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教协同背景下推进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

2022-03-17张余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医教研究生院校

孙 旭 张余威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长春 130117)

0 引言

专业学位是当前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针对特定职业领域需求,从而为专业人才设置的学位类型。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医疗领域的发展需求,中医学专业设定了学位研究生头衔。意在通过不断培养研究生,为社会医疗行业提供人才。人才培养不能仅从理论入手,临床实践更加重要。通过临床实习提高思辨能力与实践能力,不断完善自身功底,成为专业的医疗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更应该围绕着突出中医学特色,探究如何培养专业人才,将中医专业传承下去。培养专业中医人才,并为中医院校改革提供新思路。

1 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现状

1.1 中医专业招生规模现状

国家从2014年开始出台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意见,针对中医、口腔医学等专业给予指导性培养方案。教育部、国务院出台的政策,为中医院校全面实行改革,推行研究生人才培养措施提供了目标。中医学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招生人数急剧上涨。尽管扩招的目的在于保障国家人才需求,但是人数增长,对院校培养成效产生直接影响。为了保障新时期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院校应结合临床实习项目,保证研究生养成临床思维,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 培养模式现状

当前,各大院校培养人才采取的方法,多是从课程教学入手。教师、导师从旁辅助,强化研究生课程培训效果。对于中医学专业的研究生而言,想要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临床实习经验。中医专业通常会为研究生安排临床培训,研究生需要完成临床实习,时间在30-33月以内。因此,院校在保证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完成基础理论课的同时,还需要接受集中授课,保证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相互穿插,保证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中医专硕临床能力培训,根据国家规定进行培训。按照轮转阶段分为能力训练与专科能力训练,并结合研究生不同科室,在其专业领域病房和科室内轮训,保证研究生临床技能与专业知识得到培养。

2 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目标与思路

2.1 改革目标

根据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意见,结合中医专业培养经验。中医院校在培养研究生时,应制定明确的改革培养目标。并建立医教协同育人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将院校教育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构建规范化的培训框架。通过采取专业、标准的培训,为中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奠定基础。培训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在研究生迷茫时,及时给予建议,做到有效传授经验。确保研究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高水平临床实习经验,提升个人能力和思维。

2.2 改革思路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实现研究生与导师共同参与培训;其次,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在保证中医专业研究生与医师培训结合效果;最后,确保中医院校学位证书授予标准,能够向临床医师标准看齐做到三结合,能够最大程度保障中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研究生应获得对应的各项证书,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1]。

3 当前中医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硕招生规模扩大,导致研究生数量激增。导致教学资源紧张,难以为较多的研究生提供完善的资源。并且研究生数量增长,缺乏对应的教师带领,难以实现团队教学。无法满足一对多、一对一等教学方式,部分临床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存在个人能力不足,使得中医院校无法根据研究生实际需求给予教学帮助,导致培训工作始终无法做好,影响中医专硕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此外,中医专硕当前已经确定了专业方向,能够根据专业发展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按照研究生转型方向开展实习,着重培养研究生的能力。但是多数中医院校存在轮转专业性不强的现象,导致中医特色难以凸显,不利于培养研究生个人能力。同时,中医专业相对特殊,对于指导思想有较高要求。通科轮转缺乏专业性,导致多数毕业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专业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岗位。

4 基于医教协同背景下培养模式改革举措

4.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升级教学方式

根据各所中医院校的教学情况来看,在中医专业研究生培训工作中。研究方向不够明确,课程体系无法突出教学重点。多年实践研究,反映出的问题是研究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数量过多,并且理论学习占据80%,研究生缺乏实践对比,难以应用理论知识。同时,职业素质教育不够,研究生缺乏医德素养;临床实践能力较少,与国家制定的改革标准相差甚远。因此,根据国家下达的中医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对方案中的指导性内容进行分析,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制定专属于院校的特色教学方案。结合教学目标与思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中医人才[2]。并在研究生学位课程中,为研究生额外增加技能、医德培养等多项课程模块,保证课程符合中医院校规范化培训的需求。

另外,根据中医硕士专业培养需求,应注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按照中医医师临床培训时长规定,研究生至少参加30周以上培训,才能保证积累临床经验,提升基本技能。院校应根据研究生参加临床培训的周期,制定不同周期段的学习内容。围绕着专业进行定向专业培训,着重强化研究生能力,提高诊疗能力。根据中医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特点,要求研究生跟随导师左右进行学习。并结合临床轮转的阶段,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心得体会。中医院校在制定完善的培训实习框架后,还应为研究生提供大量的理论教学资源。保证研究生能够通过自学、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获取到知识,不断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2 强化临床实践能力

4.2.1 丰富临床教学手段

国家对中医领域的重视,中医院校应强化临床实践能力。为研究生设置双导师制,通过参与病例研讨等活动,不断提升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针对中医规律,制定轮转方案,针对性的根据不同科室研究生进行分类。保证中医特色以及培养工作的专业性,保证研究生能够早临床,多参与临床工作。做好培训与临床同步,结合两大要素,提高学习效率。院校也应积极为研究生提供临床机会和实践,有利于研究生拥有完整的临床培训经验。中医学中的针灸推拿专业,需要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在实践中结合知识要点,提高学生手法。医师从旁指导,能够切实提升研究生个人实践能力。

