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重视角下解读《沁园春·长沙》

2022-03-18◎黄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寒秋橘子洲秋景

◎黄 芳

自古文人多“悲秋”,能够在萧瑟凄凉的秋季中发出豪言壮志、保持积极态度的文人墨客可谓凤毛麟角,而诗人毛泽东则可算一个。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跳出了哀婉消极的文人悲秋基调,以积极向上之词表达对秋的赞许及喜爱,充分彰显了其豪迈洒脱的艺术境界。毛泽东借秋景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在景物描写之中表达解放民族、谋求独立与自由的豪情壮志。

一、以“字词”为视角,感知湘江之秋

在毛泽东的笔下,《沁园春·长沙》向人们清晰展示了长沙壮观的秋景,他所描述的秋景,并非传统那般肃杀哀婉,而是蕴含了无穷的生机和强大的活力,向人们展示了毛泽东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游故地、赏秋景、忆往昔、抒豪情的壮美词章,这首诗不过寥寥数句,但却融合了写景、叙事、抒情三大要素,用词方面极其讲究,不管是数词,还是动词,都运用的非常精准,有一种“非用此字、此词不可”的极致。

《沁园春·长沙》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时间、地点,透过“独立”“寒秋”“湘江”“橘子洲头”这些字眼,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毛泽东独自一人,静静地伫立在寒意阵阵的秋风之中,望着流经橘子洲头而向北一去不复返的湘江,心中泛起阵阵涟漪。“寒秋”一词直接点明了秋风的肃杀性、凄厉性,它并非春风之轻柔,也并非夏风蕴含凉意,毛泽东欲通过“寒秋”之景向人们揭露当时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人毛泽东预感到个人正处于危险之局中[1]。

第二句的“看”字统领下文,将壮观的山水、染红的山林尽收眼底,向人们描述了一幅壮美且不失活力的湘江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遍、染”均为动词,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秋季来临,漫山遍野都为红色笼罩、高低不一的树林纷纷“染”上红色的壮美之景。“碧透”“争流”这两个词语用的非常巧妙,特别是“透”和“争”,其中,“透”生动细腻地论述了江水在秋高气爽的天气之中,如同翡翠一般,浑身上下皆为绿色,如此美景令人心醉。只见江面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你我之间互不相让,均要做新时代下最出色、最惹人注目的“弄潮儿”。整个场景充满了朝气与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勇敢参与革命、不畏牺牲的英雄儿女。“鹰击长空”中的“击”用词颇为精准巧妙,蕴含搏击之意,表达了鹰在壮阔的秋天之中矫健有力地自由驰骋。“鱼翔浅底”中的“翔”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以“翔”之词展示了鱼游得轻快自由,无拘无束,天空的壮美景象倒映于碧透的湘江水之中,颇有水天一色之趣,鱼儿自由自在地畅游于水中,也貌似无拘无束地“驰骋于”空中,“翔”字将鱼儿的活泼表现的淋漓尽致,延伸出超凡脱俗的审美想象空间,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向人们充分展示了极具独特魅力的湘江之秋。

从“字词”的视角来讲,词作打破了以往“逢秋悲寂寥”的表达思路,而是与刘禹锡一样,共同赞叹秋天的壮美,而这也切实体现了毛泽东无与伦比的豁达胸襟。在毛泽东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秋景,领略到了湘江之秋的苍劲与壮阔,感受到了橘子洲头独具风采与神韵的秋天[2]。

二、以“时令”为视角,观览壮阔之秋

《沁园春·长沙》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时间,即“寒秋”,以“时令”为视角引申出对长沙橘子洲头之壮阔秋景的描述,遥想起昔日的“峥嵘岁月”,感叹当时的“青春年少”,感天时,叹流年,在当下与昔日的时空交错中寄情于景,于壮美辽阔的秋景之中抒发了个人的意气风发,表达个人的雄心壮志,同时,也充分彰显了毛泽东胸怀宇宙的豪迈气度。《沁园春·长沙》可分为上下两阕,每一阙融入“时令”点,以此为脉络,统领全诗,增强整首诗的条理性,使得主题在时间节点的串联中得到彰显与升华,令整首诗充满艺术气息,更添一份感染力。

《沁园春·长沙》上阕部分以“寒秋”奠定基调,向人们打造了一幅富含活力、壮美广阔且令人沉醉的湘江寒秋图,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毛泽东发出了苍茫大地由谁主宰的声音。“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诗人独自一人伫立在寒意阵阵的秋风之中,秋分时节,随着气温的降低,很多地方的花草树木日渐枯萎,被秋风“染”过的枫林在天高气爽的秋日中,红的更加鲜艳、更加娇艳欲滴,向人们呈现出了橘子洲头漫山遍野一片红的美丽景象,生动的词汇使人们脑海之中浮现出具体的画面。

