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党建引领大学生建构“人与社会”关系的路径研究

2022-03-17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家疫情大学生

张 枫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党委组织部,辽宁 沈阳 110136)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具有社会属性,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体的行为都与他人相关联。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成员,也必然与社会发生关联。大学生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与建构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关乎他们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状况。针对疫情前后大学生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的认知与行为出现的变化,高校党建工作亟需以感性直观、理性思辨、对比分析、榜样示范等方法解决大学生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发挥其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1 疫情发生前大学生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存在问题

1.1 个别学生更多关注“个人日常生活视域”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和泛娱乐主义思潮影响,个别大学生对国家与社会的关注点并不广泛,一些大学生的兴趣点与关注点投向物质消费、明星崇拜、虚拟社交、游戏娱乐等,对社会关注较为密切的多为与自身发展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如研究生考试、就业政策等。在思政课课程学习中,个别学生课上对课程内容关注不多、课后思考不足,关心关注时事政治热情不高,对国家、社会和党的领导的关注视野较为狭窄,认识水平较为浅显,处在感性的、片面的认知阶段。

1.2 部分学生在国家认同层面面临受西方话语消解的风险

在全球化浪潮中,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西方宪政思潮等各种不良社会思潮蜂拥而至,这些错误的政治思潮或者存在去中心、解构权威的倾向,或者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威胁着国家话语。同时,各种西方敌对势力蓄意抹黑中国的言论和行为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

1.3 部分学生对西方敌对势力混淆视听的行为缺乏敏感度

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使用各种卑劣手段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反动的舆论宣传,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对象,分化、渗透、蛊惑与煽动,歪曲历史,混淆视听,模糊他们的判断,麻痹他们的思维,推行西方政治文化思想与价值规则,严重危害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与信仰,损害国家与社会的利益,企图消解他们对国家与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判断。

1.4 学生参与实践基本为常规社会实践

部分200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曾经参与志愿者服务,但主要去一些敬老院、社区等场所,时间相对有限、环境相对安全,没有遇到过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种重大事件的考验。

2 疫情发生后大学生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的认知与行为出现变化

2.1 学生转向密集关注“社会公共生活视域”

疫情期间,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与时事政治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大学生明显增多,他们普遍关注疫情发展、国家救助与支援治疗等各类新闻报道。

2.2 学生对国家认同度显著提升

学生受到疫情期间各种感人事件与人物的影响,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开始主动思考国家与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主动思考自身在社会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与追求。

2.3 学生对意识形态斗争的政治敏感度有所提升

学生在疫情期间通过关注西方不实报道与虚假舆论,对于真相与谎言有了更真切的认识、体会与感受,在党支部活动中,很多学生有意识地将意识形态相关问题列为主题,在参与讨论过程中,开始主动思考、正确判断、理性分析相关问题。

2.4 学生奔赴抗疫前线开展志愿活动

很多学生奔赴抗疫前线,在抗击疫情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面临生死考验,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和依存程度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3 疫情背景下高校党建引领大学生建构“人与社会”关系的路径

针对大学生在疫情前后发生的变化与特征,高校党建工作者应积极面对,努力建构大学生在“人与社会”层面的良性关系,进而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使其成长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的生力军。

3.1 以感性直观方法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

高校党建工作者在开展支部学习时,可以采取感性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阅读党报党刊,以视觉、听觉等各种感觉形式震撼学生的心灵、强化学生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强烈反响。

为学生梳理国家实行一省包一市政策,迅速设立定点医院,建立方舱医院,征用多个隔离点,调配军队、医院、企业等多方人员力量、物资支援、医疗救助疫情城市等事实;梳理国家保证物价稳定、扶持中小企业、经济杠杆调节等事实;梳理各省市快速启动一级响应、全国多个城市实行小区封闭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梳理医护人员、科研团队夜以继日研发制剂盒、疫苗、药品、设备,国家分享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信息显露大国风范等事实。通过感性直观的学习方式,提升大学生对国家大事、大政方针、热点焦点问题等时事要闻的关注度,形成良好的视听习惯,在疫情结束后也能够将观看收听主流媒体信息的习惯延续,引导学生将关注点从日常生活视域投向社会公共生活视域,从个人本位上升到国家本位立场,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并思考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与未来,把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对社会的关注中。

