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化整合语文知识体系民主化延展学生思维深度

2022-03-17贾建清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苏轼笔者思维

贾建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的阵地——课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感受到新课改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并在这种挑战下摸索前进、蜕变成长。在不断的尝试与改变中,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切身的思考。

一、打通教材知识序列,重建教学体系,用专题教学推进课堂变革

任务群是语文教师需要准确理解的新概念,任务群涉及到了文化传承、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交流与思辨性表达及合作等语文能力养成的方方面面,新课标修订组组长王宁教授曾指出:“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构建学习任务群,指向学生的精神成长,教师应该从完整人格的高度,把握主流价值引导下的学生精神的完整生长。这个要求不可谓不高,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智慧。语文教学关注的是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语文学习就是通过阅读大量输入,经过不断内化升华再输出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输入什么内容,如何输入是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近年来,笔者尝试按照专题进行教学,并在专题教学中进行精心设计。例如,以往笔者讲到苏轼的作品、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会立足这首词,再用苏轼的另外一首相关的词来做比较阅读。但是现在再讲苏轼,就要明确这个教学内容关联的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任务群,这两个任务群除去以往的理解、鉴赏等教学目标外,还有尝试写文学评论等要求。在教学时笔者会让学生先自行查阅作者生平、代表作,在学生对苏轼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从东坡词看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教学设计。首先,笔者会带领学生品析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江城子·梦中了了醒中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重点讲《念奴娇·赤壁怀古》,略讲另外几首,这样设计是希望学生直接和作者对话,从中感悟作者在乌台诗案前后的心路历程;同时笔者再给学生呈现王水照的《苏轼评传》的文学评论片段和散文《来生便嫁苏东坡》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片段,让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层次来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影响。接着,再给学生呈现一篇实用类体裁文章《渔樵文化》,进一步带领学生理解苏轼及其所代表的渔樵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意义。最后,笔者会让学生尝试书写关于苏轼作品或其人的文学短评。对教材进行如此的挖掘设计是希望学生跳出单木见森林,对作者、作品及中国传统文化都能有自己更深刻的体悟和感受。

二、正确定位教师的课堂角色,关注学生的思维路径

教学的阵地在课堂,高效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所谓高效笔者认为一是指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形成问题链,二是师生间的对话应是有效的。《可见的学习》一书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两大原则,即“教师需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干预者,这些干预将提高学生达到高阶段思维水平的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在常规课堂中使用、练习这些思维技能。”[1]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的,教师提出问题后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而是要关注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其次,学习是合作性的,且需要对话;所以在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对话要有效,如果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这时就需要师生、生生的共同探讨,以期达成共识,在课堂上教师始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就算学生的回答有问题,教师也应该寻找发言里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错误,笔者会告诉他为什么这么说是不合适的,教师要做的是在课堂上顺着学生的思路,给学生的思维搭梯子,帮助学生能表达和理解得更好。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说完整的话,因为课堂是需要思维的表达与对话的。在对话过程中把教师想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了无痕迹地融入进去,是教师应该做的并应该努力追求的。

三、抓住课堂生发点,在民主氛围中拓宽思维广度 ,延展思维深度

语文课堂不能刻意去追求亮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有深度思考时,就自然而然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无法事先预设的,但正是这种无法预设的生发点,如果能够处理得当,恰恰会成为课堂亮点。笔者曾经执教过《师生共读论语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课,那节课的评课老师特别肯定笔者在教学中和学生探讨孔子弟子子路的教学过程。当学生通过自由发言、互相启发,认识到子路由野到雅的过程时,笔者无意中点拨了一句:“所以,教育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也体现了孔子对子路教育的意义,不是吗?”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笔者明白了教学中真正的智慧或者成功不是教师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也不是学生说出了教师想要的答案,而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敏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生发点,并能润物无声、不着痕迹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在流畅的教学中无形地落实教学目标和本节课主题。这些生发点是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之喜,以前笔者总是很排斥,因为面对突然而来的课堂生发会措手不及,很难应对自如,但是现在越来越意识到,这些生发点恰恰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创新的抓手。

四、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会价值感与成就感

语文是富有魅力的一门学科,文字具有独特的力量,可以使“懦者立”“怯者勇”“狂者谦”“顽者廉”,语文更塑造了一个人的底蕴与人格,拿起笔书写的过程,也会最终令学生拥有表达的力量与勇气。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需要成就感与价值感。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拿起笔,勇敢地表达自己。教师点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这种热情会给学生莫大的精神动力,让学生有了坚定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而语文课堂上,在阅读中学生跨越古今与一个个深邃的思想者对话,也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心灵的美化、思想境界的提升起到了莫大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把单篇教学变成了若干个教学目标明确的任务群,并力求最大限度地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把课堂悄然转变成师生平等对话、思维碰撞的对话式讲坛,真正做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样的教学让师生对语文产生了深切的热爱,更深刻感受到了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在不断地尝试和反思中,教师的教学观和育人观也就慢慢发生了变化,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教师这个身份,更为深切的热爱。

观念的改变必将推动行为的转变,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在任务群和大单元理念引导下不断探索,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点燃薪火、把握方向、充实动力。

猜你喜欢

苏轼笔者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老师,别走……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苏轼吟诗赴宴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