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里士多德《诗学》视域下的《德伯家的苔丝》分析

2022-03-17刘瑶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亚历克突转安吉尔

刘瑶

近些年来,我国学术领域掀起了一股回归古典诗学的研究思潮,从古典诗学的角度解读文学作品能够发掘作品中的古典元素,从而为我们分析文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同样,这种方式也可以算作一种对经典的重温。在西方美学史中,亚里士多德及其《诗学》可以算作璀璨长河中的一颗明珠。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给悲剧下定义并且详细介绍悲剧的第一人,其《诗学》一经问世,便为后世很多文艺理论批评家打开了研究悲剧或者说是研究戏剧的大门。但很少有人在悲剧研究这一领域另辟蹊径,创造出与亚里士多德齐肩的悲剧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块基石。这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苔丝颠沛流离一生的悲剧命运。虽然《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长篇小说,但从其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以及其反映的主题特点来看,《德伯家的苔丝》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有着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的悲剧,它成功地引起读者的怜悯和恐惧,从而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这种情感宣泄出来。

小说和悲剧同样属于叙事文学的范畴。虽然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还没有出现“小说”这种体裁,并且《诗学》主要探讨的是古希腊盛行的悲剧、喜剧和史诗中的戏剧特点,然而这并不妨碍《诗学》中哲学探究和理论研究的深刻,从而为我们勾勒出西方叙事文学的核心文体—小说这一“形式”。也就是说,《诗学》中关于悲剧的研究并不是仅针对戏剧的研究,而是一种哲理式探究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可以类推到其他文学体裁中,尤其是同样以叙事为特点的小说中。因此,同样作为叙事类作品的小说,可以与悲剧一样,通过情节的安排和人物的刻画来达到启迪观众或读者的目的。并且,不论是悲剧还是小说,都是文学的一种体裁,都是灵魂与灵魂对话和沟通的桥梁。朱光潜就曾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文学是心灵与心灵相互交流的一种媒介。”《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长篇小说,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英国乡村题材的经典的悲剧作品,借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分析《德伯家的苔丝》,能够让我们深入挖掘《德伯家的苔丝》中所蕴含的悲剧力量,从而使我们的内心得到净化和启迪。

一、“情节论”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剧情节

在情节方面,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主要讨论悲剧情节的整一性,创造性地提出戏剧情节的“突转”和“发现”,并且探讨了悲剧情节中的“结”与“解”。《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同样也满足了以上悲剧的要求。

(一)情节整一性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谈到情节安排时,提出了“有机整体”这一概念。他反复强调,情节是悲劇的灵魂,情节应当完整,情节所模仿的行动要有完整性。由此出发,亚里士多德向剧作家们提出情节一致的要求。《德伯家的苔丝》作为一部讲述悲剧命运的小说,其情节也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行动整一性。故事以苔丝的父亲德伯维尔先生的外貌和形态开始,交代了苔丝的家庭情况和家庭背景,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中间部分讲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苔丝遭受磨难离开原生家庭并遇见真爱的经历。最后,以苔丝为了家庭舍弃爱情,嫁给亚历克,后来再次遇见爱人安吉尔,冲动之下杀了亚历克为结局。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着环境对人们的性格和命运的影响这一条主线展开,符合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情节整一性”原则。

(二)“突转”和“发现”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提出,最完美的悲剧应该是由“发现”和“突转”构成的“复杂行动”,其中“突转”和“发现”正是悲剧的“戏剧性”所在。此外“发现”如与“突转”同时出现则为最好的“发现”。“突转”指行动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转向相反的方面。戴维斯认为:“突转必定是我们这些观众的发现。”《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在一次意外中导致家中唯一的一匹马被撞死,因为内心愧疚,她答应父母去有钱的亲戚家认亲,于是认识了亚历克,也正是因为与亚力克的相遇,让单纯天真的苔丝开始走向人生的囹圄。与亚力克的相遇使苔丝在本该体验青春的美好和爱情的奇妙的年纪背负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后来,迫于孩子的夭折以及父母和邻居的舆论压力,苔丝独自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也正是这次出走,让苔丝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在挤奶厂,苔丝遇见了安吉尔,并且与安吉尔开始了一段非常美好的爱情。但是,安吉尔却对苔丝的过去一无所知,当苔丝将真相告诉安吉尔时,我们才知道原来安吉尔并不是纯粹地爱着苔丝,从而为最后苔丝的悲剧埋下伏笔,这便是故事的“突转”。而“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或仇敌关系。也就是说“发现”指的是剧中人物的发现。《德伯家的苔丝》的故事中有很多处“发现”,比如说苔丝和安吉尔其实在故事开端的舞会上便已经遇见过一次,那时安吉尔便对美丽清纯的苔丝便深有好感,后来他们在挤奶厂竟然又重逢了;再比如苔丝在遭受安吉尔父母的反对,感到心灰意冷时,在同村人的介绍下去听一位非常杰出的牧师布道,结果没想到这位牧师竟然是那个曾经深深伤害她的亚历克。

