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有准备的科学区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2022-03-16姚新吟

读写算(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冰块磁铁科学

姚新吟

(吴中区吴中实验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000)

区域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愉悦的天地,在科学区中探索行为无时无刻地都在发生。根据《指南》和《幼儿园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所述内容综合分析,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目的就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提高探究能力,为后继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让幼儿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品质。但是,教师在平时组织科学区域游戏时经常会因为内容、材料或游戏中教师支持策略的不适宜,导致幼儿难以保持探究兴趣,频繁更换游戏材料、经验停滞不前,探究能力得不到发展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发现创设有准备的科学区,包括有吸引力的探究内容、有意图的材料投放、有技巧的师幼互动,能有效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提升。

一、幼儿园科学区创设的原则

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往往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教学思路和目标以及幼儿园的一些外在环境制备科学区,同时在制备时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首先是保证安全性。主要是确保孩子们在动手实践时是安全的,这一原则不单单是教师关注的,更是整个幼儿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原则之一。其次是适合性原则。既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又能极大提高幼儿的好奇心,关键问题还是要吸引幼儿的兴趣。所以在创设科学区时,教师要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样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获取更多收益。再次是因时、因地制宜原则。所谓科学区应该是培养幼儿的动手、思考、探究能力,科学区的好看与否不关键,更重要的是其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多种变换。最后是多样化原则。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区域,比如根据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室内和室外活动区;根据功能性可分为实验区、种植区、展示区等。

二、幼儿园科学区游戏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探究内容的选择不适宜

在科学区中,适宜的探究内容是进行后续活动的基础。在观察和访谈中,笔者发现有时候教师精心预设的游戏内容孩子不感兴趣。例如,中班科学区中教师预设了“蚂蚁的迷宫”这个游戏主题,但是幼儿对真实的蚂蚁洞穴缺乏生活经验,因此才会出现不感兴趣、频繁更换材料的现象。

(二)材料投放缺乏探究性和层次性

材料是幼儿能否在科学区中进行专注、深入探究的基础。区域游戏中,有的材料操作形式单一,缺乏探究性和层次性,难以让幼儿体验探究的快乐。比如,小班科学区中教师提供了磁铁玩具“小猫钓鱼”。一开始孩子很感兴趣,但是熟悉游戏方法后,因为没有操作方法的变化、难度的提升,孩子很快就失去了兴趣。

(三)教师指导目的性明显,介入方法欠思考

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有效的师幼互动是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发展的动力。有的教师自始至终都是观察者,任由孩子自己探索。有的教师主观倾向明显,希望幼儿随着自己的预设发展,有时会为了达成目的而突然介入、打断幼儿,直白地告诉幼儿方法、结果。教师的介入方法会对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三、创设有准备的科学区,助力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针对以上科学区域游戏的组织中常见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有准备的科学区即有吸引力的探究内容、有意图的材料投放、有技巧的师幼互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一)有吸引力的内容,激发探究欲望

1.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中甄选探究主题

有吸引力的探究内容,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教师要放眼幼儿生活,从生活、游戏中幼儿热点热议的内容里甄选探究主题。比如,进入冬天,教师和幼儿在园中散步时发现幼儿园沙水池变成了一个“小冰场”,这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的兴趣。孩子们来到冰池中玩起了冰。教师及时把握这个“特别时刻”让孩子们通过在冰块上走一走、摸一摸的亲密互动中感受到了冰块“滑滑、冰凉、透明”的特点。冰的特殊特性,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

2.从幼儿的关键经验出发判断探究价值

教师在确定探究主题后,还应该从幼儿的关键经验出发,判断是否具有探究价值。比如,在游戏前,教师首先分析冰是符合中班幼儿认知水平、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适合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预设了一系列关于冰的探究活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制作计划、收集材料、验证问题。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水结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关键经验得到了提升。同时,根据结冰现象,孩子们对天气情况也十分关注,每天都会来电脑上看看“天气预报”。班级“气象站”的成立也引发了孩子关注生活、自然现象的无限兴趣。可见,有吸引力的探究内容能很好地吸引孩子的兴趣,为之后深入地探究奠定基础。

(二)有意图的材料,深入体验探究过程

材料是提升幼儿探究能力的物质基础,孩子通过和材料的互动获得新经验。有意图的材料是一位隐形的“老师”,能帮助幼儿解决探究瓶颈,给予他们探索灵感,让探索过程更加有趣、深入。

1.把握投放时机,解决探究瓶颈

正确把握材料的投放时机,能让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在幼儿有需要的时候,材料就是一位“老师”,帮助幼儿解决探究瓶颈。比如,游戏中“比较冰块在冷水和热水中哪个融化得快?”问题中,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玩具“计时器”,在计时器的帮助下孩子们顺利测出冰块在热水和冷水的融化时间分别为1.55秒和6.44 秒。计时器的操作是新鲜的,给孩子们的探究增添了趣味和挑战。在此期间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孩子观察冰块,有的孩子操作计时器,他们还发现计时器每次累积到60 就会多一分钟出来,初步感知了秒和分之间的简单联系。在实验中,也涌现了一些新的疑惑和挑战,什么时候按计时器?什么时候加冰块?这都让孩子进行了思考,严谨的科学态度、专注钻研的品质也在默默萌芽。

