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时代下闽剧数据库建设及对闽剧教学的促进作用*

2022-03-15沈梅芳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闽剧数据库资源

沈梅芳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108)

随着智慧时代的快速发展,电子数据库已取代纸质资源成为信息保存流通的重要渠道,而地方高校在开展闽剧教学工作中不仅承担了培育闽剧人才重任,还承担着建立与推广闽剧数据库的责任与义务。近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在高校中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能够推动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因此,闽剧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是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也是高校软件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在智慧时代下高校建设闽剧数据库的重要意义,以及闽剧数据库建设对闽剧教学的作用。

1 闽剧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要

闽剧是福建地区的特色地方曲目,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闽剧是以福建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演绎风格,相较于京剧、豫剧等流传全国各地的传统戏剧,受众群体与地域十分有限,闽剧的传承随着时代发展面临消亡的风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记录与存储技术手段支撑[1],也为闽剧的传承与振兴提供了良好契机。建设闽剧数据库,打造集资源整合、传播交流、教育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闽剧资源平台,是智慧时代下闽剧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必然要求。

1.2 闽剧分散资源整合的现实需求

作为地方特色文化艺术,闽剧资源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闽剧自明清发展至今,已经有400余年的历史,其间盛产了无数的优秀作品。闽剧发展历史、剧本剧目、曲调配乐、配景妆造、音频视频、图片书籍等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都属于闽剧资源。这些资源或是分散在地方图书馆、剧院剧团、学校馆藏资源中,或是隐含于当前的闽剧表演中,没有专门、系统的介绍与梳理,或是因为剧本遗失、人才断层等原因已经消亡。新时期,为了推动闽剧艺术繁荣发展,必须将这些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并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闽剧资源进行分类处理,建设建成地方剧种资源数据库。

1.3 闽剧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的艺术院校中,只有中国戏曲学院的地方剧团在推动闽剧教学,艺术院校仅限于福建地区。由此可见,很多艺术院校对闽剧教学工作的推广与发展不是很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闽剧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引导学生,导致学生对闽剧文化的学习兴趣降低,不利于学生对闽剧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有效掌握,不利于闽剧艺术人才的培养与闽剧传承工作的开展。

1.4 高校发挥载体作用的现实导向

地方高校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福建省唯一设有闽剧专业的专科层次院校,承担着培养闽剧艺术人才、构建闽剧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的重任。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不仅自身掌握着大量的闽剧资源,更在联合地方政府、剧院剧团、艺术院校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为改善闽剧教学,传播闽剧文化,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必须发挥载体作用,主动联合各方力量,整合各类闽剧资源,建设全方位展示闽剧文化的数字化闽剧资源平台。

2 闽剧数据库建设与发展

2022年3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政策支持下,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闽剧数据库——闽剧数字博物馆上线,这是福建省第一个有关地方剧种资源的专门数据库。该闽剧数据库由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联合了福建省文化厅、福州艺术学院、部分闽剧剧团等多方力量。根据内容进行划分,该数据库共分为“历史起源”“产业发展”“剧目荟萃”“闽剧剧本”“闽剧音乐”“福州方言”“名家名段”“刊物论著”“全剧音频鉴赏”“学唱闽剧”“院校专栏”“电视节目新闻”12个专题模块。然而,当前闽剧数据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收录资源不多、推广渠道单一等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与完善。

2.1 广泛收集优质闽剧资源

资源不足是闽剧数据库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剧目荟萃”这一模块为例,该模块共展示了62段闽剧表演片段,相较于1,000余种的闽剧剧目来讲,该数据库现在收录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资源数据库建设必须广泛收集优质闽剧资源,特别是一些年限较久的传统剧目资源,以避免这些闽剧资源因为种种原因而失传。对此,一方面,高校应拓展合作范围,不仅要与地方历史文化主管部门、美术馆和档案博物院等单位开展协作,同时也要与民间剧团、名家工作室、闽剧老艺人等机构或个人取得联系,获得珍贵的闽剧收藏,拓宽闽剧资源采集路径。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对校内原有资料进行完善,组织经验丰富的闽剧教师,聘请闽剧老艺术家对一些陈旧的录像带、碟片进行修复与数字化处理,力求让这些珍贵的闽剧资源得以重生并永久保存。同时,高校本着科学、公益、互动、活泼的教学理念,可向社会发出征集函,诚邀各界人士共同参与数据库建设工作,全面收集整理闽剧剧目、知名音乐歌曲、研究论文等重要信息,并进行保存和推广,创新戏曲的保存和传播,助力文化文明发展。

