念,爱国等社会高级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可包括:了解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等基础概念,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基本象征性标志及其背后蕴含的意义,热爱祖国,建立起对中华民族深刻的依恋之情。

(2)初中阶段。初中7~8年级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中期,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情境教学的支撑下,能够理解一般的抽象概念和复杂的概念系统,对许多现象能够进行概括和抽象,能够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恰当的判断和推理。此时,学生情感日益丰富,容易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染,关心国内外政治生活的重大事件,爱国主义等社会情感已初步形成,道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可包括: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系列抽象概念,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四个共同”形成的历史脉络与光辉事迹,在此基础上喜欢并珍惜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坚定振兴中华民族的国家信念、文化自信,坚守共有精神家园;客观看待中国共产党党史,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客观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道路自信。在了解我国民族总体关系特征与理解民族政策基础上,正确分析、鉴别、评价和批判国内外时事政治。

(3)高中阶段。高中10~11年级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后期,抽象逻辑思维占明显的优势,具有组织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立性的特征,并已从“经验型”转向“理论型”。辩证逻辑思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能力迅速发展并处于优势地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高级社会道德情感日益深厚和稳定并具有闭锁性,且十分关心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爱国主义信念等世界观已初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可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理论常识,并运用这些理论辩证分析国内外重大历史与政治时事,继而树立正确的祖国观,认同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认同中华民族;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同中华文化;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道路史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关的是非善恶现象正确判断基础上,自觉、自愿、自主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话语体系和行为方式进行取舍。

(4)大学阶段。大学1~4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形成,批判性思维与思维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内心情感日渐强烈丰富,爱国主义情感、道德感、义务感等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并出现爱憎体验,意志的自觉性和坚持性较高,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人生观基本形成,思想和行为表现充分,心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最后成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可包括: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四个共同”为核心的认知,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及以“五个认同”为核心的价值理性认同,观察、感受、体验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活动的话语支持体系与公共参与的行为自觉。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在小学中年级阶段主要包括具象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境性内容,小学高年级阶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性载体、简单概念与简单常识为主;初中阶段主要以基本概念、基础常识、政策常识与“四个共同”的机理阐释为主;高中阶段以“五个认同”与理论常识为主;大学阶段关键是在中小学教育基础上综合形成思维和实践素质能力。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原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原则是教育主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涵的指导下,为实现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活动、指导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则。主要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凸显社会主义属性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统一

凸显社会主义属性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融入教学,作为国家认同意识形成的基础,以达成大中小学生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观、国家观和中华民族集体认同意识教育。它不是偏颇的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也不是重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而是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历史和现实客观共在的完整“共同体”,从而产生集体情感归属和认同意识。

(二)与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衔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独立的教育目标与内容,但与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高度关联、相互转化的。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向纵深发展的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由侧重各民族历史记忆认同的“四个共同”与侧重国家集体认同的“五个认同”组成,两者分别蕴含着从“民族”到“国家”与从“国民”到“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路。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奠基,属于民族团结进步的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块,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深化提供牢固的观念动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是在实现民族大团结基础上的中华民族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增量提质。铸牢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于我国各民族在心理和物质上共同团结进步,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发展,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动力本源。

(三)“专题式”的课程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体验相结合

“专题式”的课程教育是建设专门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系列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国家课程,与“分散式”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各学科教学的课程相对。横向上应系统体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知识与常识内容;纵向上应涵盖中华民族在古代、近代和当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在性、自觉性与自为性在政治向度、实体向度和文化向度的表现。课外实践活动是贴近学生生活和周边社会实际,重视学生情感和能力培养,体现知识在地化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专题式的课程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体验相结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规避重认知、轻情感与行为的基本规则。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考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与大中小学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基础上,统筹全局,联系教育过程实际,积极探索课程嵌入、教学方式与师资培训等系列路径,努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与学校教育过程有机结合与渗透的有效方式。

(一)以互嵌式学习主题为核心

互嵌式学习主题是由指向一个或一类中心内容的多维要素在内容、形式和形态上相互嵌入、嵌合而组成的系列化课程学习网络的总和。以互嵌式学习主题为核心是指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设计应以主题为单位,将含有相同或相近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等属性不同的多种课程内容;将“专题式”与“分散式”的课程教育、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建设等时空属性各异的多种课程形式;将微课、雨课堂、研究型课堂等载体不同的多种课程形态,以学习子网络的形式归结起来并加以结构化,进而不断完成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辩证循环转化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全人教育课程学习网络。互嵌式学习主题的目标在于帮助大中小学生达到知行合一,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在心理结构上稳固的国家认同。这种课程学习网络不仅为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觉醒提供了多维触发机制,为意义学习延展空间基础,避免过度理论宣教,而且在理论与实践的嵌合学习之间相互巩固,把掌握知识、增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能力三者统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稳固的国家认同奠定扎实的素质基础。

