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城方言常用程度副词探析

2022-03-17时阿珍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晋城副词形容词

时阿珍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一、引言

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南太行山脉南段的山地,在历史上是山西西北部人通往中原地区的要塞,且地处中原腹地,方言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与山西西北部地区方言极为不同。晋城方言在《中国语言地图集》里属于邯新片获济小片晋语,此方言中有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值得一探,比如“可”“瞎”“险险”等[1]。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平台上,选择“期刊”,输入关键词“晋城方言”,不限定时间范围和期刊来源,可检索到21篇文献,其中有效文献15篇(笔者于2021年10月27日搜索),主要是语音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平台上,选择“论文”,输入关键词“晋城方言”,不限定时间范围和论文来源,可检索到18篇硕博论文,主要涉及方面是语音和词汇,尤其是近五年来,注重对晋城方言的词汇进行研究,如:晋城方言语气词研究、晋城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山西晋城方言的时间量表达研究等。整体来看,关于“晋城方言”的研究文献较少,“晋城方言”研究处于探索和缓慢发展阶段,且对于晋城方言程度副词研究缺乏完整的系统。

本文使用三个平面理论分析晋城方言中常用程度副词的意义和用法,从字源和字义的角度对词语进行考释,同时从文化语言学视角分析晋城方言程度副词存在的合理性。

二、晋城方言中常用的程度副词分析

(一)“可”[khɤ33]

1.“可”的用法

知网上搜索程度副词“可”,不限定搜索时间,共搜集文献27篇,这些文献中使用“可”作程度副词的方言点在山西和河南两省。可见“可”作程度副词是山西和河南两省的方言词汇,原因可能是两地在地域上相连,有文化往来,由一地传到另一地。(对于“可”到底起源于那个地方,笔者在这里不做研究,仅用来说明“可”作程度义不是晋城独有的)在晋城方言中,“可”属于高量程度副词,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

(1)从语义上来讲,在方言中表示程度深,具有主观肯定性的语义倾向,相当于普通话“很”“特别”。

(2)从句法上来讲,在晋城方言中“可”的用法比较灵活,搭配的成分比较多,主要和部分形容词、部分动词、名词、区别词以及数词搭配使用。

“可”+形容词,例:门前那棵大树可粗可高了,听说长了十二年。

“可+形容词”这个结构还可以重叠,来加深程度。例:黄鼠狼跑得可快可快了,转眼就不见了。(重复来加深程度);

“可”+动词,例:那孩儿一天不干正事,可能扯淡了,我就不想说他。

“可”+部分区别词,这个结构在句中作谓语和补语。例:习主席出国穿的衣裳都可中式了。

“可”+部分数词,这个结构在句子中主要作谓语,数词只限于一些被借代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如:二、二百五、六、七。例:他一天那熊样儿,让人觉得可二啦。/她整天摆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可二百五了。/他一天可六啦!(意思是这个人很有意思)/哋姑娘长得可七呢。(意思是这个姑娘很漂亮)由于用法灵活,发展出“可”+有+其它的构式,最有代表的是“可讲究”“可有股劲”。

(3)从语用上来讲,“可”用法普遍,用在各种场合来加深程度,表示主观上对事物的认同,顺便加以强调;另外“可”在读音上重读同时拉长音,可以使表达的程度更深。

2.“可”在古代文献中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可作副词

《汉字源流字典》中指出,《说文·可部》:“可,肯也。从口、丂,丂亦声”,解释的是引申义。本意为歌以助劳,是“歌”的初文。后引申出三声“可”,其中用作副词的意义有:加强肯定、确定的语气,如:右个捏风可不小。(意思是昨天的风很大)/他可是个老实人。有引申表示赞叹、惊讶的情态,如:他办事可利索了。/他查得可仔细了。这两个意义在晋城方言中都用来表示程度义。[2]在《汉典》中“可”的基本义中有一个意义是表示强调的,如:“他可好了”。还有一个意义是作副词,表示“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载:“太祖、太宗趁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眸叡略,可谓远矣。”有此可知,“可”表强调义,可作副词的用法古已有之,在晋城方言中人们把“可”进一步引申为程度副词,其用法更加灵活,语义色彩更加丰富。[3]

(二)“瞎”[ɕi Aʔ33]

1.“瞎”的用法

在晋城方言里,“瞎”属于高量程度副词,使用频繁,也是一个特殊的程度副词,极具特色。

(1)在语义上接近“可”“特别”“老”,具体用法上又有所不同。

(2)从句法上来讲,程度副词“瞎”在句中主要作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且与“瞎”搭配的词都是正面的,一般不与负面词搭配使用。

