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D法的闽南沿海村落街巷绿化环境评价
——以晋江市溜江村为例

2022-03-15王宇鈜吴正旺

绿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街巷村落绿化

王宇鈜,吴正旺

(华侨大学 建筑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1 引言

街巷空间是承载交通、生活、交流、商业等多种功能的重要场所之一。街巷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更应该营造环境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绿化是影响街巷体验的重要因素:谭少华等通过对重庆市的3条生活性街道进行了研究,提出街道空间序列、视线控制、绿化水体、街道色彩、立面、文化和设施是街道美景的重要特征[1]。徐磊青通过虚拟街道的实验发现绿视率越高体验者所感知到的街道环境迷人程度越高[2,3]。郝新华提出街道绿化对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是评估街道可步行性的重要指标之一[4]。同时还有研究证明,绿化环境对居民心理健康起到改善情绪、缓解压力等积极作用,还具有改善空气条件、调节环境热舒适等作用[5,6]。绿化环境既是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改善街巷环境必不可少的因素。

上述对于街道环境的研究更多着眼于城市,对乡村街巷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乡村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7]。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首要任务是改善乡村的街巷环境,街巷环境评价则是改善乡村街巷环境的基础和方向。环境评价是从知觉到评价的过程,是环境的特征和人的感受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评价对环境进行比较排序、分析偏好,可以为环境的设计、改善提供基础[8]。本研究选用语意差异法(SD法)对溜江村街巷绿化环境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改善街巷环境的策略,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

2 研究区域

2.1 研究区域概况

溜江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沿海,地势相对平坦,林地较少且建筑分布集中,绿化景观资源相对于山区村落来说较为缺乏(图1、图2)。溜江村常住人口约1500人,占地约4.2 km2,海岸线长达3000 m,建筑材料以石材、红砖为主,其街巷绿化的整体情况反映为:①街巷中绿化较少且分布不均;②村中心区域绿化较缺乏;③街巷中公共绿化少,多为私宅绿化。另外,晋江沿海村落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村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逐渐提高,但缺乏更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因此选取溜江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街巷环境评价研究,为街巷绿化环境的改善提供方向和建议。

图1 福建省清流县山区村落实景图

图2 福建省晋江市沿海村落实景图

2.2 样本照片选取

已有研究证明,使用照片的视觉景观评价与在实景中的景观评价结果是显著相关的[9],本研究选取村落街巷中绿化水平不相同的街巷环境照片共20张(均由作者提供),两两成一对比组,分别为在相似的街巷空间中低绿化组(L)与高绿化组(H)的对比,共10组(图3)。照片均以人视高度(1.5m)拍摄于光线条件较好的晴朗天气,照片尺寸统一为4032×3024像素,分辨率为72dpi。

图3 10组相似条件下不同绿视率的街巷对比照片(作者自摄)

3 研究方法

3.1 语意差异法评价——SD 法

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是奥斯顾德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的方法,针对被试对环境氛围特征的心理反应拟定出“言语”上的尺度,并设置对应的定量参数,从而进行评定、分析[10]。这种研究方法早期多用于心理学领域,目前也被广泛运用于建筑、景观等学科中,主要用于对空间、场所等环境的客观评价,将心理感知转化为定量描述。

本文采用SD法对闽南沿海村落街巷空间的绿化环境进行评价,并拟定能反映样本环境特征的形容词对,通过被试对形容词进行评分来量化心理感知,从而探究闽南沿海村落街巷空间的绿化环境的心理感知评价中各特征间的差异性。

本次SD评价一共发放问卷30份,有效问卷28份,男女比例接近1∶1,年龄主要在20~40岁之间。评价过程中要求被试者观看屏幕中的图像,结合SD评价表进行问卷调查。

3.2 评价因子选取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11,12],形容词的选取需要满足一定条件:首先是形容词对可以准确地描述认知场所的特征,其次形容词对的意思要有较强的相对性,最后还需要选择人们普遍熟悉、容易理解的形容词。筛选出街巷环境常用的评价项目,并结合所选取街巷的环境特征,选定12组形容词对(表1),分别为:封闭的和开放的、局促的和宽阔的、杂乱的和整洁的、暴晒的和阴凉的、人工的和自然的、植物覆盖率低和高、植物单一和丰富、视觉舒适度低和高、疏远的和亲近的,紧张的和放松的、不吸引和吸引的、整体印象差和好。

表1 评价项目及形容词对

3.3 评价尺度设定

形容词对选定后还需要对评价尺度进行选择。评价尺度通常为以中心对称的奇数,一般常用的为5级和7级评价指标。7级评价指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准确性,与5级评价指标相比能更精确地反映被试者的心理感知,因此本次实验采取的是7级评价指标(表2)。7级评价指标是以0为中心,左右两侧分别为-3、-2、-1和1、2、3。

表2 SD评价七级评价标尺

4 SD评价结果与分析

4.1 SD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SD评分折线图(图4)可以看出,全样本均值为0.494,其中各评价项目得分无一项超过1分, 并且评价项目中自然度、植物覆盖率、植物丰富度得分为负。结果表明被试者对于溜江村的街巷环境总体评价较低,尤其对街巷中的绿化环境现状不满意。