4.2.2 强化临床能力考核

中医院校开展研究生临床培训工作时,应建立良好的培养管理办法,规范临床轮转过程管理,保证培养质量。深化教育的同时,应将重点放在培养专业型人才。而中医领域专业型人才,应通过不断参与临床实践,积累临床经验,才能在日后成为中医领域应用型人才。医术精湛的中医,不仅是临床经验多,还有良好的中医思维。对于研究生而言,想要提高自身能力。院校提供的教育应满足其未来职业需求,侧重于临床工作。通过引导研究生参与临床工作,促进工作能力提升。中医教育实际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中医专业研究生培养,主要是为了保证研究生建立临床思维,从而解决临床遇到的各项难题。对于研究生而言,掌握西医知识和技能,缺乏中医临床经验,无法保证最佳的治疗效果。研究生只有不断提高临床思辨能力,才能避免思维弱化[3]。

临床科研能力训练,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培养研究生应保证导师具备创新思维,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更好的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临床工作。教师给予临床工作指导意见,研究生针对临床课题与实际工作,进行全过程训练。中医针灸推拿不仅要求研究生掌握中医理论基础,还需要针对不同患者病症,学会分析和解决,使中医理论成为临床实践的基石。研究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临床诊疗能力,从而为社会医疗行业提供高层次人才。

4.2.3 倡导经典回归临床

中医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中医应体现出专业的特色。并且根据中医未来职业设置特定核心课程,凸显中医课程特色。设计与其相适应的课程,从而保证研究生能够在临床实训过程中,结合实际回顾课程,把握学术中的差异。中医学专业下设针灸推拿学专业有着千年沉淀的智慧结晶,现有的中医著作都是传承中医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中医经典,能够提高研究生的领悟力,并结合经典在实践环节中不断探索。经典课程学习作为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生实践不可或缺的环节。将经典理念落实在实际课程中,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加强中医理论,为研究生提供更新颖的教学方法。利用不同专题加强突出临床实践框架,开展病案为主的互动,将平时医院内病例研讨等内容引入教学中,针对性的考验研究生临床思维。既能为研究生普及专业知识,又能考验研究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4]。

此外,现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院校可以联合线上与研究生互动,满足国际化教育需求。带领研究生夯实中医理论基础,开设名家医著导读,使研究生更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养成灵活的临床思维。通过读经典、做临床,将所学知识转化成研究生自身的技能,提高研究生临床实践的能力。

4.3 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严格管理招生录取环节

加强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培养工作力度。成立专业的管理组织机构,全面做好设计工作。由高校与医院共同承担责任,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通过不断给予研究生资源,实现双赢局面。教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负责人,除了对接学生,培养学生以外,高校还应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充分强化导师的临床指导责任,形成责任制教学模式。依据双导师制,为学生论文和临床实践环节提供帮助。中医只有跟随门诊查房,临床经验才能不断增加。作为研究生应在跟师学习过程中,通过临床获得体悟,学会判断疾病本质,养成良好的思维,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医医学理论的内涵。

另外,关于研究生招生录取环节。中医院校应保证严格管理,保证生源条件与行业相匹配。并加强对学生的实际考核,确保研究生培养方案,能够按照专业学位规格设定。对于需要毕业的研究生,应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中医专业特点,对研究生能力进行考核,保证研究生通过医院规范化培训,获取专业资格证书。

5 基于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5.1 国家完善配套政策

由于国家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区域内培养资源与方案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资源发展不够完善的现象,还需要国家加强对资源匮乏地区的重视,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基地,保证研究生有良好的培训条件和资格。中医院校不仅承担着育人责任,还肩负着国家医疗机构规陪任务。由于任务繁重,难以保证中医专业研究生能够充分参与到临床实践中。并且部分地区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使得研究生能力无法提升。另外,针对国家中医专业研究生培训工作,还需要各省市省级卫生部门与院校协商,按照中医院校进行科学考核与分配,确保有能力的研究生能够获得临床实习资格[5]。

5.2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实现了医改教改紧密连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研究生培训计划未能纳入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中。研究生无法享受到专业的帮助和培训,导致培训积极性下降。并且,院校中导师、临床教师思想意识不到位,导致实际临床实践与培训,与显现中的环节具有较大差异。根据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管理要求,研究生培训时间有明确要求,而研究生实际培训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还需要加强轮转培训质量,加强对临床培训的监管。未来中医领域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模式下,研究生学习任务更重,亟待建立科学的考评与培训机制,保证研究生得到合理的培训计划安排。

6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对不同领域人才的需求不断上涨。针对社会未来的要求,需要中医院校,加快培养人才的力度,并以提升人才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着手构建更科学的教育体系,从而顺应时代发展。当前,医教协同的背景下,中医院校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还处于完善阶段。尽管院校积极去改革措施,但是与制定的目标相差甚远,还需要不断提高成效和探索,拓展中医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养成临床思维,彰显出中医医术的特色。同时,制定更适合人才成长的制度加以完善,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提供更多优秀、多层次的人才,实现中医领域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医教研究生院校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医教结合背景下脑瘫儿童康复管理策略
21-三体综合征儿童医教结合康复干预个案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