3.2 以理性思辨方法促进学生增强国家认同

“认同是国家、社会、民族的凝合剂,是内化的理念和信仰,也是社会互信的基础。缺少认同,家庭会瓦解,国家将会分崩离析”[2]。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群体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是自身成长的一个方面,更是关系到我们党的发展与未来。

高校党建工作者在开展各项党建活动时,应采取理性思辨的方式方法,将我们党在重大疫情中的有效应对作为一部现实版教材,运用鲜活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其对国家与党的领导的认同。

一是增强学生对国家的体制认同,引发学生生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疫情应对中,学生对抗击疫情现实已经具有感性直观的认识,在党建活动中,通过加深学生对个体生命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通过各种大数据分析、解读党对社会资源的高效使用,促使学生认知党中央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国家强大的力量,认知国家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优越性;通过解读各种科学预判与联防联控政策、措施、现象使学生认识本质,认识到国家在应急能力、治理管控、科研能力、信息公开透明等层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与质的飞跃,认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中央领导的高超智慧。

二是增强学生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价值认同,使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党始终是紧密结合的命运共同体,党与人民之间彼此依存、相互支撑、血脉相通、生死与共。中国共产党在疫情应对中体现出的快速、及时、高效、有序、互助等特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体现和印证,也是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的有力支撑。

三是增强学生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情感认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国家对患者的免费救治、对全民免费接种疫苗、国家对保障百姓日常生活所做的努力、对民生的重视、对人民的关爱、对医患双方的保障和支持等等,无不是对党在十九大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命题的现实注解和真实阐释,使其成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的情感来源,从而生发真挚的情感认同。

3.3 以对比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并思考意识形态斗争的深层逻辑

高校党建工作者在讲授主题党课、开展支部活动时,亟需以对比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并思考意识形态斗争的深层逻辑,深化学生认识,提升学生的政治站位。

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国内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同时积极分享抗疫成果,援助多国的伟大壮举;另一方面,梳理西方一些新闻媒体编造虚假信息,歪曲事实,肆意发表恶意侮辱抹黑中国,甚至种族歧视的言论,对中国及中国人民极其不尊重的客观事实。将中国彰显的大国担当同西方甩锅污蔑中国的恶劣行径形成鲜明对比,为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意识形态敲响警钟,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敌我斗争的严峻性。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思考,认知西方敌对势力这些做法不仅是在严重践踏我国主权与尊严,本质上是通过各种意识形态渗透,意图撼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

在客观事实与现实比较中,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思想渗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打破阴谋、拆穿谎言,打赢意识形态斗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国家话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3.4 以榜样示范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主动融入社会生活

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3]疫情期间,党员模范们以生命和热血守护着人民群众健康,也深深影响着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的思想与情感。高校党建工作者应采取榜样示范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主动融入社会生活,在抗疫志愿服务中彰显奋斗之美。

在主题党日活动、日常志愿服务活动等开展过程中,以全国各地涌现出的95后、00后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高尚行为和榜样示范力量,引导大学生在确保防护得当,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抗击疫情活动。学校党委、基层党组织大力倡导、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第一时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防疫战当中。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学生在社区担任志愿者,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为居民测量体温、进行出入登记、社区消毒、向社区居民宣传防疫知识,排解焦虑情绪;有的工作在收费站点以及城市进出的要道上,协助工作人员询问非本市的车辆情况、管理来往车流;还有的学生在综合服务中心甚至医院等区域开展志愿工作。这些学生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贡献自我力量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与使命感。

4 结语

在抗疫背景下,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以党建工作引领大学生建构“人与社会”关系,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有效增强了大学生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融入社会,积极抗疫、迅速成长,充分显现出在重大挑战和重大风险面前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为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国家疫情大学生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大学生之歌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