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实践

2022-03-17王珏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昆明散文环节

王珏

摘要

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散文阅读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培养学生运用与建构语言的能力,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与创造力,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文化。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散文教学 初中语文

温儒敏先生在《“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中提到,“部编本”语文教材有七个创新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就是“重视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赖于语文课堂。我在设计与教授“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昆明的雨》一课时,正是依循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的语言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鉴于《昆明的雨》在教材中被标注为“自读课文”,课堂不便花费时间在字词的朗读与讲解上,因而我在课前布置了生字词的抄写与注音任务作为预习作业。预习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方面的基础语言问题,而其他问题则可以放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我将“朗读”与“默读”穿插于教学环节之中,并在学生朗读出现问题时及时正音。譬如“菌子”一词,表示“蕈菌”一类意义时,都读作“jùn”,这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在接下来的课文朗读中便能够准确朗读出“牛肝菌”“干巴菌”的读音。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它包括直觉体验、语言表达、观点表达、逻辑表达等多个方面。直觉体验方面,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出散文的描写对象、描写对象的特点,以及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情感。在学生进行默读时,我用多媒体播放淅淅沥沥的雨声,让学生仿佛身临昆明的雨季,进而体悟散文内容。学生有了直观体验,在寻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时,便能迅速地找到首尾呼应的两个“想念”。

在语言、观点和逻辑的表达方面,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作者除了写到昆明的雨还写到什么内容。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并能够概括表达。学生在此环节的积极性也极高,都能清楚而明确地表达自己找到的内容。比如课文写到“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到了饱和状态”,还写到“昆明各种各样味道鲜美的菌子”,还写到“雨季的杨梅和卖杨梅的小姑娘”……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昆明的雨》作为纯文学性的文本,对这一能力的要求显得格外重要。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的阅读提示,归纳出本文的四种美——“景物美”“滋美味”“人情美”“氛围美”;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批注出景物、滋味、人情和氛围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学生表达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鉴赏、理解与创造。

在“景物美”的鉴赏部分,学生找到了“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一句,并批注认为这一句是对昆明雨季特点的总结。这样的鉴赏显得较为浅显,于是我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作者认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呢?”学生进一步解释昆明雨季的这三个特点。借此契机,我让学生对比昆明与南京的雨季,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三个用词。这样我们在鉴赏的层面逐层挖深,师生间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

在“滋味美”的鉴赏部分,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一些修辞手法从方法、效果、内容、情感四个方面鉴赏。比如作者把鸡油菌比作鸡油,把干巴菌比作牛粪和马粪窝等。但是,几乎没有学生关注到作者描写干巴菌时标点符号的使用。于是我让学生多次朗读作者吃干巴菌前后反应的两个句子:“这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在朗读的同时提示学生注意两个句子所传递的情感有怎样微妙的变化。学生一时还难以表达出来,于是我使用了“增字”的技巧,让学生尝试在这两个短句前各加一个叹词。学生很快地感觉出在“这东西也能吃?!”前可以加上一个“咦?”,而在“这东西这么好吃?!”前可以加上一个“哇!”。带上增加的叹词再去朗读这两个句子时,学生的情绪明显高涨,一下子把两个句子中“疑问”和“惊叹”的语气读了出来。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在《昆明的雨》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仅着眼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鉴赏,更对文本以外的内容進行了拓展。比如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中,结合作者这篇散文的写法,即写昆明的雨,不花费大量笔墨写雨,而多描绘雨季的事物、景物与人物,教师进行了拓展。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结合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当中类似的写法进行拓展。另外,由于本文所描绘的是汪曾祺回忆几十年前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期的生活场景,我也在课堂最后引列了一些关于西南联大的背景知识。由此能让学生对昆明西南联大以及其深厚学术精神有一定的了解。

猜你喜欢

昆明散文环节
Task 11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2016中国昆明泛亚石博览会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