“瞎”+动词,“瞎”主要和心理动词、能愿动词和少数一般动词搭配,在句中主要充当宾语或补语。

“瞎”+心理动词,此结构在句中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情绪,动作义已被弱化。例:他孩瞎喜欢隔壁捏小姑娘。

“瞎”+能愿动词+其它动词,例:闺女瞎愿意嫁那小子,俺能管得住?/那小孩儿一天瞎能说。

“瞎+形容词”,例:他心态一点都不好,一上考场就瞎紧张。/你看捏茶水也是瞎绿,估计茶叶不错。/你说那地方瞎远,没人愿意去。后来发展出“瞎+不+形容词”的构式,此结构虽然是否定结构,但却表达正面的含义。例:看你这技术,真是瞎不赖,给你点个赞。

(3)从语用上来讲,“瞎”多用于口语,较少出现在书面语中,且多表示褒义色彩,很少表示贬义色彩。如“瞎”+形容词,此结构的感情色彩多数情况与所修饰的形容词感情色彩相同,又有反面强调的作用在里面。“明杰找的对象长得瞎不歪,就是身体不健康”里面的“瞎不歪”就是褒义色彩,强调长得好看。

2.晋城方言中“瞎”作程度副词的来源

《汉语大字典》中,“瞎”主要有4个意义,分别是:一目合,目盲,盲目地、忙乱的,坏。[4]《汉字源流字典》中指出,《玉篇·目部》:“瞎,一目合也。”本义为,一目失明。后引申为丧失视觉,又引申特指农作物没有收成,又引申为发射的炮弹、子弹,又泛指坏,用作副词,又引申指盲目地、胡乱地,徒劳地、白白地,还比喻不识字。[2]从词源上看“瞎”这个词用作程度副词的意义还是没有的,笔者推测,“瞎不错”“瞎不歪”“瞎好”中的“瞎”应该是由“盲目地”“胡乱地”这个意义上进一步引申出来的。

(三)“险险”[ɕiɛ21ɕiɛ0]

1.“险险”的用法

(1)从语义上来讲,晋城方言中,“险险”属于低量程度副词,“险险”作程度副词表示“差点儿”,程度低。

(2)从语用上来讲,“险险”的用法特殊,主要用来表示说话人对行为对象所做的具体事情表现出的担心,例:小明险险从山坡上咕噜下来。(小明差点儿从山坡上摔下来)/那小孩儿过马路险险被车给撞了。(意思是差点儿被车撞了)第一个句子表示小明要从山坡上摔下来,但却没有,使说话人虚惊一场。第二个句子表示小孩儿几乎就要被车撞了但却没有,有惊无险。

(3)从句法上来讲,在晋城方言中“险险”主要是修饰动词。

2.晋城方言“险险”的来源

“险险”这个词从字源上来说古已有之。在《说文解字》中,“险,阻难也。从阜,佥声”所释为引申义,本以为高俊。在《汉字源流字典》中共列出14个意义。分别是本义:高俊,引申义:地势崎岖、阻难不通的要隘之处、艰难、遥远、奇异、惊人的、迅猛;由山险又引申出比喻义:邪恶、内心狠毒、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有可能遭遇的灾难;由冒险引申出:几乎、差一点。[2]在《汉典》中列出的基本义主要有5点,分别是:可能遭受的灾难,如危险;可能发生的灾难,如险情;要隘,不易通过的地方,如险隘;存心狠毒,如阴险;几乎、差一点,如险胜。[3]在《续金瓶梅》中就有例句“险把哥儿头打破了,如今扎着绢子还没好。”可见“险”字作副词表程度义古已有之,普通话中也存在,不同的是晋城人把“险”这个词拿来用作常用的程度副词,并用叠音来加深程度。

(四)“真”[tʂa33]“老”[lɑu214]“越发”[yɤ33fɤ33]

1.“真”“老”“越发”的用法

(1)从语义上来讲,在晋城方言中,“真”“老”“越发”属于高量程度副词,“真”相当于“很”“特别”。“老”作程度副词,表示程度深,与“一直”“特别”语义相近,和“真”相比,二者使用频率都很高,但“老”表示程度比“真”高。“越发”表程度,属于高量程度副词,与“特别”“极其”的意思相近,使用普遍。

(2)从句法上来讲,用法比较灵活,使用频率高,主要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动词。

(3)从语用上来讲,在晋城方言中“真”“老”这两个程度副词使用频率很高,主要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肯定性的语义倾向,并且表达的愿望强烈,感情色彩根据不同的语境内涵不一样。例:跌树真高啊!(表示没见过,心里叹服。)/捏垃圾桶真臭呀,我再也不想经过那儿。(表示厌恶的感情色彩)