互嵌式学习主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同一主题任务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形态三方面的互嵌。课程内容上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在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三方面的互嵌。课程形式上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专题式”与“分散式”的课程教育、课外实践活动体验、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建设的互嵌。课程形态上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微课、雨课堂、研究型课堂的互嵌。其中,课程内容的互嵌决定了课程形式的互嵌,课程形式的互嵌包含了课程形态的互嵌。在“大思政”背景下,开设“专题式”课程是指在中小学思想政治类学科课程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定的内容按照年级、学期和单元等划分为若干层次,保证教学课时,教师采用讲授和讨论等教学方法来设计的独立课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分散式”课程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要融入思政类学科课程,还必须在其他学科课程相关资源中挖掘渗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形成教育合力,规避大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碎片式发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在校际、校园、年级或班级层面开展的主题文化活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场馆和基地参观活动、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文化体验活动等活动。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隐性课程的重要来源,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总和,包括打造校园展板、宣传栏、浮雕、广播、图书室、融媒体短视频等多感官宣传渠道,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依据互嵌式学习主题的课程设计思路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阶段目标和内容,可以分别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设计出丰富有趣的课程学习网络结构图。

互嵌式学习主题的开发关键在于明确主题课程性质、把握互嵌要素与互嵌式学习主题网络的编制方法。第一,互嵌式学习主题是超越课堂、教材和学科界限,具有关联性本质特征的整合取向课程。学习主题是由各种相关课程与活动组成的系列,能有效克服因学科课程资源割裂带来的分散弊端,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经验”。第二,在作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众多内容要素中,要把文化作为最重要的互嵌要素,将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与地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互嵌,以追求文化互动中文化间性的达成。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民族工作原则下,挖掘与增进文化共同性,致力于明确中华民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辩证统一的共同性含义。第三,互嵌式学习主题网络的编制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某一中心学习内容为导向,将主题实施的各个具体课程与活动以一定的逻辑关联加以直观地图式化。互嵌式学习主题网络编制应遵循国家课程确定主题和目标、考虑主题课程的实施学段、方式与途径、设计具体在地化的主题实施方案程序。

(二)以主体间性教学法为取向

主体间性观是教学基本原理中教学活动的主体观之一,对教学方法选择具有价值取向意义。主体间性教学法是落实多元一体文化间性教育的重要方法,该方法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教师主导,多交互主体协同参与,平等对话,融合多元,引导受教育主体的人格向主体间性提升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在传统的主体性教学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构成主客关系,纷繁的教学活动被简化为单向传输的对象化活动,教育知识本位深重,忽略受教育者的兴趣与能动,甚至出现主体无涉现象,导致教学负效的出现。主体间性教学法源于对主体间性哲学的思考,主体间性哲学是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过程中批判和超越单子式主体性的产物。海德格尔认为我与他人的生存共在以及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是主体间性的核心要义。(28)汪建兵.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教育研究,2009,(2).主体间性的目的之一是主体共同体主义,(29)尹秋艳,叶绪江.主体间性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主体间性教学法的价值取向是实践主体的平等交互,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诉求不谋而合。从主体性的发展阶段来说,中华民族各民族是群体主体,各民族的每一位成员是个人主体,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社会主体。无论是存在于个人主体还是各民族主体中的发展危机,必须通过各个人主体、各群体主体之间存在的共同性的主体间性来化解。因此,主体间性教学法是契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取向。

主体间性教学法运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的,是共主体以与其共同关联的中介客体为对象,在积极交往中互相理解与融合,以达成在思维和行为方面一致的国家认同。主体间性教学法变单一教学主体为共主体,变主客教学关系为多主体与中介客体的关系,变对象化的教学活动为平等尊重的交往活动,变灌输教学为以人为本的教学。主体间性教学法有利于各民族大中小学生在平等、尊重、包容的环境中形成主体间性人格,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达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方位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主体间性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根据大中小学生的阶段学习内容、课程性质以及心理发展特点,按照螺旋式调整的原则进行教学方法选择与创生。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符合主体间性教学法共主体核心内涵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体验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价值讨论法等。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提倡以主体间性教学法为取向,并不代表对传统讲授教学法的舍弃,因为一些知识与常识的习得仍需要通过传授作为基础。结合不同学段课程学习实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采用可视化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与讲授法相配合的教学方式,了解与体认具体和象征形态的国家形象。初中阶段采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可视化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相配合的教学方式,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4个方面的内在历史形成机理。高中阶段采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形成对国家在5个方面的认同。大学阶段采用价值讨论法、体验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稳固维护国家利益的言行。