接下来,毛泽东以“鹰”“长空”“鱼”等景物描写为基础,在远近空间的交织之中,通过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深度融合,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为下阕抒情夯实了重要基础,奠定了浓郁的激昂氛围。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之中,充分彰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也反映了作者勇敢肩负起救赎中国、与军阀相抗衡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何等壮阔的胸怀,怎不令人感叹。

《沁园春·长沙》下阕部分不乏含有“时令”色彩的词汇,“往昔”“同学少年”“当年”“曾记否”等词虽然没有标明具体时间,但是它们无不展示了诗人毛泽东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将昔日岁月编织为层山叠峦,带给人们无尽的巍峨奇丽之美。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回忆中,向人们描述了早期革命者不畏风险、敢于出击的战斗精神,同时,也彰显了少年时期革命志士朝气蓬勃、英姿飒爽的风貌。最后,以“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为结束句统领全诗,发出了“是否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的提问,向人们勾勒了一幅青年的弄潮儿在湍急的河流中奋勇进击的壮阔画面[3]。

《沁园春·长沙》以情为经线,以景为纬线,景情之间相互交织,共同描述了秋日时分的壮阔之美、苍劲之美,在壮丽的秋景之中感受诗人炽热的革命情怀、坚定的前进精神。

三、以“景物”为视角,抒发个人情怀

《沁园春·长沙》这首诗将情景交融体现得淋漓尽致,以新的视角审视寂寥的秋季,向人们展示了橘子洲头红色尽染且充满活力的壮丽之秋。同时,也依托壮阔的秋景抒发了诗人毛泽东立志振兴中华的革命豪情,令人在诗词的品析之中感受到诗人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在伟大豪迈的胸襟之中真切地感知到一种崇高之美。

《沁园春·长沙》上阕侧重于写景,但是并非单纯地写景,而是将情寄予于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个人情感。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我们看到的是漫山遍野被红色枫林笼罩的情景,其实这隐藏着诗人毛泽东心中如火一般炽热的革命情怀,红色既是火,也是革命,更是光明。其实,对“万山红遍”做进一步解读对应的是毛泽东提出的“星火燎原”思想,反映了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憧憬与积极期待。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之中,我们看到的是老鹰在天空中勇敢驰骋、鱼儿在水中无拘无束的怡然情景,也看到诗人发人深省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诘问。其实,这蕴含了诗人对自由的呐喊,对全民解放的憧憬与向往,揭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在封建军阀割据的混乱时代,诗人悲天悯人的精神怎令人不动容。

《沁园春·长沙》下阕侧重于抒情,但也不乏景物描述。诗人首先忆往昔岁月,对“少年游冶之事”的描述用的是浪漫的、轻松的、悠闲的语调,向人们展示了对年少时期欢乐时光的无限缅怀,然后,笔锋一转,来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否也曾记得我们先前无所畏惧地在激流中畅游,是否记得我们也曾在河流中掀起激浪阵阵,甚至阻挡了正在前进的船舶,向人们描述了风华少年为人类“竞自由”的英勇斗争的精神,暗示了在谋求解放与独立的道路上,我们会一直保持意气风发、勇敢积极的革命精神。

从“景物”的视角来讲,《沁园春·长沙》动静交融、由点到面、由实到虚、由自然到人类,与一般的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存在明显差别,此诗不仅极富诗意、诗情、诗味、诗美,同时,也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心理刻画,反映了毛泽东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百姓疾苦的深深忧虑,这远远超脱了古往今来追逐个人名利的格局,充分彰显了高尚的、单纯的崇高之美。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寄情于景的诗,通过极富张力的语言、细腻生动的描写向人们描述了与众不同的壮丽秋景、缔造了无与伦比的咏秋意境,蕴含并散发着无尽的审美魅力。同时,也借助壮阔秋景抒发了个人无所畏惧、崇尚解放与自由的革命精神。整首词意境雄伟瑰丽,革命理想崇高,吟之,其情动人;思之,其理感人。

猜你喜欢

寒秋橘子洲秋景
摄影·美好安徽
当一首老歌从耳畔滑过
诉衷情令·夜花吟
秋景
无人机告白
七绝·寒秋(新韵)
画秋天,写秋景
橘子洲头桃花飘
橘子洲头(组章)
羊艾茶园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