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范畴理论辨析

2022-03-16胡永近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范畴原型成员

胡永近

(1.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关于范畴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精彩纷呈却又莫衷一是,有些论述略显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有些则零零散散,不成体系,难成一家之说。在众说纷纭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首推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从Plato、Aristotle延续至Wittgenstein之前的2000多年,这一阶段的范畴理论被称为经典范畴理论[1]98。经典范畴理论经由Plato、Aristotle、Kant、Hegel、Husserl、Heidegger等人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于众多领域中占据绝对性的统治地位,对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探讨关于经典范畴理论的辨析,在总结其遭遇的批判基础上进行释疑,进而提出反思。

1 经典范畴理论简述

Plato[2]、Aristotle[3]、Kant[4]、Hegel[5]、Husserl[6]、Heidegger[7]等古代先贤均对范畴作出了重要论述。经典范畴理论的研究中,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被后人推崇为经典范畴理论的代表人物,在其巨作《范畴论》中首次系统性地阐述了范畴概念。Aristotle虽然没有给范畴提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其范畴思想建立于Socrates、Plato等先哲对该问题的讨论基础上,异常丰富且较为完善。Aristotle将范畴归类为5个次范畴,共十大类,提出范畴体系概念,认为多种类型的范畴可以融合于一个整体,例如事件范畴即由事物和动作范畴等结合而成,而事物范畴又分为次一级范畴[3]15。概而言之,经典范畴理论的基本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范畴由一组充要特征合取定义;(2)具有二元对立性;(3)内部各成员之间地位平等;(4)范畴的边界清晰可辨,不同范畴之间具有明晰的界限。

2 经典范畴理论的相关批判

经典范畴理论自诞生以来,遭受的质疑之声从未间断,至Wittgenstein提出家族相似性以及Rosch 等人提出原型范畴理论之时达到高潮,从此经典范畴理论的批判者络绎不绝,大有将其全盘否定之势。整体而言,经典范畴理论受到的最猛烈攻击来自于原型范畴理论。目前对经典范畴理论的批评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8]。

范畴成员共享特征过于机械化。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成员之间具有共享特征,范畴的本质是抽象、理性的。而原型范畴理论则认为范畴中只有部分成员共享某些特征,而非全部成员[9]37-38。后者认为经典范畴理论过于凸显成员的平等地位和共享特征,只能反映范畴的部分内容,结果会导致许多实体被排除在范畴之外。

充要条件的决定性导致限制的绝对性。经典范畴理论突出充要条件,然而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这一主张无法准确地界定范畴成员的意义与属性,某些实体由于缺失部分特征会被摒弃于某范畴之列,使得新的成员无法进入,因此,范畴的外延会缩小。Wittgenstein[9]主张用家族相似性代替充要条件定义范畴。在此基础上,Rosch[10]等人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围绕原型的典型性向外延伸扩展,基本范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石[11]87。

高度理想化的二元对立性导致认知方法僵化。经典范畴理论推崇的二元对立性排斥第三种可能,对差异显著的范畴内部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对范畴边缘成员则难以解释。在此视域下,人们习惯于用非此即彼的两极分类认知周围的世界,会淡化或者忽略实体中真实存在却并不突出的特征。

成员地位平等化。经典范畴理论强调范畴内所有成员具有平等的地位,原型范畴理论则认为各成员之间地位不平等,具有中心成员、次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别,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别。

边界藩篱根深蒂固。经典范畴理论主张范畴与范畴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某一实体只具有一种可能:属于或者不属于某范畴,不存在模糊地带。而原型范畴理论则提出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与范畴成员具有相似性特征的实体即可进入该范畴。

忽略人类认知的主观能动性。原型范畴理论的拥护者们认为经典范畴理论忽略了人类的认知能力的主观性,Lakoff[12]提出范畴与思维并非相互隔离,而是依赖于人类的认知,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客观物质世界、认知主体个体因素和文化背景等。

理论僵化致使解释力不足。经典范畴理论主要基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现象,对于人文科学,尤其是人类思维领域的现象解释力不够,静态化的说明无法对认知中的创造性提供动态化的阐释。

追随者的捧杀遏制其与时俱进。经典范畴理论的支持者们将其视为圭臬,不容置疑,更容不得半点修正。在他们看来,经典范畴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非经验假设,这种主观的执拗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理论的健康发展与完善。另外,随着各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尤其是语言领域新发现,新的现象不断涌现,而该理论无法予以完美地解释,故而日益受到冲击。

