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心有主”胜“心中贼”

2022-03-18

领导月读 2022年6期
关键词:白袍许衡梨子

王 雪

《元史·许衡传》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宋朝末年社会动荡,百姓四处逃难。这日天气炎热,行人饥渴难耐,可巧途经之地有棵大梨树,便一窝蜂拥上前去摘梨子,唯独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你怎么不摘几个梨解解渴?许衡回答:那是别人的梨子,岂有乱摘之理?那人说:眼下世道乱,谁晓得它是哪家的树?没主儿的梨子,不吃白不吃。许衡说:“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从此得来“梨无主,我心有主”的典故。这寥寥几字箴言,展现出古人修养心性、抵制欲望的定力和智慧。

何谓“主”?“主”者,内在因素也!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人的一切行为都生发于心,可谓“身之主宰便是心”。清人龚自珍曾言“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意思是如果连自己的心都主宰不了,怎么能够战胜客观世界呢?人只有从自身入手,管好自己的心智,做到心有“主”,养其性,胜其欲,方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世人难以战胜的,往往是内心的欲望。明代文学家叶盛在散文名篇《郑牢论戒贪》中记载,马上要被派往广西任总兵的山云将军,听说当地贿赂风气盛行,也蠢蠢欲动想伸手,便问老臣郑牢:“对带兵打仗的人来说,不管他是不是喜好贪图小利,只看他能不能打胜仗。当地社会风气是这样,我是不是也可以伸手拿一点呢?”郑牢说:“大人刚上任,就像一身洁白的新袍子,如沾上一点污秽,就像白袍被染上了一点墨,总是洗不掉的。”

为官从政者初入职场,无不是“一袭白袍”,也曾想“一尘不染”,但随着职位渐高、权力增大,面对的诱惑也愈多,一些人逐渐迷失方向、丢掉宗旨,在他人的“围猎”中陷入贪腐的泥沼,让人生“白袍”沾染了污秽的“黑墨”,最终毁掉清白人生,留下无限悔恨。心若无“主”,则白袍不洁。

年轻干部要常破“心中贼”。“心中贼”一词出自王阳明《与杨仕德薛尚谦书》。明正德十三年(1508 年)正月,王阳明奉命进剿山贼。出征前,他给弟子薛侃信中写道:“尝寄书仕德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心中贼”恰恰是“心有主”的反面,是内心深处的各种贪欲恶念。王阳明此番话语重心长,告诫世人要明心见性、扫荡欲望、提升人生境界,以成就大丈夫不世之功。

和平年代的今天,“山中贼”虽踪影难见,“心中贼”却祸害不浅。有人为了个人“雅好”、有人为了家人利益、有人为了个人“政绩”,而走向腐败深渊,成为历史罪人。他们正是因为心性堕落,没有管住“心中贼”,最终导致身败名裂。多少人在“月黑风高无人见”的自欺欺人中乱了心智,在“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花言巧语中迷失方向,在“法不责众”的错误认知中恣意妄为,在“富贵险中求”的侥幸心理中铤而走险。古今中外,有太多因为“心有主”抵御诱惑而名垂青史的光辉榜样,也有太多因为“心中贼”被欲望所惑而身败名裂的血泪教训。

“主”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1956 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说:“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那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党我军“不吃苹果”和古代圣贤“不吃梨子”同是一种“我心有主”的可贵品质。以“心有主”来破“心中贼”,这是道德操守和个人欲望的斗争,是“是与非”“美与丑”“公与私”“高尚与卑劣”的对抗,是对灵魂的拷问,是信仰的升华。在许多非常情况下,纪律很难管住生命和生理需求,但崇高的信仰可抑制住非分的欲望和非礼的行为。信仰的纯洁是最根本的纯洁,信仰的坚守是最底线的坚守。信仰构成人群的骨气和社会的良知,终将成为一个民族强大的动力。

猜你喜欢

白袍许衡梨子
勿让“白袍点墨”——确保早节纯洁
白袍当世,秉持初心
奇妙的梨子提琴
区别
白袍将军
梨子
谨防“白袍点墨”
心中不可无“主”
分梨子
梨子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