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提升理念下的课堂追问策略

2022-03-18刘小凤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进阶史铁生思维

◎刘小凤

2020年修订的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重要的学科素养,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务必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促进他们的思维具有批判性和独创性。作为师生课堂对话互动中最常见的思维引领方式,我们教师要善于以追问的方式为学生搭建思维进阶的支架,追问对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进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搭建思维进阶支架

学生的课堂学习,往往都是通过教师的活动设计和主问题引导来不断推进、延伸发展的。循着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搭建促进思维从低级向高级进阶的支架式追问,可以让学生在步步为营中稳打稳扎,渐次行进,走向明亮那方。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有学生从最简角度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感受,这些浅思维的交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智慧追问,启发、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地处理和运用,从而让深入思考、深度学习的过程真正发生。

以朱自清的《春》一文教学为例。对于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在意思的理解和画面的捕捉、再现上并没有多大的难度,他们对于信息的梳理、整合,并得出“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这一结论也很容易。但是,本文独有的短句呈现、跳跃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不曾留心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秘妙”。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引向对文本语言的关注,在解码《春》的诗化语言中,随着作者的思维蹦跳,体会形象化的比喻带来的表达意蕴。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在一个个支架的搭建中,以追问的方式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培养他们的判断、创造思维:

文中的哪些语段吸引了你?

人们都说,这篇课文的语言如诗,你能改成诗行的形式吗?

运用形象生动比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你从这些比喻中,发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发挥想象,试着写一写你赞美春天的比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通过追问,将课文中熟悉的语言陌生化,独特的表达个性化,这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为他们的个性体悟、感受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能。

二、修正思维发展方向

受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以及心智尚不成熟导致的认知经验不够丰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阅读理解、感悟、鉴赏的水平有时会很肤浅,甚至出现偏向。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将他们拉到正确的认知、思维轨道上来。

阅读《秋天的怀念》时,学生在史铁生充满情意的叙述中,很快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但他们在初读后获得的感受,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史铁生不能接受突如其来的瘫痪”层面,而对于他妈妈的那份身同感受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痛楚,学生却主动屏蔽了。这当然不能怪学生,因为史铁生近乎癫狂的独白式表达,更直观,更强烈。为让学生读懂课题,理解史铁生写作的“怀念”主旨,教材编者在本课练习中安排了“揣摩平静的叙述”“涵泳有意味的细节”这一思考探究活动。

教学时,我们可以基于学生已经生成的对于史铁生近乎绝望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追问:

在这悲事之秋,作者深深怀念的,仅仅是他被病魔重击后的悲伤绝望吗?

让学生思维转向对母亲的关注,在看似平淡的“悄悄躲出去”“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挡在窗前”“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等日常细节描述中,读懂“可怜天下父母心”;从“母亲喜欢的花都死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等看似随意的文字中,去体会“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从“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感受到母亲的付出让“我”刻骨铭心。

如此,在一遍遍的感情朗读中,学生对史铁生作品中流露的对母亲的那份真切的怀念,对母亲改变自己对生命漠视的感激,以及对母亲生命的执着的赞叹,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此时,我们再通过追问“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看似平常却饱含亲人大爱的瞬间”,就能让学生产生很好的共情,由衷生发感恩之心。

三、促进思维走向多元

追问的“教、学、评、引”一体化功能,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顺畅,更加多元,由此所生成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表达能力也更加有品位,有品质。

学生阅读《背影》时,笔者发现他们的思维都停留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这一层面之上:他事忙,“我”也再三劝他不必送,但他还是觉得“他们去不好”,送我过了江,买了票,拣定座位并用大衣铺好,然后历经万难买回橘子让我路上吃……他们透过这些细节,读出的是一位什么也放心不下的父亲形象,是事无巨细、无所不至的悉心照料的爱。

然而,作为距这次送别八年之后才写出的散文,且成功打破了多年父子间情感僵局的文字,其所涵盖的爱绝对不是这样的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笔者在学生透过父亲言行读到的“舐犊之爱”基础上,出示文中直抒胸臆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追问:“作者这样评价自己,是要传递什么?”再联系文中“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这些句子,让学生体会朱自清先生写父亲关心自己的一系列言行的真正用意。

如此追问下,学生结合反复地品读,渐渐发现:父亲坚持要送我,其实是在抓住父子间难得的相处机会;他为已经二十岁的、年轻、灵活、青春、活力的我,又是拜托别人照顾,又是挑好位子,又是铺垫子,是生怕儿子受到委屈,被累到;他执意为儿子去买橘子而不是苹果、香蕉等其他东西,其实是包含着深深的祝福意味(“橘”与“局”同音,寓意“走局”,即“走好运”)……如此多角度地解读父亲那深沉的舐犊深情,朱自清心中那种复杂的情感就跃然纸上了。

课堂上有效的追问预设,可以让即时生成更加自然、生动、多元,也会让学生的阅读过程更加真实、流畅,他们在语言文字的品味、涵泳中,让自己的思维渐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四、激发良好的思辨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我们教师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借助文中易于激起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话题,通过追问引领他们反省、批判,形成观点,可以有效发展思维,促进深度学习。

在阅读课文《猫》时,笔者引领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梳理三只猫不同的特点,以及各自最终命运的异同。有学生根据文后提供的表格,通过关键词摘取的方法,从三只猫的外形、性情、地位、结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有学生以思维导图绘制的方式,分别将三只猫发展变化着的命运用曲线图标识出来。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他们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第三只猫的死亡,与他人对它的态度有着重大的关系。笔者旋即以此为话题,继续对学生进行追问:“第三只猫的死,真的只是人为造成的吗?”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立刻翻开课本去再一次探究,继而发现这只猫的死也有它自身的问题,比如“总是懒惰地伏着,吃得饱饱的”。“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等——它本身就不招人喜欢,又加上贪吃、垂涎于鸟,所以自然难逃嫌疑了。

经过这一番思辨后,笔者继续追问:

如果说第三只猫的死与它自身、与他人都脱不了干系,那么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的结局又说明了什么呢?

由此,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在交流、讨论后最后得出:“宠物不是玩物,我们要以尊重生命的态度对待他们。比如第一只猫,作者一家完全可以通过医治来救活它;第二只猫被盗的命运,虽然与人性的贪婪有关,但主人对他的关心不够也是重要因素——他们一家都知道这只猫活泼、贪玩,但就是没有采取一定保护措施。”“我觉得作者最后‘永不养猫’的决策是对的,因为对于可饲养的宠物来说,既然你不能照顾好它,那就请你放手。不打扰,不干扰,给其自由,也是对自然界生命的尊重和呵护。”……学生通过结合课文内容,在思辨中进行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并结合当下养宠行为进行分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在积极思辨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基于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智慧设计启发他们深刻思维、多元思维、有序思维的追问,助力他们摆脱低级思维,不断向高阶思维迈进,是我们每个教育人必备的教学机智,我们的探索也是我们的永恒追求。

猜你喜欢

进阶史铁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传祺GM6:家用MPV新进阶
领克进阶
2018车企进阶十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