(三)“结”与“解”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曾这样描述他对悲剧情节中“结”与“解”的看法,他认为“好的悲剧在情节上应该注意‘结’和‘解’的合理安排。剧外事件,往往再搭配一些剧内事件,构成‘结’,其余的事件构成‘解’。其实所谓‘结’指故事的开头至情势转入顺境(逆境)之前的最后一景之间的部分;所谓‘解’指转变的开头至剧尾之间的部分”。也就是说,“结”是矛盾的起因和发展,而“解”则是通过回忆或倒叙的方式对现在的矛盾进行解答和交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结”体现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在家乡遭受挫折和非议,促使苔丝远走他乡。她在挤奶厂遇见安吉尔,一直到安吉尔得知真相,并且其父母不接受苔丝并为他介绍未婚妻之前,苔丝都还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所以整个情节的“解”就围绕着苔丝追求内心所爱的历程展开。《德伯家的苔丝》是以苔丝在家乡的生活为开端,也就是说安吉尔对苔丝的过去是否了解,并没有具体交代。同时,安吉尔在国外流浪的生活,作者也没有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作者就通过回忆的方式向我们展现矛盾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生的,并向我们展现矛盾是如何一点点将故事中的人物推向命运的悲剧。小说中,苔丝对安吉尔的坦白,让安吉尔了解到苔丝以往的遭遇。后来,通过安吉尔的回忆,我们得知了他在国外的生活。因此,《德伯家的苔丝》这部长篇小说注意到了情节安排上的“结”与“解”,并通过这种“结”与“解”的安排,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引人入胜。

二、“人物论”下《德伯家的苔丝》中对于苔丝的分析

在最开始的情节分析中,我们提到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定义,那么悲剧既然是对于一个完整行动的模仿,那这样对行动的模仿就需要通过人物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直接决定人的行为以及命运。因此,人物的行动对增加戏剧情节的张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扣人心弦,这与苔丝自身的性格以及环境对她的影响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苔丝出生于一个缺少母亲关爱和父亲引导的家庭,并且作为家中最大的孩子,苔丝在很小的时候就承担起了很多大人的责任。因此,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一直都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这对她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让我们更能理解在故事的最后,苔丝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来获取人生最后的救赎。我们可以看到,苔丝的性格和思想,才是故事情节进展的根本推动力。

从亚里士多德对戏剧人物提出的要求看,苔丝这一人物的创造非常符合这一规定:首先,人物必须善良。苔丝本性善良、单纯,习惯为别人着想,她善于体贴父母的难处,在挤奶厂工作时也常常照顾同伴的情绪和感受。其次,人物性格要符合其身份。苔丝从小便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因此她的性格和悲剧很大程度上都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关,后来出走家庭追求爱情使她具备了自我觉醒的意识,然而性格对她的桎梏最终也没能让她逃出命运的悲剧。

三、“净化论”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剧效果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情感得到宣泄’。我们观看悲剧,就好像身临风暴和灾难降临的现场。我们先是感受到面对某种压倒一切的那种令人恐惧力量,然后那令人恐惧的力量又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生活中很少能體会到的活力。”也就是说,悲剧便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我们体验从未有过的恐惧感,让我们生命中蕴藏的活力得以释放,从而获得生命的启迪。《德伯家的苔丝》算得上是一部真正的悲剧。它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苔丝的真实处境,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真实的怜悯与恐惧。面对苔丝一生的坎坷遭遇,我们很难不去疼惜她。悲惨的童年和不幸的遭遇足以压垮任何柔弱的女人。亚历克的恶毒常常令我们不寒而栗,每每读到描写亚历克阴暗想法和行为的段落时,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安吉尔虽然深爱着苔丝,但是他又无法脱离自己的阶层无私地去接纳苔丝的过去和苔丝卑微的出身,他的内心极度挣扎,这种挣扎也牵动着我们的心。其实我们也曾经或将会面临类似的挣扎,但又没有十分崇高的信念支撑自己勇敢地面对,所以安吉尔后来的悲惨遭遇也激起了我们内心的怜悯和恐惧,我们害怕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同情和怜悯故事中的人物。

阅读《德伯家的苔丝》的过程中,我们目睹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并感到同情和怜悯。与此同时,我们也因苔丝积极面对命运波折时的坚韧和勇敢感受到了生命力的强大力量。面对丈夫的不负责任以及繁重的家务,苔丝的母亲并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仍然保持唱歌的爱好,乐观地面对生活。苔丝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父母太多的关爱,在被亚历克欺骗后,仍然有勇气离开原生家庭,去外地打工,寻找生活的新出路。安吉尔对待苔丝的感情也让人动容,安吉尔虽出身于牧师家庭,但他却非常欣赏苔丝身上那股韧劲。在那样的时代,能有这样纯粹的感情便是生命最美好的表现。朱光潜曾在其《悲剧心理学》中这样说:“悲剧是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严的美,因此能够唤起我们自己灵魂中崇高庄重的感情。”正是由于在悲剧中所体验到的这种平时生活中很难体验的感情,使得我们观看和欣赏悲剧的意义更为突出,远离现实生活的乏味与琐碎,能够有机会去接触真正的生命中的崇高,这便是悲剧带给我们的“净化”的力量,也正是我们观看和赏析悲剧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以及所产生的阅读效果方面都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悲剧。情节安排上的“发现”与“突转”,人物刻画上对于人物性格和行为的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感和感染力,更渲染了整部小说的悲剧效果,使人们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生命在面对命运带来的苦难时所迸发出的坚强力量。总之,虽然生活总是充满坎坷,不尽如人意,但每当我们处于人生困顿迷茫的时候,像苔丝一样心中始终怀有阳光,怀有对生命的渴望,总不失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2602501186381

猜你喜欢

亚历克突转安吉尔
Learning a Musical Instrument学一门乐器
法国跑步女子遇害案告破 其丈夫承认杀妻罪行
于无声处的“突转”与“发现”
假期大作战
试论情感的突转与延伸
《项链》教学内容再探
巴黎恐袭后的暖心对话
美国龙卷风“奇迹”女婴不幸夭折
不屈不挠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