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黄帝内经》致“百病”内涵探讨中医发病机制

2022-03-15陈广坤高宏杰李鸿涛张华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百病外邪邪气

陈广坤,高宏杰,张 磊,佟 琳,张 宇,李鸿涛△,张华敏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

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而百病泛指多种疾病[1]。每一种疾病的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在疾病过程中,均存在正邪交争的过程,故致病条件取决于正气与邪气。本文重论述《黄帝内经》中21篇记载“百病”经典条文27处,以阐释并总结百病的致病病因病机与传变途径。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言:“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观百病之因,以期对临床辨因辨证论治和养生防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百病生于气血不调

1.1 百病生于气

此气为人体之正气。《素问·刺法论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重要因素,正气足而不得病,而正气亏虚则给外邪侵袭以机会。正如《素问·评热病论篇》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张仲景师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亦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也是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另外,人体正气也是鼓邪外出、病情转愈的重要因素。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从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正气盛则邪却,正气衰则病加重,因此正气的盛衰对疾病的转向至关重要,育养正气是养生防病的关键。

1.2 百病生于血

血是濡养人体脏腑组织的重要营养物质,依靠血脉进行物质的输送和循环。如《灵枢·经脉第十》:“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血脉的运行通畅,营养和滋润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神,并维持其生理功能,血虚直接导致脏腑亏虚。《金匮要略》也重视血的功能,如论述百合病时说:“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血瘀、出血等血运失常,直接导致脏腑组织的功能紊乱,失去生理功能,百病丛生。尤其是血瘀,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蓄血,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2],认为百病产生于瘀,瘀血虽然为病理产物,又是诸多病症发生的病理因素。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使用活血化瘀法应用到内、外、妇、儿各科及温病等多个领域,丰富了活血化瘀的内容,以丰富的实践进一步诠释了“百病皆瘀”的思想[3]。

1.3 百病生于气血

气与血均有人身之精气所化,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难经·二十三难》:“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互根互用,维持气血的生理功能。气血失和百病丛生,如《素问·调经论篇》:“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失和,一则气机逆乱,气血逆行易引脏腑功能紊乱;二则血运失常易失去濡养功能,导致正气不足。人之气血关乎人之生死存亡,调节脏腑气血虚实方可除去百疾,其中补益气血在组方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补虚药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治疗外感杂病的三大类药物之一[4],主要集中在甘草、人参、白术、白芍、蜂蜜、大枣等补益药,补益气血以扶正祛邪在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

后世养生家注重气血调理以养生延年,如清·天修子著《修昆仑证验》认为:“凡百病证皆以气血为主,通则无积,不通则积,新则积小,久则积大,不论大小内外病证,果能揉之,使经络气血通畅,病无不愈。[5]”又如方开著《延年九转法》,认为人身阴阳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阴阳失正,生生变化之机受塞[6],后世养生家均注重调和气血,养生防病,值得借鉴。

2 脏腑病变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使脏腑组织等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亏虚则所藏精气血津液不足,不能调节濡养周身引发百病。如五脏实邪化火煎熬阴液,阴虚阳亢变生诸端。因此,五脏虚实是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依据五脏生理功能调节虚实可调治百病。

2.1 百病生于脾胃

脾胃化生的气血是维持人体组织发挥防御外邪功效的关键。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机能,并能充养先天之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故又称为后天之本。

在养生防病方面,脾胃运化功能健全则正气充足,不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四季脾旺不受邪。”否则脾气不健,气血亏虚,人体易病。如元代李杲《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7]”脾胃气虚易引发百病。一是气血化生不足,其次是气机逆乱,最后是变生痰湿易阻气机而引发他病。徐宁阳[8]研究总结发现,120余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痰证密切相关,涉及循环、呼吸、内分泌、神经、消化、泌尿等系统,其中最常见的是循环、神经系统,其次是内分泌、呼吸系统,故有“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说,因此脾胃功能失常是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百病生于肝也

肝的生理机能为主疏泄与藏血,主疏泄在于调节气机,主藏血协调血的调节、贮藏和防止出血等。气机逆乱则易变生诸病。如《素问·举痛论篇》:“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恐则气下”,而肝主疏泄重在调节气机[9]。且肝在志为怒,《灵枢·本神》又曰:“肝气虚则恐”,可见肝脏病变与情志病变都能通过气机异常导致百病且相互影响。因此,清代周学海[10]在《读医随笔·证治类》中总结为:“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调肝[11]可从疏肝、养肝、清肝、平肝等方面调理肝脏疏泄与藏血功能,使其恢复调达之性而治百病。

