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多读”促进统编教材和新课标的实施

2022-03-18姜华萍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材语文课堂

姜华萍

2019 年秋开始,教育部统编语文新教材在全国各地普遍启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堂改革开始推行;2022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颁布,仿佛一夜间,我们熟悉的教材变了,惯用的课型变了,遵循的课标变了,随之而来的考试评价体系也变了。面对新教材、新课型、新课标、新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诸多改变,语文教师如何“应变”? 笔者认为:唯有多读长不变。

一、读课标,深刻领悟语文学科规律

对课标的通透,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追求。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内容,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学科教学。无论是备课、授课,还是布置作业、课后辅导、试题命制、管理督导,都要依据《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 中各学段的目标和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这些最基本的“道理”要烂熟于心,落实到教学实践。

要细解《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个学段、每个学期、每个单元课时对标准的执行中,在一个个具体标准的达成中提升学习品质,发展学科思维。我们听余映潮、黄厚江、王君等语文名师的课,会感觉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课堂轻松愉悦却“干货”满满,都是学理深厚使然。相反,我们的多数教师,平时学习的兴奋点仅仅局限于“巧妙的教学方法”“激情飞扬的课堂表现”,只关注课堂的“表”,忽视了“学理”的学习,这样下来,很难在教学这条道路上走向深远。

对课标的解读要做到“与时俱进”,从注重学科逻辑到更多关注生活逻辑,基于学生成长面临的真实环境、真实需要,以“生”定标,“教”以致用。

二、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教材是教与学的根本和依据,吃透教材的前提是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对各学段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根据每册教材的训练侧重点精准施教。

首先,要准确把握部编教材双线(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组元的编排理念。把握好不同年级语文要素的梯度,明晰训练层级,不可颠倒错乱训练顺序。如七年级是对阅读基本方法的学习,八年级学习不同文体的读法,九年级进行同类单元的整合等,教材由易到难的顺序不能改变。很多教师,特别是送完毕业班下去接低年级的教师,因为没有吃透新教材结构,习惯于按高年级的标准去训练低年级的学生,导致教和学都很吃力。

其次,要把握好同年级不同单元语文要素的梯度。如七年级对阅读基本方法的学习,每个单元训练重点不同: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重点训练朗读,第三、四、五单元重点训练默读,第六单元重点训练速读;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重点训练精读,第三单元重点训练熟读精思,第四单元重点训练略读,第五单元重点训练比较阅读,第六单元重点训练浏览。

第三,要把握好不同文体的读法。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新闻,第二单元的传记,第三单元的写景古诗文,第四单元的散文,第五单元的事物说明文,第六单元的古诗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小说、散文诗,第二单元的事理说明文,第三单元的古诗文,第四单元的演讲词,第五单元的游记,第六单元的古诗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诗歌,第二单元的议论性文章,第三单元的古诗文,第四单元的小说,第五单元的议论性文章,第六单元的古代白话小说。每个单元不同文体的教学策略应有变化,有的通过活动探究习得,有的通过比较阅读习得。要让学生真正明确文体特点,以及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

第四,要活用新教材的助读系统展开阅读。如根据“单元导语”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的“阅读提示”导入新课,根据课后“思考探究”展开拓展,根据“补白”穿插语文知识等。

当然,教材是文本的聚合,课文只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内,要超越课文,将教材作为一个基点,向四周拓展阅读。

三、读教法,大胆践行单元整体教学

统编新教材中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放宽视野,从单篇的课文教学转变为以单元为单位的单元整体教学,特别是在双减的大形势下,要实现大量读写,必须改变以往语文课堂“重讲轻读”“重解析轻整合”的满堂灌现象。重构“学本”课堂,让学生真正立于课中央。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智慧共享、观念交锋和价值辩论中形成高品质的思维能力和与同伴互动交流的言语习惯,在“大输入”“大输出”中形成强烈的内在动力和积极的学习心态,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根据阅读功能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按三条路径展开拓展阅读:一是服务于宽视野要求的中心辐射式拓展;二是服务于新思维要求的反向比较式拓展;三是服务于深情怀要求的同向递进式拓展。语文课型也由过去的以讲读课为主变为“单元预习”“精读引领”“组文阅读”“整本书阅读”“读写联动”等多课型并存。这就倒逼教师多读,准确有效选择拓展内容。无论是精读引领后的拓展阅读,还是纯粹的组文阅读课,都要求教师根据单元主题,开发整合阅读材料,将目标聚集一个“点”,精准定位,一课一得。

怎样准确有效选择拓展材料呢? 如对七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春》 的精读引领,可拓展冯骥才的《春天最初是闻到的》 和冰心的《我们把春天吵醒了》。依据是:1.三篇文章都描绘春景,作者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相似;2.三篇文章语言均通俗明快,适合引导学生把握重音停连,有感情地朗读。组文阅读课可选择林斤澜的《春风》、厉彦林的《听春》、季羡林的《春满燕园》、迟子建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依据是:四篇文章均多见生动新颖、颇具表现力的比喻句。

组文水平的高低最能体现教师的阅读视野和阅读底蕴,也最能体现语文强大的育人价值、发展思维的价值以及综合运用的价值。语文课要积极倡导“三多三少”,多读、多背、多积累;少讲、少考、少做题;要体现“多读少讲”“质从量出”“让学生真正立于课中央”的理念,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求发展。