2.叠音加深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晋城方言中,“真”采用叠音的方式表示程度进一步加深,相当于“特别”“非常”,有强调的意味。例:你真真幽默呀,我就没见过比你还幽默的人。

“老”读作重音,并拉长读音,表示的程度更深,相当于“特别特别”。例如:那件衣服老好看了。这个句子中的“老”语音不加重也不拉长,表示出对衣服的喜爱之情,如果读音加重并拉长,除了表示喜爱,还有想拥有的意思。

从语用上来讲,主要用来表示主观上对人或物更高程度的喜爱或厌恶之情。而“越发”大多用在说话人对别人的评价,有比较的意味在里面,即被评价者本来就有某种能力或性质,现在这种能力或现象加剧了,亦或被评价者现在有某种能力或性质,估计将来有加剧的可能性。例:“一年不见,你的头发越发长了。”这里就表示之前说话者就觉得被评价者头发长,现在更长了。

“真”“老”“越发”这几个常用的程度副词普通话里也用来表示程度,但晋城人本着方便的原则,就喜欢用既简单又通俗易懂的词来表达,所以将普通话里最简单的几个程度副词借来使用,且使用频率极高,老少兼宜。

三、原因分析

(一)语言发展中的省力原则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齐夫在1949年出版的《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这本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语言发展中的省力原则,也被人们普遍接受。其本质主要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本性中就有趋利避害、趋简避繁的特点。晋城方言无论在语音上还是词汇上,都比较去“轻”,这是一种语言省力原则的表现,主要得益于社会历史原因。晋城古称建兴、建州、泽州,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的美称。晋城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中原经济区城市,也是全国中高档铸件和华北蚕桑丝绸基地。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再加上没有什么大灾大难,人们很容易过上好日子,所以晋城人相对闲散些。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能用已有的词就不造新词,比如“可”这个词古代词义里就有加强语气的副词这个用法,晋城人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为常用的程度副词;能用简单的词表达就不用复杂的,“真”“老”等普通话里就有,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所以在晋城话里就使用频率极高;能用单音节词表达就不用双音节词,实在不行,那就重叠。比如用“老”来表示极量,如需再加强就加重音、加表情、加手势。“真”本来就是表极量的副词,为了再加强就用重叠形式“真真”。

(二)语言文化因素

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任何一种方言的形成都浸透着文化的因素。苏新春在《文化语言学教程》中,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面。[4]从晋城方言常用的几个程度副词来看,主要是体现了晋城人民的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主层面主要表现在晋城地理环境好,气候宜人,物质充足,生活安逸、闲散。另一方面,像“可”“瞎”“险险”“真、老、越发”这些词能具以如此大的生命力存在于晋城人的生活中,心理因素在这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苏新春在《文化语言学教程》中说,“当一个新词语出现后,它便成为一种符号固定在人们的脑海中,作为某一客观物的代替物,这个表象物既稳定又灵活,在于不同对象发生联系时,它可能会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化。”[4]如“瞎”“可”“险险”就能够稳定地存在于晋城人民的社会交际中并发挥作用,适应各个场合,满足不同需要。“瞎不错”“瞎不歪”“瞎不小”这些结构相同,只是形容词换了,可见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从已有的结构体系出发来认识新事物,寻找新旧事物的联系,这种寻找联系的过程就是一种心理认同。

(三)语音因素

在词语命名中,语音因素也是极为重要的。潘文国总结概括了利用语音技巧的命名艺术,比如弇侈命名法。在晋城方言常用的程度副词命名中,也很好地运用了这个方法,“弇”就是开口度小的音,如“i,ü”,“侈”就是开口度大的音,如“a,o,e”。“瞎”就是以“a”结尾,“可”在方言里是以“a”结尾等等,使用了侈音,声音洪亮,且延长,符合晋城人说话习惯。

四、结语

晋城方言中常用的程度副词主要是上文提到的“可”“瞎”“险险”“真、老、越发”,此外,还有一类是表示低量的表达,也是普通话中有的,如“不怎么、不那么”等,由于晋城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使用也比较频繁,其用法大家都了解,这里不做介绍。晋城方言的研究呈现出不充分、不平衡性,亟待学者进行系统研究,挖掘其中的语言知识,保护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晋城副词形容词
山西晋城启动黄芩示范项目
晋城:安排部署 统防统治
认识形容词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辽宁朝阳“安晋城”略考
马不停蹄找到你
副词和副词词组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