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发展视角下企业年金保障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3-15胡梦雅

时代金融 2022年2期
关键词:年金退休年龄支柱

胡梦雅

企业年金制度是我国养老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养老质量和国家稳定有着一定的影响。结合三支柱协同发展理论的研究,想要养老质量得以稳定,企业年金的保障水平应当要达到20%-30%。但我国现阶段企业年金发展水平很低,保障水平也仅为5%左右。通过调整模型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发现调整影响因素,代入设定的模型参数估计值预测2021至2048年的企业年金保障水平,企业年金能够实现较强的保障水平,能够达到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三个支柱养老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现阶段居于首要地位,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均相对滞后。根据人社部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第一支柱养老保险占社会养老金总量78%,而企业、职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占比很低,前者为18%,而后者仅为4%,而在养老体系较为发达的国家,三支柱所占比例通常为4:3:3。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年金制度的保障水平不够明显,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逐渐下降,依靠基本养老金的保障水平难以维持老年人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是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现阶段的发展难以达到理想的补充基本养老保险的效果,因此,研究探索企业年金制度的适宜保障水平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针对养老保险的多支柱养老保障制度理论方面的研究。Zissi mopoulos等(2017)通过建立模型测算发现,政府的财政支出减少的效果在退休年龄延迟五年时最好。李珍和王海东(2010)基于第一支柱养老保险缴费费率、投资收益率、就业群体参保激励等方面,研究怎样解决三支柱协调发展问题。郑秉文(2016)认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通过降低第一支柱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方式来拓宽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与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空间。在企业年金保障水平的研究中,陈洋(2019)研究发现企业年金的总体适度缴费水平为9%-12%,而个人比较适合的缴费标准为3.8%-9.7%。聂玮莹(2017)在研究中构建企业年金替代率模型,分析缴费率、退休年龄、工资增长率、缴费率和替代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企业年金缴费率和替代率对企业年金替代率的影响效果最深。赵艺、翟永会等(2015)学者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了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各项影响因素,在使用各项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程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年金替代率模型并测算我国企业年金的替代率水平。刘军丽(2011)选取典型男女职工个体进行测算企业年金替代率,发现男女替代率都存在至少3.5%以上的差距,该差距随着初始缴费年龄的延迟而拉大,说明企业年金制度设计未考虑到性别差异。

国内外现阶段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探究企业年金适合的保障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石。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年金难以在我国现阶段的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积极的补充效果。所以,本文章将通过企业年金保障水平精算模型建立,通过实证分析影响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来探索我国适宜的企业年金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针对性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需要的发展政策和建议。

二、模型构建及参数设定

(一)模型构建

企业年金保障水平精算模型是根据企业年金基金收入模型和支出模型的平衡关系而建立的。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企业年金保障水平精算模型本身会受到制度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同时影响。本文研究未加入外生变量对模型的影响。基本假定前提:一是企业年金的模式仅考虑确定型模式,即DC模式;二是参保人员;三是采用年缴费方式缴费;四是企业年金定额生存年金给付方式;五是企业年金基金在發展中运营管理成本不予考虑。中途退出企业年金制度的情况不予考虑。

假设一位a岁的职工参加企业年金到岁退休,那么其个人的账户的积累额为:

公式中,J为企业年金计划缴费率,W为职工a岁的工资总额,为实际工资增率,r为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根据定额生存年金的精算公式,,表示退休期的生存概率,为贴现因子。所以,岁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退休后,各年份的企业年金给付额在岁退休时的现值C为:

公式中,为最高死亡年龄,为贴现率,为企业年金保障水平。根据企业年金基金收入模型与基金支出模型的平衡原理,根据前两个模型得出企业年金的保障水平模型,所以S=C:

(二)参数设定及数据来源

1.参加企业年金的初始年龄。企业的企业年金制度都是自主考虑设立的,基于企业自身效益的考虑,企业会更愿意招聘高学历员工,所以本文就以毕业年龄23岁为参考值,同时考虑到新员工5年的事业发展稳定期,设定未来参加企业年金制度的年龄为28岁。