2.设置材料层次,深入探究体验

设置材料层次,既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又能让探索的内容更加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前要提前预设,将材料由浅入深地投放,让材料真正为幼儿服务。比如游戏中第一层材料,教师投放各种容器,引导幼儿进行制冰行动。在知道冰的形成条件后,教师再提供热水、冷水、盐、食用油等引导幼儿探索如何能让冰块加速融化。第三层次中,教师通过投放温度计、计时器等鼓励幼儿探索冰块融化后水温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内容随着材料的变化而不断深入。游戏中,孩子们一张张记录表正是他们科学观察和记录能力提升的最好见证。

(三)系统投入材料,引发深入探究

幼儿园科学区材料投放过程的持续、有效进行,才能不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刺激孩子主动思考,从而形成连续性、系统性的思维意识。整个过程中幼儿会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通过实际动手、反复练习的过程可以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专注的思考,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更提升了幼儿的专注能力。如在讲述“神秘的磁铁”原理时,教师可以投放一些回形针、磁铁、废纸、木头、塑料制品等多种制品,先让孩子们思考“磁铁和其他材料会产生什么现象?”接着让孩子们动手操作,会发现回形针会被磁铁吸附,此时可以大概了解磁铁能够吸附金属物。接着教师再次投放材料,投放不同外观、不同个头的磁铁,继续让孩子们动手玩弄多个磁铁,同时引导孩子们玩弄两个磁铁会有什么感觉呢?有的孩子会发现:两个磁铁有时能“粘”在一起,但有的时候不行,然而松手后,就又会吸住;如果隔着纸有的时候也会吸到一起。此时教师即可引入“磁极”“正负极”等词,帮助孩子们理解磁铁的正负极。

(四)有技巧的互动,助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在区域游戏中要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除了选择适宜的探究内容和材料之外,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和指导也非常关键,是幼儿提升探究能力的动力源泉。在观察中可以发现,有的教师虽然在理念上有所转变但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还是存在一定偏差,他们有时会以自己的目的指挥幼儿,注重结果。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适时转换角色、鼓励记录与分享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寻找解决对策,促进探究能力的提升。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新探究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起来的。在游戏中,当幼儿的经验停滞不前时,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发孩子发现问题。比如在制冰实验中,小朋友们放在冰箱里的水结冰了。教师可以借机进行提问:“水凝结成了冰,冰块上有哪些变化?”引发幼儿观察。细心的孩子们发现冰块表面有裂纹,而且是鼓鼓的,当时加水的时候本来是加在容器的圈上的,但是现在冰块明显超出了这个范围,好像变大了。孩子们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这样?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借用食品称一探究竟,经过测量发现水结冰后虽然表面看起来确实变大了不少,但重量是基本一样的。这个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发现新问题,并尝试着进行猜想、验证,幼儿的经验得到了提升,探究能力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适时转换角色,助力问题解决

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是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该根据需要适时转换角色,以此帮助幼儿更好地深入探究体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游戏中某个小朋友发现放入冰块的水好像变冷了,其他小朋友都来摸摸,但是有的小朋友并没有那么明显的感受,此时就会出现争论场面。此时教师需要进行引导和提出问题:为什么每个人感觉不一样?怎样才有更好的方法测量准确温度?引导孩子们开动脑筋、拓展思路,终于个别小朋友提出是不是可以借助温度计。因为温度计使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此时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以合作者的身份进入游戏情境,向幼儿示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角色转换,给予幼儿隐形的示范,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经过测量,一个20℃,一个接近30℃,果然水温下降了。孩子们通过科学验证,解决了问题,探究能力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升。游戏中,平时粗枝大叶的男孩们也显得格外细致和专心,专注的品质也在探索中渐渐养成。

3.鼓励记录与分享,提升探究能力

《指南》中建议: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么做?可见,记录和分享是幼儿梳理经验的过程,也是提升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教师可以在游戏中用照片、视频的形式记录下孩子们的精彩瞬间;利用每次游戏分享环节,让幼儿借助照片、视频、记录表等回顾分享他们的探索过程和收获,帮助幼儿巩固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班里的其他幼儿也能通过分享了解一定的经验,萌发喜欢科学、喜欢探究的种子。

随着“玩冰游戏”的深入开展,诠释了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学习品质。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探索中获得了关于冰的关键经验,从他们专注的神情、用心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孩子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创设有准备的科学区,让科学区真正成为孩子科学探究能力成长的乐园,让他们受益终身。

(五)科学区游戏活动与教学主题相结合

科学区的游戏活动不是单独存在的,需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增加幼儿的知识、学识。所以把握好科学区活动与教学主题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的进步。

第一,教师需要设定本次科学区活动的教学主题。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幼儿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疑问,此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有意义的问题,建立新的教学主题。第二,也可以根据教学主题安排恰当的科学区活动,并投放有关材料。比如以“种子变变变”主题教学内容中,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增强对主题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对应的科学区投放红豆、绿豆等植物的种子,借助镊子、盘子、放大镜等工具,指导孩子们在盘子中培养这些种子、观察种子每日的变化并随时拍照保存,便于后期的对比和查看。经过多日的观察,加上教师的指导,孩子们就会了解种子发育的过程。

四、结束语

探究能力对于幼儿期孩子们的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对科学区的创设,可以给孩子们提供自由、动手、思考的空间;能够满足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要求,不仅能让孩子们玩得开心,更能学得开心。

猜你喜欢

冰块磁铁科学
细绳“钓”冰块
冰块为什么会粘到手上?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钓奇特的“鱼”
塑料和冰块
科学拔牙
玩磁铁
衰落的科学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