采用主体间性教学法培养大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紧扣主体间性教学法的内涵。第一,秉持共主体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主体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不同类型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构成了多交互主体协同。其中教育者包括在场与不在场的、学校内部的和学校外部的主体,受教育者包括边疆和内陆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主体。第二,采用平等“对话”方式作用于中介客体,建立交往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其要义在于教育者秉持相互尊重的对话性思维,在教学中围绕与其共同关联的中介客体进行平等的讨论,以谋求各民族学生在互识基础上达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共识。第三,融合多元,引导受教育者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主体人格。融合多元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内容与资源等方面的融合。内容上包括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在疆域、历史、命运、文化、政治、经济、精神等方面的一体性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顺序和层次上的融合。资源上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资源融合,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的融合,传统物理化资源和现代信息化融媒体教育资源的融合。在多元融合中体会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不可分割性,从而孕育以中华民族共同类性与各民族个性走向统一的主体间性人格。

(三)以“专项+X”师资培训为依托

无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式”课程的开展还是“分散式”课程的渗透,都需要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在“专项+X”师资培训中,“专项”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专门内容,“X”是指不同学科的相关领域内容。“专项+X”师资培训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门内容与不同学科相关领域内容有机结合,综合考虑教育性质和教育内容与教育主体配对,以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真正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专业化立体培训模式。“专项+X”师资培训的目标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大中小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以思政类学科教育和多学科教育助推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该培训模式有利于在促进学科课程内涵提升的同时,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不仅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师的责任,也是相关学科教师的使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指出:要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将中小学德育内容贯穿到各学科教学之中。(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801/t20180116_324827.html.本研究提出的“专项+X”师资培训模式,比较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师资教学培训的现实需求。

“专项+X”的师资培训模式是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提出来的。在全国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大中小学校长、政教主任、思想政治类教师、相关学科教师、班主任等都是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师资主体共同体。这些师资主体共同体存在地域、民族、文化、身份与学科等方面的背景差异,因此,要实现全科育人,不仅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项内容对系列思政课程教师进行培训,而且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相关学科内容的结合点对相关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师资培训内容中,应涵盖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一整套体系。在“专项”培训内容的设置上,主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内容融入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高中政治课程以及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程群中。在“X”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小学阶段主要考虑语文、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书法与兴趣小组活动、班队活动、大课间活动、安全教育活动、地方课程活动以及升旗仪式活动等课程所蕴含的国家具体形态与象征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主。初中阶段主要将“四个共同”融入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书法、音乐与大课间活动、班会活动、地方课程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文体艺术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课程与活动。高中阶段主要将“五个认同”融入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大学阶段主要是在“军训与国防教育”“形势政策”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与行为自觉。

启动“专项+X”师资培训需在顶层设计基础上制定“专项”与“X”的内容体系,建立高效培训方式。第一,注重培训顶层设计。“专项+X”师资培训内容体系的开发需要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者、一线教师等主体共同参与,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同时征求来自教育内外部不同层面主体的意见。第二,制定“专项”与“X”培训内容模块。围绕“四个共同”与“五个认同”的内涵制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项内容大纲。专项内容应该涵盖知识、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能力3个层面,同时讲清楚其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并做好衔接工作。分学科与学段特性设计内容体系、考虑区域和民族特性,挖掘地方民族与中华民族交融的素材,设计各学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契合内容。第三,建立多层次的高性能培训方式。要提高培训性能,满足不同类型教师培训的个性化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项+X”培训必须分层实施。“专项”培训以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类学科教师为培训对象,并依照教师所教学段分层开设培训。“X”培训以大中小学不同学科教师和不同教育身份归属教师为培训对象,并综合考虑教师所教学科和所教学段分层开设培训。可以说,“专项+X”分层培训是微型却高性能的精准培训模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性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全面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注重以长效机制厚植全民的认同根基,尤其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提至战略高度上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内涵式深化具有历史必然性。要加快理论建设和实践层次研究,在明晰不同层次目标、内容、原则等基础上制定出台国家专项教育指导纲要,构建集课程性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实施途径、师资教学培训、教学评价以及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要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最高目标,以规范化和体系化的课堂教学为手段,以生活化、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为路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民范围内的不断铸牢夯实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方面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