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022-03-18陈清贤

黑河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法律素养法律意识道德与法治

陈清贤

[摘 要]通过对初中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必要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培养。为此,要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现状及性格特点,通过深入研读教材内容、分析时事新闻、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来开展,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做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人,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法律素养;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被重视,其中,法律意识的培养也受到广泛关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提升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立足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巧妙利用课堂教学探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开启美好幸福的人生征程。

一、初中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现状

(一)初中生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导致他们法律意识的淡薄

由于直接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基本上过着家庭——学校“两点一式”的生活,对社会生活认识单纯、想法简单但又充满好奇和探索。加上他们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心智、观念、思想还不健全,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等特点,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诱导和蛊惑,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观念,一旦被诱导和迷惑容易形成某些不良习惯或行为,并且很难矫正。从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增强自我保护的需要出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若能结合时政新闻热点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十分有必要。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忽视法律教育的实践意义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有时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具体案例,导致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实践意义。加之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多处于课堂教学主导位置,学生没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阻碍了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思维现状等进行指导,创新教学模式和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内容的单一导致法律意识的培养效果低下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教学内容片面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将课本知识作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媒介,导致学生对单一的教材内容不感兴趣,无法保证法律意识的培养效果。同时,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资源拓展的重要性,忽视了利用其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一)联系生活指导,探索法律认知

教材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法律元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师要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融合学生生活,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引入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中,让其真正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互动学习中逐步探索认知法律,培养法律意识。生活素材的运用丰富了教学资源,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充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以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网络是把双刃剑”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当前常用的微信、QQ等互联网交流平台进行指导,利用现实中学生经常上QQ、用微信聊天这个生活情景设计调查和互动讨论话题:你有没有上QQ、微信聊天的经历?你在网上聊天中有没有告诉网友关于自己的真实信息?你觉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上聊天和网友?由于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素材,更容易吸引他们参与互动、讨论和交流,大多数学生非常乐意回答和参与互动。学生1回答:我会在网络上和其他人聊天,但是我不会将我的个人信息告诉别人,避免出现对自身不好的事情发生。学生2回答:我认为我们在网络上与其他人聊天的过程中,应做好信息保护工作,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应有风险防范意识。学生3回答:我曾经告诉网友我的真实信息,我觉得交友就要信任对方。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可以暂缓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而是让他们继续思考讨论教材 “探究与分享”中关于个人隐私被共享的数据统计,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让他们在互动、探究、讨论中深刻地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的“弊”——“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的知识点;再结合教材中的相关链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进行分析,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要增强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懂得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同时警示学生要合理利用网络,理性对待网友,自觉保护好个人隐私,这样才能让青春更美好。

(二)分析时事新闻,提高法律意识

将时事新闻内容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指导学生分析时事新闻,根据所学的知识探究潜在的法律问题,实现课堂知识的动态生成,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提高应用法律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在利用时事新闻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课中的第二框题《遵守规则》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前段时间大家都在关注的一则新闻:“小学教师罗某带着孩子赶高铁,因自己的老公没能按时上车,就用身体阻挡车门闭合,全车乘客只能一起等候,发车延误了至少3分钟。事后,由于她在高铁站的行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目前已被停职,等待她的还有法律的处罚。”根据新闻素材引导学生探究罗某的行为并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规则?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行使權利和自由?在鲜活的案例面前,许多学生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和心灵洗礼。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规则,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这样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和教育共鸣,进而也能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等法律知识。同时,罗某事件还警示学生应该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的行动准绳,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恰当地利用时政新闻的素材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法律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法制观念

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需要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实际价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拓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法律伴我们成长”,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例如,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放学时段轮流到学校门口当交通协管员志愿者,参与维护校门口的交通秩序等,亲身体验维护交通秩序工作的艰辛和重要。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学生的法律意识。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课中的第一框题《维护秩序》为例,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教材内容,然后在讲解“社会生活有秩序”时,让做过交通协管员志愿者的学生上讲台分享亲身体验指挥交通的酸甜苦辣,以同龄人的角度生动、亲切地诠释维护秩序的重要性,再引导学生思考课本“探究与分享”中的问题:(1)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2)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经过分享的共鸣和许多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能更有深度地把造成的影响概括出来:其一是严重影响交通,给师生、过往车辆和行人带来很大不便,容易发生事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其二是扰乱学校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学校的文明形象。认识到位了,后面对改变现状的引导就能自然地沿着提高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方向去渗透——可见社会生活要有秩序,维护秩序关键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法律认知和法律意识,知法、守法、护法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更加和谐,更加美好。通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巧妙融合,增强了学生利用法律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法律意识。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育人觀念,重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导向,法治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天杨.呵护最美青春——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8,(33).

[2]闫燕妮.巧用案例教学,提升实践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才智,2020,(11).

[3]潘建忠.用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探究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J].名师在线,2020,(11).

(责任编辑 付淑霞)

1694501705310

猜你喜欢

法律素养法律意识道德与法治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改善策略初探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养成探析
浅议如何提升人民监督员监督质效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