图4 SD评价折线

对比村落中低绿化和高绿化街巷的SD平均得分(表3),高绿化街巷(H组)的平均得分为1.115,高于低绿化街巷(L组)的平均得分-0.128,且各项评价项目得分皆呈现为高绿化街巷高于低绿化街巷。结果表明:在主观感受上高绿化街巷环境优于低绿化街巷环境。因此,改善街巷中绿化环境是提升街巷环境质量的关键所在。

表3 SD评价结果

4.2 街巷绿视率与SD评价

目前我国常用的绿化衡量指标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二者侧重于二维平面上绿化的评价,缺乏三维立体层面的绿化评价。“绿视率”指在人的视野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这一概念由日本学者青木阳二于1987年提出[13],相对于“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绿视率”更侧重于用立体的绿量反映绿化质量,更加强调人对环境的感知[14]。因此,本次研究将引入“绿视率”的概念对街巷绿化环境进行更多维度和层次的评价。

4.2.1 街巷绿视率与SD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 PS 软件提取各街巷场景中绿色植物要素进行二值化,计算该要素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即为该街巷的绿视率[15]。对比样本街巷绿视率和SD评价得分值(图5),绿视率为0的街巷SD评价得分相对较低且部分街巷样本得分为负,而绿视率较高的街巷在SD评价中的得分也相对较高。对绿视率与SD评价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P=0.000<0.01,即在0.01级别相关性显著,且绿视率与SD得分的相关系数r=0.627,系数为正,表明街巷绿视率与SD评价得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绿视率高的街巷环境更能让人感觉愉悦和舒适。

图5 街巷绿视率与SD评价得分关系比较

同时,对绿视率与SD各评价项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绿视率与尺度感、开阔度、日晒体感P值均大于0.05,即绿视率与街巷尺度感、开阔度和日晒体感没有显著相关性。除此之外,绿视率与秩序感、自然感、绿化覆盖度、绿化丰富度、视觉舒适度、亲切度、放松度、吸引度、满意度P值均小于0.01,且相关系数均为正,即存在显著正向相关性。因此,街巷绿视率不仅会对绿化评价项目有影响,同时对环境氛围相关评价项目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4 街巷绿视率与SD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4.2.2 街巷绿视率与SD评价的回归分析

对H组进行街巷绿视率与SD得分值的回归分析,因变量y为SD评价得分,自变量x为绿视率,结果如下(表5~7,图6):P=0.019<0.05,回归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即绿视率与SD评价得分值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可建立线性回归方程y=1.270x+0.793。其中R2=0.518,表示绿视率解释了51.8%的SD评价得分的变化,模型拟合程度较高。上述结果表明,街巷绿视率和SD评价得分值呈显著的正向线性相关,由于本次研究所选取街巷绿视率范围为0%~60%,因此,在街巷绿视率为0%~60%的范围内,绿视率越高SD评价得分越高,即体验者对街巷环境的心理感受越好。

图6 绿化率与SD评价分回归分析

表5 模型摘要

4.3 植物配置与SD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证明了街巷绿视率会显著影响街巷环境评价,但也存在绿视率较低SD评价反而较高的个例,说明街巷环境评价除了受街巷绿视率的影响以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表6 模型显著性检验

表7 回归模型系数

溜江村街巷绿化中常见植物类型可以分为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和攀援植物,根据植物配置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单一型和复合型。单一型配置通常是由单一植物类型构成,如H1、H5、H6、H7、H8、H9;复合型配置一般以两类或两类以上的植物组合而成,如H2、H3、H4、H10。对样本街巷植物配置和SD评价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表8),复合型植物配置的街巷SD评价得分总高于单一型植物配置。同时,当绿视率相近时,街巷两侧均衡布置比单侧布置效果好。综上所述,植物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街巷环境的质量,且复合型植物配置对街巷绿化环境的提升作用比单一型植物配置大。

表8 街巷植物配置和SD评价对比分析

5 结果与讨论

通过绿化改善街巷的空间品质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本文通过SD法将体验者的心理感知与街巷特征进行关联,从而对街巷的视觉质量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1)街巷绿化不佳是导致其视觉评价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低绿化和高绿化街巷分组评价对比中,受访者主观感受认为高绿化街巷环境优于低绿化街巷环境。因此,改善街巷中绿化环境是提升街巷环境质量的关键。

(2)“绿视率”是街巷视觉评价较为适宜的指标之一。 “绿视率”与秩序感、自然感、绿化覆盖度、绿化丰富度、视觉舒适度、亲切度、放松度、吸引度、满意度均存在显著正向相关性,且街巷绿视率与SD评价得分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线性相关。因此,街巷绿视率对环境氛围和心理感受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绿视率高的街巷环境更能让人感觉愉悦和舒适。

(3)除“绿视率”外,植物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街巷环境的视觉质量。复合型植物配置对街巷绿化环境的提升作用比单一型植物配置大,且街巷两侧均衡布置植物的效果比单侧布置植物好。

(4)改善村落街巷绿化的相关实践中,应注重提高村落街巷绿视率,并重视绿化的丰富度和分布的均衡性。

本次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是:①由于照片所展示的街巷信息有限,会对街巷整体评价结果造成一定误差;②植物配置、布局和街巷环境感知的定量关系本文尚未深入探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③样本数量较少。后期可以扩大样本数量,增加各年龄段受访者的对比,使评价结果更具可靠性。

猜你喜欢

街巷村落绿化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油画《村落》
陕南乡村聚落街巷曲折特征分析研究
引发海啸(下)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及风貌研究初探
我爱绿化
小猴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