怕写作文是学生的通病,学生怕的原因是什么? ——缺少素材、语言匮乏。单元整体阅读中的读写联动课,是阅读后的输出,这里的“读”很好地发挥“样本”和“用件”作用,就地取材,读写结合,写作自然是水到渠成。

四、读教参,快速理解教材基本要义

教参是教师备课借助的主打工具,是教师手中主要的最得力的备课材料。相对于网络上的名目繁多的教学设计、教学评论,教参更具权威性。教参的优点在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解读,比如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课文研读、素养提升、问题探究、练习说明、教学建议、教学设计、资料链接等,甚至每篇文言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参考译文、文段赏析、作品评论,优质授课视频资源等,都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基本资料,以精炼的形式呈送给老师们。这是每位教师走上课堂前最实用的参考,便于教师快速理解教材基本要义。

网络时代下,线上教学资源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备课时往往会丢开最通用的教参,快餐式地借助网络资源,导致对文本的解读出现偏颇。如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 一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这幅传世名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是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教参上提出的教学重点是“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和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根据教参的这一教学重点,我们很容易将教学目标确立为“1.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介绍画作的方法;2.体会文章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点;3.理解《清明上河图》 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按照艺术评论来解读本文,并按照网上现成的教案对学生进行施教,导致最基本的核心点偏离。

五、读试题,科学指引核心素养方向

考是教师的法宝,考题是检测、评价师生教学质量的工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试题导向指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教师无论是期中期末的试题命制,还是单元过关、课堂检测,切忌简单以知识为核心来设计试题。因为知识点多了,环节琐碎了,势必导致学生过多的机械记忆,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会逐渐被扼杀。这将极大地减弱语文教学的固有魅力,影响语文教学发展的前景,对语文教学的损害将是致命的。如考查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如果简单地设计一些作者、作品人物、事件、人物特点、时代背景等共性问题,学生读起书来一定索然寡味。

研读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中高考试题,我们会发现,好的命题一定是做到“基于课标、凸显素养、适切情境、学科融合”,讲究“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如2017 年北京高考语文微写作第三题:如果请你从《边城》 里的翠翠、《红岩》 里的江姐、《一件小事》 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 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 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 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该题立足“核心价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沉淀积累和品析,以及新的阅读资源的生成。学生唯有在真正读懂作品人物外貌及性格特点的前提下,才能行文描写和抒情。

六、读文献,灵活借鉴他人研究成果

读文献,是备课走向深入的重要途径。搜罗研究相关文献素材,是备课的强大支撑。一篇课文,一定有若干人教过。全国各级各类活动中展示过的优秀课例、论文,我们不难找到。向前人学习,向名家学习,这是站在他人肩膀上,快速提升备课水平的捷径。因为有的经验一见倾心,很快就能化作自己的借鉴部分。面对海量资源,有时只是电光石火的匆匆一瞥,有用的东西不期而遇。如在进行《红岩》 整本书阅读备课时,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洪何苗老师的《论小说〈红岩〉 中的“诗”与“歌”》 的研究论文,让我找准了《红岩》 整本书阅读的切入点。研读课上,我是这样导入的:老师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觉得它和一般的小说不太一样,我们常说读书、读书,但其实很多时候是在看书,真正读出声音的书,不太多。但老师在读《红岩》 这部小说时,会不自觉地想大声地“读”出声音来,因为书中有非常多的人物对话,特别是一些“诗”与“歌”,给我们力量,成为那个特殊时期的战斗号角和通往胜利的凯歌,彰显着不屈的灵魂。所以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块儿“读一读”《红岩》,深入地理解这部小说。整堂课,通过朗读、分角色读,唱读等有声的读“诗”、唱“歌”,课堂效果明显。

读文献,很容易读到他人对课文标题的推敲、对某处疑难的理解,哪怕对一个生字、一个词语的琢磨……顺着任何一个切口,都可以让我们深入进去,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七、读学生的书,师生共读教学相长

要把语文教得高妙,教得有语文味,教得接地气,语文教师除了读专业书籍外,还要读要求学生读的书,特别是名著。统编语文教材仅初中名著篇目就扩大到42 种,语文教师必须自己先读明白,才能做好领读,才能及时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有效评判。比如阅读六年级上册必读书目《童年》,课堂上,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聊聊感兴趣的人,比如,小说中有一个人常常说:“唉,你们这些人啊。”他是谁? 除了专横、残暴、贪婪、吝啬,他温情的一面表现在哪里? 为了给女儿办嫁妆,卖掉房子后他住哪里了? 女儿再嫁他满意吗? 小时候,他都受过哪些非人的虐待? 是怎样一步步熬出了头爬了上来?他都经历过什么? 一个积极上进的生活的强者、斗士、行会的头儿,最后为什么沦为乞丐? 你有没有留意散落在小说里的时代背景? 能拼凑出一个怎样的社会? 教师从学生的视角,与学生一道,从已有的阅读收获出发,重读相关文本,抓情节、品细节,多角度解读人物,丰满学生片面化的认识,从而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主题有更深刻的认知。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阅读观”,引领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书,哲学、历史、经济、科技、时政等等,将学生的目光由课本、课堂、学校,引向生活、社会、天下,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人文,努力提高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教材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美在课堂花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