3 外邪侵扰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生于天地之间,必受天地之气之扰。人体正气与外邪的强弱决定人体是否发病。尤其是四时之气与六淫之气,是侵袭人体的重要致病外因。如《灵枢·四时气第十九》:“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四时不正之气侵袭人体,因致病邪气不同则百病丛生,症状不一。因此,外邪是致病的重要外部因素,而外邪之中以风邪、寒邪最易导致百病。

3.1 百病生于风

风邪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是外邪多称为外风,易侵袭皮毛。《素问·骨空论篇》:“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伤寒论》首列太阳病后并其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强调风邪易致外感。风邪虽为春之主气,但终岁常在,易兼他邪而伤人。故《素问·风论篇》云:“风者,百病之长也。”其致病范围广,“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因此,风邪伤人在外邪之中最为复杂。张志聪认为:“风乃东方之生气,为四时之首,能生长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故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无常,故为病不一。[12]”

3.2 百病生于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认为寒邪为导致百病的因素之一。又如《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可见,寒邪伤人病症范围之广,张仲景重视寒邪,开《伤寒论》治外感病之先河。一方面寒邪导致机体感受外寒又能伤及人体阳气,阴盛阳衰而致内寒。寒邪伤及阳气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形成病理产物,尤其是痰饮,因此寒邪导致病种范围较广。故明代谢毓秀《回生达宝》认为寒为百病之长[6]1804。申泽忠[13]认为寒生六淫,且寒久为杂病之根,是百病之源。

3.3 百病生于六淫

六淫为外感邪气,是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邪气的统称。《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因六邪致病特点不一,致病范围较广,故六淫也为导致百病的重要因素。六淫致病多为2种以上邪气相兼致病,如暑湿、风寒、风湿等,其致病特点更为广泛且加重病情。六淫致病始于人体皮部,传变于全身。如《素问·皮部论篇》:“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此句中的腑和肠胃,不但指肠胃可拓展为脏腑。六邪致病传变由表入里、由络入经,影响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引发五脏六腑、阴阳寒热虚实的变化。《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可见,六淫致病范围几乎涉及人体各个部位。

4 百病生于七情

七情致病源于《素问·举痛论篇》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其中炅即暑热,劳指过劳,都会耗气,是导致气虚的因素,剩余为七情情志因素过激引致气机紊乱,导致人体百病丛生。因人处于天地之间,情志因素时刻影响人的气机,关乎正常生理活动与病情转变。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对气机逆乱有了更深的总结:“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致,故百病皆生于气。[14]”人能驾驭情志因素且正气充足,能够抵御其对自身的影响而不发病。相反,情志影响超过人的控制能力,就会引发百病。因此,气机升降出入正常运行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与保障,若气机失调则内生诸邪而致病。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七情是直接影响人之气机、引发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

5 百病生于医误

从古至今,医误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因为医误导致的疾病涉及临床各科,轻则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重则危及生命。医误的发生在于医者对疾病本质理解不清楚而误治,如《灵枢·卫气行》:“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避免医误发生则在于对医理的熟知,如《素问·征四失论篇》就有记载:“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这里将医误致百病总结非常明了:一是医生医学知识不足,即不明医理;其次是为人草率,诊断病情片面,不能全面检查;最后是医德日下,怨天尤人,夸大医术。因此,精准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是减少医误发生的重要保障。

6 结语

百病不仅仅是上述某一个因素单纯导致的结果,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正气是人体对抗邪气的根本,是百病发病与否的关键,突出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六淫是外邪致病的外因,是发病的条件。七情是通过影响气机使得血液运行失调,从而影响脏腑、经络、形体、管窍的生理功能,最终改变人体阴平阳秘的调和状态而发病。所以《素问·调经论篇》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因此,正气、邪气、七情、脏腑、饮食、气血等因素之间均是互相影响,某一方失调即可累及影响其他因素改变。医生掌握发病和病因理论等知识储备,也是减少医误的途径。因此,明辨发病与病因学说才是学好中医的开端,也是传承好中医的前提。

猜你喜欢

百病外邪邪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包”治百病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多喝水能治百病?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幸福来自感动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气足百病消
泡脚驱寒消百病
别轻易拔罐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