3 经典范畴理论的释疑

3.1 本质属性

经典范畴理论关注的对象为范畴的抽象化、理性化本质属性,强调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是透过万物表面的现象直击深层本质的理性智慧,而原型范畴理论则将研究对象定标为事物个体。总体而言,原型范畴理论反对经典范畴理论的本质主义,认为范畴成员并不是本质性的特征的集合。该理论对经典范畴理论的质疑亦遭受到反质疑:首先,原型范畴理论内部对范畴是否存在本质属性并未达成共识。在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范畴化乃把不同的事物归类为同一类的认知过程,其结果范畴指人类认知中的事物分类,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13]。由其定义可见,认知语言学突出人类认知能力在认识范畴中的主观能动性,亦同时强调了范畴的本质属性。认知语言学的领军人物Ungerer & Schmid[14]也认可共有属性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两种理论的支持者,包括至少部分原型范畴理论的追随者们,均认同范畴具有本质属性。其次,Wittgenstein的思想具有片面性,突出了个体而置整体于不顾,用个体的语言经验取代了语言的全貌[15]。 “家族相似说”否定范畴成员的共享特征存在,却又无法解释一些客观事实,例如有些成员可以具备几乎全部的共享特征[16]88。再次,成员之间若无相似之处,则以何种标准确定典型成员?何种方式可以确定原型的典型性?原型范畴理论无法提出合理的答案。Wittgenstein以“数”为例说明范畴成员之间不具有共享特征,然而其实例正说明了“整数”与其他数的对立,就其本质而言忽视了范畴的层级性,其本意在于质疑经典范畴理论,但是却恰恰对后者进行了证实。

3.2 充要条件

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充要条件作为确定范畴成员依据的科学性显而易见:某一成员或者属于或者不属于某一范畴,不存在似是而非的可能。原型范畴理论一方面质疑经典范畴理论的缺陷,另一方面自身提出的理论更是漏洞百出,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3.3 二元对立

经典范畴理论内部也意识到二元对立在实践中的弊端。Kant[4]认为Aristotle没有凸显逻辑判断形式在探索范畴中的突出作用,由此对于范畴的判断基于经验,没有形成可供借鉴的行为准则或思维原则,导致无法规避偶然性的存在。在此基础上,Kant将传统逻辑的二分法代之以先验逻辑的三分法。其主张的积极性在于肯定了人类在认知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促使经典范畴理论发生革命性变革。

3.4 成员地位

对于客观的范畴而言,每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相比并没有突出或者弱化之分,是否属于原型或者人类认知某一范畴的起点,皆因人类的主观认识能力而起。因此,对于强调范畴抽象性本质的经典范畴理论而言,成员之间显然具有平等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成员地位平等,没有孰高孰低之分,在客观范畴视域下,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而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成员地位不均衡,在认知范畴角度下亦可以得到充分合理的解释。范畴成员之间地位的平等性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不同认知角度的主体在一定立场下根据认知需要等多种因素认知的结果。

影响认知结果的因素颇多,包括但不限于认知能力、认知主体背景、认知需要等。例如,论及语言学研究方向时,不同的学者心目中的原型是不同的,无法就此认为各研究方向存在孰高孰低。

3.5 范畴边界

经典范畴理论提出范畴具有明确的界限,即范畴之间界限分明。该主张主要表明了事物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客观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真理性,例如人类与恐龙两个范畴之间具有绝对明晰的界限。王德春[17]对这一观点做了充分肯定,提出客观事物中存在量的延续和质的边界,人类能够掌握认知客体之间量的联系,亦能把握质的区别。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会出现质的差别,不同的范畴就会产生显著的边界,量变体现发展的连续,质变划分出了它们的界限。

3.6 范畴中的人类认知

Plato[2]将范畴视为独立于人类认知的客观存在,人类通过努力可以对其实现认知。Aristotle[3]提出范畴作用于人类经验,作为认知工具,为人类获取知识服务[18]。 综而述之,在Aristotle的范畴观中,人们的经验参与其中。Kant[4]提出诸如范畴之类的概念应具有纯粹性而非经验性,需具有悟性和思维属性而非感官性和直观性,相较于符合或引申概念而言应具备严密性和基本性,对于范畴的推导要基于确定性的原则,即思维性活动,因此聚焦了认知的主观能动性,符合认知论的主体性原则[19]。

3.7 范畴中的模糊现象

经典范畴理论并未否定模糊现象,只是没有对它着重论述。Aristotle早已意识到范畴模糊和典型范畴的存在,并予以清楚地阐释,只是经典范畴理论的研究焦点不在于此而已。Epicurus早已对偶然性做出研究,强调了其作用,从而强化了“偶然性”范畴[20]11-18。

4 经典范畴理论的反思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受到不断的质疑,但是经典范畴理论依然凭借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应用于众多领域。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经典范畴理论的确需要深入反思,进一步修正,才能更加丰富和完善地应用于指导实践。

