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时合作体验 激发数学思维

2022-03-17沈小景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正数负数过程

沈小景

摘要

在传统授课模式下,部分学生无法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利于集体教育教学的开展。引入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课堂中恰当设置合作环节,将小组合作融入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互助的课堂学习环境,不仅让数学活动、数学思维在合作中进行,在合作中生成,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新知生成 反思提升 合作展示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被认为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教学现象。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不少“学习态度好的学生艰难地听,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根本不听”的现象。作为教育者,笔者不禁思考,这种普遍性现象的问题根源究竟在哪里?显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改特别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成了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观上想学习,想学好,并且正在努力学习。合作学习作为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是基于独立学习而进行的。在独立学习不能解决问题时,合作学习应运而生。问题来源是多渠道的,对于新授课或者复习课,问题基本来自导学案或者教师预设的问题。

一、新授课上巧合作,形成方法

1.新知识的生成过程。

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包括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方法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一组相互联系、渐次加深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入,完成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这类合作活动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新知,激活思维,实现目标。

例如,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赢了3球,在客场输了2球,那么两场比赛后甲队净胜1球。如果把赢球记为“+”,输球记为“-”,你能把上面比赛的过程及结果用有理数的算式表示出来吗?请观察以下8种情况,结合生活经验,得出算式。

[赢球数 净胜

球数 算式 主场 客场 3 0 3 (+3)+0=+3 0 -2 -2 (-2)+0=-2 3 -2 1 (+3)+(-2)=+1 -3 -2 -5 (-3)+(-2)=-5 3 2 5 (+3)+(+2)=+5 -3 2 -1 (-3)+2=-1 ]

师:请结合以上算式,适当地分类,从“和”的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总结加法法则。(小组交流。)

小组1:①正数+正数:3+2=5;②负数+负数:(-3)+(-2)=-5 ;③正数+负数:(+3)+(-2)=+1,(-3)+(+2)=-1;④正数+0:3+0=3;⑤负数+0:-2+0=-2。结论:两个正数相加,结果为正;两个负数相加,结果为负;正数和负数相加,结果可正可负;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小组2:①同号相加:3+2=5,-3+(-2)=-5 ;②异号相加:(+3)+(-2)=+1,(-3)+(+2)=-1;③与0相加:3+0=3,-2+0=-2。结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教室里不由响起了响亮的掌声。

师:分类清晰,结论完整,讲得非常好!(此时展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0。)

师:在得到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思想方法?

生1: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紧接着,笔者给出了强化训练。

师:当a,b是什么有理数时,等式a×b=|ab|成立?

生2:当a,b都是正数时,a×b=|ab|;当a,b都是负数时,a×b=|ab|;当a,b一正一负时,a×b≠|ab|;當a,b有一个为0时,a×b=|ab|。

生3:当a,b都为正数时,设a=1,b=2,则1×2=|1×2|,结果成立;当a,b都为负数时,设a=-1,b=-2,则-1×(-2)=|-1×(-2)|,结果成立;当a,b都为0时,则0×0=|0×0|,结果成立;当a,b有一个为0时,另一个为任何数c,则0×c=|0×c|,结果成立;当a,b有一个为负数,另一个为正数时,设a=-1,b=2,则-1×2≠|-1×2|,结果不成立。

从这两个答案看,学生已经对分类讨论掌握得非常好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①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②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③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体会分类的数学思想。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充分举例,总结不同类型,经历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产生过程,体会了分类、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次的提高,真正使思维得到升华。

2.习题经验积累的过程。

课标指出,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不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也需要学生主动整理自己的错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学会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长此以往,学生才能不断积累解题经验,逐渐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笔者在教授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代数式的值”时,为了巩固新知识,设计了一组富有灵活性、技巧性和启发性的练习:用火柴棒按如下方式搭小鱼。

师:搭n条小鱼用多少根火柴棒?搭100条小鱼呢?

笔者给每个小组3~5 分钟的时间交流,学生们说出了三种不同的答案:①6n+2;②8+6(n-1);③2[4+3(n-1)]。每个小组通过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总结出三种方法,既提升了思维的广度,也对其他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感受一题多解的妙处。

这类问题无法直接得出答案,需要学生灵活应用相关知识加以解决。在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极易只考虑问题的一个侧面,从而产生不同观点。在讨论合作中,这些观点相互碰撞,持某一观点的学生试图说服其他成员,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了认识水平,也形成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二、习题课上巧合作,事半功倍

学数学就会遇到做数学题。习题课如何处理才能让学生主动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存在的问题,对任何教师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笔者发现,学生第一次做对的题,第二次再做却有可能出错。这说明学生会做题但并不一定真正弄懂了这道题,只有学生自己能讲解,并且其他学生能听懂,才说明学生真正掌握了这道题。对于已经完成的每节课练习或者做过的试卷,笔者给学生10~15分钟的时间,让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交流。对于简单的题,组内交流完全可以解决;对于有难度的题,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答案,这时候就需要他们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适时点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自己错了,还知道了自己错在哪,为什么错,如何改正,还可以把解法分享给全班学生。

在小组合作中,还可以实施“一带一”的方法,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主动帮助那些“掉队”的学生。在面对不会的知识点时,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对症下药”,这样既可以充分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让基础好的学生加深印象,提高课堂的效率。

以上两个方法仅是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合作模式。事实上,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适应未來社会的生存发展。

三、教学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数学课堂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自己的双手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组织适时合作,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数学活动、数学思维在合作中进行,在合作中生成;促进知识结构的构建,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提升,培养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持久性的数学思维;最终实现数学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正数负数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学好乘方四注意
内容丰富的数字0
历经艰辛的“负数”
非负数|a|、a2帮你轻松解题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正数与负数(小相声)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