2.2 建设开放用户中心

闽剧数据库建设的目标之一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为多样化的闽剧资源提供一个一体化的存储展示平台,对这些闽剧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其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希望通过平台的建设与传播功能,让群众更为便捷地接触闽剧、共享闽剧资源,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留和传承[2]。因此,闽剧数据库的建设不是高校联合多个机构、组织或个人,进行收集资源、数字化处理、资源展示共享、单一输出的过程,而是要关注大众需求,实现双向互动。为此,高校闽剧数据库建设应引入Web2.0创新理念,设置一个开放的用户互动中心,为群众提供一个能够实现资源上传下载、文献传递、名家互动、建议留言的渠道,便于群众将珍藏的闽剧资源进行共享,进一步充实数据库的资源,强化珍稀闽剧资源的保护工作,互动中心建设更是能够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促使社会公众为数据库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2.3 强化闽剧资源推广工作

目前,用户可以通过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网站以及学校公众号免费访问闽剧数字博物馆即闽剧数据库。尽管在数据库建成时,该校通过新闻报道方式进行了宣传,但当时的宣传力度以及对闽剧的推广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当前,高校应高效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交互功能,赋能闽剧宣传,如:可以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让闽剧以及数据库走进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视野;与电视台、闽剧团队、名家艺人开展合作,依托融媒体传播优势,开展闽剧微课堂、表演直播,让更多的人了解闽剧、了解数据库[3]。此外,在闽剧专业师生进入学校、社区等实践基层表演展出时,高校也可以利用LED、条幅、海报、广播等线下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群众访问数据库,直观感受闽剧魅力,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价值。

3 闽剧数据库建设对闽剧教学的促进作用

为促使闽剧宝藏艺术焕发新活力,培养新一代闽剧艺术人才是重中之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福建省唯一设立了闽剧专业的普通专科学校,对保护、传承、弘扬传统闽剧责无旁贷。闽剧作为学校的非遗传承主干学科,闽剧数据库建设对于学科发展作用巨大,这将弥补闽剧400多年优秀剧目和唱腔资料电子化建设的短板,使其形成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中独具特色的优势教育资源,为闽剧专业师生创造教学科研舞台,实现了保存历史、弘扬艺术的真正价值。闽剧数据库不仅在挖掘信息、整理和数字化管理等领域拥有很强的学科特色,而且积淀了大量的馆藏资料数字化的管理成功经验,可以有效打破单一方式,突破时空限制,切实对闽剧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加以保存运用和有效传播。因此,学校建设的闽剧数据库对推动闽剧教学未来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3.1 闽剧数据库建设充实闽剧教学资源

闽剧数据库的建设将多样化的闽剧资源系统整合起来,并分门别类,充实了闽剧教学资源。数据库不仅包含常见的闽剧曲目、名家名段、闽剧音乐,还收藏了很多珍贵、濒临失传的闽剧剧本、音频视频。此外,“院校专栏”模块展示了闽剧表演所需要的参考文献、培养大纲。闽剧专业师生通过数据库即可获得海量闽剧资源,有效解决了民居教学资源匮乏的关键问题,课堂教学的开展也变得更为高效、便捷。

3.2 闽剧数据库建设丰富闽剧教学方法

在闽剧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模式较单一,教学模式较僵化。通过闽剧数据库,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闽剧发展史时,可以提前在数据库中查找相关的纪录片,在课堂上通过播放纪录片的形式引入课程主题,而在观看过程中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会集中于纪录片,进而提升学习兴趣。因此,在智慧时代下,教师在开展闽剧教学时可以借助闽剧数据库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活跃的课堂氛围。

3.3 闽剧数据库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闽剧数据库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闽剧分类检索的知识和方法,如文献综述、赛事查询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闽剧的兴趣,而且可积累闽剧实践经验。例如,在闽剧技能培训中,闽剧科学生可以通过在闽剧数据库查阅相关实践案例学习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加深对闽剧的认识。因此,闽剧数据库的建设可以成为学生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有效渠道。

猜你喜欢

闽剧数据库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闽剧新秀
“闽剧王子”陈洪翔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闽剧借地气 开启校园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