4.1 范畴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经典范畴理论强调范畴本质的客观性,这一论断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出发,肯定了范畴的客观属性,这无疑是正确的。而原型范畴理论则认为范畴并非建立于成员的本质特征基础上,则是从体验哲学的角度出发,属于从下而上的综合。二者之间研究的视域不同,分析的对象亦不同,使用的方法以至如此,因此结果不同,甚至相互抨击也是可以理解的。

经典范畴理论主要基于对自然科学领域实体的分析,对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思维领域的范畴探讨不足,导致在自然科学领域之外的解释力不足,为原型范畴理论及其他流派的批判留下了大量的空间。究其原因,经典范畴理论没有明确区分范畴的物质属性和可认知性,即没有凸显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强调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第一性和意识的第二性。该理论的内容丰富而完善,承认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也承认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21]83。

有鉴于此,本研究提出范畴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二者的结合。范畴的客观性即范畴的本质属性,具有客观性,体现了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人类认知的客体。范畴的主观性是人类在认知客观范畴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结果。范畴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物质和意识关系在范畴中的表征。由此可以解释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的主要差异,根源在于前者以范畴的客观性为研究基础,而后者则建基于范畴的主观性。

4.2 充要特征的复杂性

经典范畴理论的充要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合理性,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更为如此,但是其局限性亦显而易见。首先,对充要条件的具体内容描述不够充分,为其他学派,尤其是原型范畴理论的攻讦留有明显的空间。经典范畴理论只是指出所有的范畴均具有充要特征,然而对于某一范畴的充要特征为何、界定的机制与方式并没有讨论。

其次,忽视了范畴充要特征的复杂性,对充要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充要特征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并没有做出详细的阐释。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等领域的进步,新事物不断涌现,范畴充要特征的变化对其本质的影响显而易见。对充要特征的变化而引起的范畴的出现、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并没有给予解释。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不只是经典范畴理论,其他的相关研究也没有涉及到非必要特征对范畴本质的影响。

再次,对于事件范畴的描述过少,没有涵盖该类范畴的特性。经典范畴理论主要讨论的对象为实体范畴,较少涉及事件范畴。而事件范畴的复杂性远远超出实体范畴。事件范畴的充要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Aristotle[3]虽然提到了事件范畴,认为该类范畴就由事物范畴和动作范畴等结合起来,实体范畴又分为次范畴。但是并未就事件范畴展开论述,经典范畴理论的诸多学者均是如此。然而,就事件范畴而言,充要条件无法成为范畴的限制条件。一种特征可能无法确定一个范畴,几个特征联合起来才可以。两个范畴的事物可能都具有一种特征,但是不属于同一范畴,而在一定标准下可能又属于同一范畴,即范畴确立的标准是什么。例如购物者去商店,是购物范畴的特征,邻居去商店,是借东西范畴的特征,二者不是同一范畴。但是在一定标准下又可以属于同一范畴,例如某天到商店的人数。Aristotle认为事件范畴就由事物范畴和动作范畴等结合起来,这一主张具有部分合理性,但是忽略了关系范畴和顺序,即事物范畴和动作范畴之间的关系。

最后,经典范畴理论没有考虑到事物超过某一范畴特征的现象。例如有些实体具有某一范畴的充要条件,但是还具有其他的条件,即其本质特征包含的内容多于某一范畴的充要条件,可能就不属于该范畴,而属于另一范畴,例如,“悲喜交加”用于描述两种复杂的心情,具有“悲”的全部特征,却又不止于此,不能将其归类为“悲伤”这一范畴。

4.3 范畴之间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具有普遍联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千丝万缕,相互纠缠。经典范畴理论主要聚焦于单个实体范畴的研究,缺少对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析。作为个体的范畴与其他范畴之间具有何种关系?不同的范畴之间相互关系为何?不同的范畴之间距离是否存在差异?多个范畴以何种方式聚合成一个更大的范畴?更大的范畴内部的运行机制机制如何?这些问题为范畴理论尤其是经典范畴理论带来了新的课题。

5 结论

范畴化是人类认识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认知基础, 范畴理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经典范畴理论之所以在两千多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占据统治地位,乃是凭借其自身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科学性。虽然受到质疑和批判,但是经典范畴理论在众多领域显示出其独特的解释力。对其误解,主要基于不同的研究视野,或者对其解读不够透彻细致。然而,经典范畴理论也有阐释不周全、理论框架不够完善之嫌。经典范畴理论的局限性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认知的阶段性。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在范畴的本质、充要条件、范畴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深入挖掘。

猜你喜欢

范畴原型成员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包裹的一切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