2.退休年龄。人社部提出了新的退休年龄政策思路,采用循序渐进的退休年龄改革步骤,把女性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从55岁开始以2021年起每3年调整1次,男性法定退休年龄每6年调整1次,每次延迟的时间均为1年,一直延续到2048年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均通过该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推迟至65岁。

3.最高死亡年龄和生存概率。最高死亡年龄及生存概率是根据《我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得出。

4.工资增长率。本文学者郑秉文的方法,通过整理2010-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减名义工资的方式得出 “实际工资增长率”。本文设定未来年份的实际工资增长率约为7.5%。

5.投资收益率。2021年人社部发布了《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2020年度)》,数据显示,2020年基金投资收益加权平均收益率为10.30%。企业年金的基金投资收益率的浮动范围为2%-10%,假设企业年金达到最优效果取10%进行测算。

6.贴现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10-2015年利率的相关数据,通过整理得出该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均值为3.2%并且此后该利率未作出变化。故本文设定未来一段时间贴现率均值为3.2%。

7.缴费率。关于缴费率,国家政策规定是企业和个人合计缴费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2%。假设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缴费率达到政策规定的上限12%。选取12%进行测算。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将上述各变量的假设估计值代入模型中,运用matlab计算,结果见下表所示:

结果分析如下:一是调整了各影响因素的最优参数值后男性职工的企业年金保障水平达到了35.27%、女性职工的企业年金保障水平达到了24.95%,同现阶段5%左右的企业年金保障水平相比有了较大的增幅,均实现了20%以上的企业年金保障目标,女性增长幅度明显低于男性的增长幅度;二是随着退休年龄的延长,男性的企业年金保障水平增长了12.34%、女性的企业年金保障水平增长了22.58%,男女随着延迟退休年龄的实行,企业年金的保障水平趋于一致,这是由于男女退休年龄同步延迟至65岁所致。所以,在调整了各项影响因素的比例后,企业年金在未来具有较强的保障水平,实现了企业年金对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

四、结论和建议

在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当前企业年金实际保障水平约为5%左右,根本满足不了人们追求高质量养老退休生活的需要。通过对企业年金保障水平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启发: 想要提升企业年金的保障水平可以通过科学的调整其中影响因素的幅度大小来得以实现。一是加强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力度和广度。缴费率与企业年金保障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对于企业和职工而言,有了税收优惠力度的加持,企业也愿意在能力所及之内选择更高的年金缴费率。对于国家而言,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年金在三支柱养老体系中的保障作用,均衡三支柱养老的发展;二是提高基金投资收益率。可以发现基金投资收益率越高,企业年金保障水平也就相应的越强,同时也可以发现在基金投资收益率中含权益类的投资比例较小,限制了企业年金收益的发展。所以要通过调整基金投资组合的比例,更多的关注和有意识的加强含权益类基金投资比例来优化基金投资组合,实现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三是减小男性与女性退休年龄间的差异,男女之间的企业年金保障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通过循序渐进的同一退休年龄可以逐渐缩小这种差异,所以渐进式退休方式即可以提高企业年金保障水平,又能提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与公平性;四是加強对养老产品的创新,容纳更多的养老产品,减轻我国养老压力。

参考文献:

[1]温海红,王怡欢,陆琛怡.职工企业年金参保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安市的调研[J/OL].社会保障研究,2021-05-12:1-9.

[2]孙永勇,施葹.供给侧视角下我国企业年金的分选效应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6);60-70+191.

[3]穆怀中,杨傲.养老保险“并轨”总合替代率适度水平研究[J].税务研究,2020(8):106-112.

[4]邓大松,张怡.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评价指标、困境分析与路径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4):38-47.

[5]毕少斌,张昭君.养老保险“三大支柱”协调发展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9(12):68-75.

[6]韦樟清,王媛.我国企业年金保障水平的测算及其敏感性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99-111+170-171.

[7]De Angelis Tiziano,Stabile Gabriele. On the free boundary of an annuity purchase[J].FinanceAnd Stochastics,2019(Jan):97-137.

猜你喜欢

年金退休年龄支柱
世界主要经济体 退休年龄都定在了65岁及以上
浅谈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思考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的协调发展
退休领取年金时该如何计税
发达国家实际退休年龄男64女63
我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超过5万家
中国退休年龄制度中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