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世知人与桐城派人物研究的进境

2022-03-16汪孔丰

关键词:桐城派乾隆出版社

汪孔丰

作家研究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论世知人又是作家研究的重要进路。论世之意,按梁启超的理解,就是“观察时代之背景”(《中国历史研究法》)。世人只有回到具体历史语境之中,深入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秉持“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才能深刻把握作家的人生境遇,真正理解作家的创作实践及其思想心态。

桐城派阵营文士众多,具体数字虽难以精确,但其规模在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中已显宏大之象。然而,直到现在,我们对大多数桐城派作家的认识也还是有限的。这些文人的生平事迹,或隐晦不彰,或湮没无存,直接影响到了桐城派研究的推进。即便是被称为“桐城派三祖”的方苞、刘大櫆、姚鼐,其人生际遇、思想流变等问题,也还存在诸多可议之处。故而,运用论世知人的方法来研究桐城派人物,仍是十分必要的。

就方苞而言,学界对其研究较多,相关成果不可谓不丰富。它们涉及其生平游历、古文创作及思想、史学思想、学术著述及思想等方面,代表专著有姚翠慧《方望溪文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丁亚杰《生活世界与经典解释:方苞经学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版)、许福吉《义法与经世:方苞及其文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刘康威《方苞的〈周礼〉学研究》(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张高平《比事属辞与古文义法——方苞“经术兼文章”考论》(新文丰出版公司2016年版)、王思豪《方苞传》(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任雪山《归雅:方苞与清代文坛》(安徽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等。此外,《方苞全集》也在2017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全书收入了目前所见方苞撰著和编纂的全部著作,为进一步研究方苞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不过,现有的方苞研究,仍然留有较大的探讨余地。仅从方苞人物身份来看,他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有过仕宦经历,于庙堂之上颇有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往往把方苞当做文学人物来看待,遮蔽了他作为政治人物的另一种面相。这难免会影响到我们对方苞历史形象的整体认知。

乾隆四年(1739),已逾古稀的方苞遭遇了宦海巨浪。乾隆皇帝认为他深负国恩,特降旨削除其礼部侍郎之衔,“一切行走之处,悉行革去,专在《三礼》馆修书,效力赎罪”(《高宗纯皇帝实录》)。方苞在乾隆朝从受恩宠到被罢黜的政治遭际,是他后半生的重要转折点。遗憾的是,学界研究方苞时,尚未对此予以足够关注。为此,本期刊发了《方苞遭乾隆罢黜深层缘由探微》一文。

论者长期在桐城桂林方氏家族研究领域深耕细作,对方苞素有研究心得。这次他通过深入挖掘《清实录》、方苞文集等史料文献,沉潜体悟,回归于具体历史语境之中,阐幽抉微,认为方苞落职,关涉“营私”“泄密”“请托”三件事,从而引发乾隆帝震怒。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探究原因,指出方苞被黜,固然与方苞触及“朋党”“用人之权”等清廷皇权专制大忌有关,但其根本还是方苞“性刚而言直”,与臣僚矛盾不断激化所致。论者细心探微,所得结论令人信服。这项研究,不仅凸显了乾隆皇帝乾纲独断的统治心术,也展现了方苞晚年在政治漩涡中的艰难处境。由此,方苞作为政治人物的历史形象愈发清晰起来。

概言之,我们研究桐城派人物,要做到多维立体观照,不仅要细读其作品文本,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充分考虑他们的身份、职业、地位、声望等因素,体贴人情,知人论世洞察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如此研究方能有所进境。而这,可以看成是这篇论文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吧。

猜你喜欢

桐城派乾隆出版社
桐城派的山水书写与文脉传衍
周作人“桐城派”批评之梳理与反思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我等待……
桐城派文化的创新与现代传承研究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