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温柔和严厉之间

2022-03-17乐闲鱼儿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2年2期
关键词:华东师大青团学渣

乐闲鱼儿

提起华东师范大学,最广为流传的恐怕是中国第九大菜系食堂菜的代表作之一——“玉米炒葡萄”。不过,网上说食堂菜以“贵、丑、少”为宗旨,这倒是不适用于华东师大。这里的食堂,我愿形容它为“奇葩又温柔”。

通常情况下,食堂的菜很可口,如大排面、盐水大虾、清蒸鱼、蓝莓山药之类,不仅能填饱熬过四节课的肚子,甚至还颇能达到令人“食指”大动的效果。除了名声在外的玉米炒葡萄,食堂还时时推出创新菜。

有段时间,食堂出现了一道番茄蒸鸡蛋——大番茄中间挖空,倒入蛋液,蒸熟。番茄蒸鸡蛋从上架到火爆再到下架可能只有一个月时间。由此可见,华东师大的菜品一直在推陈出新、大浪淘沙,而玉米炒葡萄则是沙里的金,在食堂永有一席之地。玉米炒葡萄并不难吃,原材料是玉米粒和紫提子,不过是一道水果沙拉罢了。

看似奇葩的食堂菜背后是学校的温柔——校后勤集团承诺“吃在师大”,年年举行技能大练兵和食品节。每个餐厅同台竞技,由学生进行评比,师傅们为了博得大家的青睐可谓是绞尽脑汁,用尽洪荒之力在创新。

让人感觉最温柔又惊喜的是食堂的糕点档口。记得我来这里上学的第一年,刚开学便是中秋节。老师来宿舍看望新同学,给大家送了有学校标志的月饼。那枚月饼仿佛一个被新环境接纳的信号,一下子拉近了学校与我们新生的距离。

2016年的清明节前后,杏花楼门前天天排长队,只为买一个新晋网红——肉松青团。而华东师大的学子却可以在食堂的糕点档口轻轻松松买到,不得不说,学校食堂的厨师永远走在时尚最前沿。不仅如此,学校食堂还真切地把学生的建议放在心上。有一次,与我同去的朋友对阿姨说:“阿姨,怎么没有芥菜青团,芥菜青团好吃。”隔了几日,糕点档口就卖起了芥菜青团。

华东师大食堂就像商场门口的大玩偶,搞笑、奇葩、出圈,其实,它的内心柔软又温暖,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努力在一日三餐上给同学们归属感。

一枚月饼迎我来,片片花海送我走。我们离开的那个6月,学校里处处是紫色的婆婆纳花海。每年6月,华东师大校园里都有片片花海在涌动。花海是学校为送别毕业生专门种植的。并且,每一届毕业生都有自己专属的花海,每一年种的花都不相同。

每年的花海由学生投票“出道”。年初,学校后勤集团挑选几种适合校园土壤的花卉,随后通过公众号邀请学生进行投票,选出当年的毕业花。从2014年起,学校先后为毕业生种植了向日葵、油菜花、柳叶马鞭草、穗花婆婆纳、钓钟柳、无尽夏绣球等植物。

用花海告别,用花海记录时光,用花海送去美好祝福……每一届毕业生,回想起在这里的时光,都会想起属于自己的花海。这等浪漫与温柔,叫人怎能不怀念、不牢记?

在华东师大的日子也并不总是快乐,还有焦虑。如海水伴着烈焰,华东师大温柔的日常背后便是它的严厉——对学习的严格要求。我通过研究生考试考入华东师大,在读三年,每一年都在被焦虑和时间追着跑。

第一年,害怕上每一节课。不论是哪门课,每位同学都必须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在课堂上分享研究结果,其他人对主要发言人的阐述进行点评和补充。至今记得,有一门课要求我进行“对读”,主题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代表人物福柯的同题文章《何为启蒙》。我在图书馆坐了两周,结果却并没能让老师满意。

第二年,为考试把图书馆板凳坐穿。学校要求研究生必须通过相关理论考试才能参加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研一的暑假,两个月时间,我看完了20本文学理论相关书籍。对我来说,这段时间里,知识输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密度。

第三年,为论文被导师“恐吓”。我的导师要求我去参加他开设的读书会,每周一次。每次读书会前,他对我说的话都十分相似:“你的论文现在这个情况,我很担心你不能毕业呀!”在这持续不断的“恐吓”中,老师带着我们阅读了罗兰·巴特的《S/Z》、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或许有人会说,研究生要求高,本科生应该比较容易毕业,其实并不是。为了更细致地培养人才,华东师范大学的许多专业都分为不同的方向。

仅就中文专业而言,分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和“强基”三个方向。三者的培养有共同点,也各具针对性。其共同的培养要求是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全球意识、创新精神。不同的培养目标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毕业数年内成长为学术研究、文化建设、行政管理等行业的青年骨干并具有引领能力的卓越本科生”;师范生,“毕业十年左右,全面展现出‘学者型教师’的师范气质、专业素养和研究实力,有望成为所在单位教育教学及管理的青年领军人才”;强基班,“本科毕业后,学生能够进入一流高校攻读古文字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十年内,有望成长为博而能专、训练有素、思想敏锐、志趣高远的青年学术人才”。这些要求不可谓不高,不可謂不严。

为达到培养目标,华东师大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师范生在校园内有专门的实践基地,外出实践机会也不少。强基班从本科起就可以选择导师,培养方式与研究生相近。犹记得,去参加导师的读书会时,正在读本科的同学理解比我深刻,完成的作业比我更具有体系性,这让我十分惭愧。

对学习严格要求,同时尽力提供舒适、有归属感的环境,这学校,让人焦虑害怕,但更多的是爱和珍惜。

刚到学校的时候,我时时被一种恐惧与惊奇交织的情绪所笼罩,因为校园里随处可见兴高采烈、津津有味讨论学习的场景。去食堂的路上,有老师在讨论新发现的史料,忘我地手舞足蹈;我的宿舍在一楼,偶尔半夜醒来,我听到窗外有同学在阔步高谈刚看到的新观点;我甚至见过年轻的情侣上一秒打打闹闹,下一秒就掏出电话请求实验室的同学帮忙看一下实验……

我的恐惧不仅仅是因为隐隐感觉到学校对学习要求严格,更是因为内心深处的彷徨——“学渣”掉进“学霸”窝的彷徨。我从小就不太爱学习,全靠爸妈催、老师催,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被动学习”。突然之间,我这个“学渣”被“乐在学中”的“学霸”包围了,这场景,我不能不彷徨。而让我惊奇的地方也在这里——原来学习这么有意思吗?大家谈起学习,一点儿不觉得苦,反而像是在谈论新上映的电影、新推出的游戏。

这种恐惧与惊奇交织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取而代之的是痛苦、焦虑与快乐的交织。科任老师嫌弃我是“学渣”,导师“恐吓”我不能毕业,我怎能不痛苦焦虑呢?痛苦自己学不懂,焦虑自己学不快。痛苦和焦虑总是围绕着我,为了把这些情绪压下去,我一秒也不敢耽误地在学习。

学习,不仅能够缓解痛苦焦虑,甚至能够令我快乐。这种快乐实实在在。有时候,读完一本书,大受启发,恨不得在图书馆跳舞。有时候,梳理完思路,眼前突然开阔,能跟朋友聊得手舞足蹈。

在华东师大的日子,堪称“学渣”改造日记。虽然没有被改造成“学霸”,但它用温柔与严厉把我这个对学习麻木不仁的人改造成了一个能够感受到学习快乐的人。我也后悔过,后悔自己太晚才体悟到学习可以很快乐。但是,回头想一想,如果没有进入这所大学,我或许永远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在应该严苛的地方严苛,在能够温柔的地方温柔,形成了温柔与严厉和谐交织的风格,或许这正是这所大学能够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的秘诀。这独特的风格,也促进学校不断进步!

编辑/梁宇清

2913501186234

猜你喜欢

华东师大青团学渣
青团飘香
奶奶教我做青团
青团
学渣与文曲星
遇见你时如梦方醒
班级充满相对性
我是学渣千秋叶工作室
学渣男的“快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