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纹陶饰语言探析

2022-03-14王雪琦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陶器纹饰纹样

王雪琦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山东济南 250300

我国陶瓷历史悠久,沾溉弘远,素以其制作精工无与伦比而驰名世界。印纹陶饰工艺历史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文化反映了社会发展。印纹陶的踪迹,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产物。根据当今的考古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工艺技术,除了黄河中上游的彩陶工艺和继之而起的龙山黑陶工艺外,在长江以南的区域,继而产生了另外一种陶器,称为印纹陶。[1]印纹陶作为与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物质文化之一,满足日常使用需求的同时,也记录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

中国印纹陶出土丰富。大量的印纹陶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等均出现印纹陶器,印纹陶是我国陶器的重要类别,是我国几千年以来陶文化的源头,在陶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史册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石器时代的印纹陶在中国南北都有出土。其中以南方的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两广地区出土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北方的河南、河北、陕西等地也有零星发掘,但不似东南、华南等文化遗址那样普遍。其纹样源于自然环境,以及蛇图腾原始信仰的延续。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印纹陶也面临着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议题。

对印纹陶饰进行创新实践探究,就必须了解物质文化和民间习俗在印纹陶工艺中的表现,只有把印纹陶饰置于其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中,才能对其做详尽的研究,并运用现代设计方法,使传统印纹陶饰更符合当下审美,适应当下生活。

一、印纹陶饰的历史渊源和分类

我国的装饰纹样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期可追溯到近万年历史,陶器上的纹样产生与发展,和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创造出了题材广泛、变化多样的纹样,独特的创造精神与民族气魄,在世界装饰史上也是罕见的、杰出的。新石器时期,装饰于陶器上的纹样主要为几何形纹样,最初的纹样来源于篮子上的藤条编织物在烧制过程中留下的自然痕迹。在生产过程中,拍打纹样制作的陶器,在器物的表面均有印压或拍打的痕迹,这是古代匠人有意识的在陶器上存留的纹饰。据考古资料判断古代印纹陶的纹饰题材和样式与百越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中国南方的印纹陶就是百越人的作品,并随着百越人的发展而发展传播。因此,印纹陶的装饰纹样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都具有清晰的实用性与审美性,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寓意,表达了其文化习俗、意志信仰等,而不是无目的的唯美虚饰。

根据考古资料和发掘材料分析,印纹陶的装饰纹样受编织的影响较大,常见的纹饰分类有绳纹、席纹、篮纹、网纹等。我国的编织工艺历史久远,技艺成熟。在陶器出现以前,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编织器具。在早期,原始先民无意中在陶器上发现了编织痕迹,从而得到了灵感,并逐步把它当作一种美学观念加以应用。我国南方地区的印纹陶编织纹中,绳纹、网纹尤为突出。网纹是类似渔网或者编织成网状的几何图案,有些是由密密麻麻的细线交织而成,有些是用粗犷的线条交织而成,有些则是由横竖交叉的方块构成,看起来像是棋盘,线条的粗细和交叉的疏密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网纹,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其中网纹图案沿用至今。[2]

古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原始宗教、图腾都来源于自然。中国南方因为潮湿,所以多蛇。百越人对蛇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从千栏式建筑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毒蛇的防范;另外一方面由于蛇以鼠为食,又保护了稻谷,所以人们又希望自己有蛇的能力。古代南方先民特别是福建的闽越人以蛇为图腾,福建的“国”字也由此而来。在印纹陶的印纹上也可以看到折线和回形的蛇纹;无锡鸿山发现的战国中期的鸿山越墓中有很多青瓷器物上塑有蛇形或印有蛇纹。这些青瓷器上的蛇纹无疑表明蛇图腾原始信仰的延续。远古先民们认为动物和植物在人类的劳动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印纹陶的制作中常常出现动植物主题的纹饰。中国南方河流湖泊众多,靠近大海,有鱼、鸟等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而且根据考古资料猜测鱼作为原始先民的图腾,鱼纹被一些专家学者界定为寄托着人类繁衍后代的期望。此外,沿海地区有很多鱼贝类食物以及渔网等捕食工具,这些饮食等习惯也影响印纹陶。因而中国南方地区印纹陶纹样中有很多鱼纹、网纹,并且贝壳好看的肌理也被用做压印的模具。在据今 7000年至 5000 年的广东深圳咸头岭文化遗址中发现很多器物的口沿的贝印纹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不少纹饰都与此类题材相关。在早期印纹陶的纹样中还有叶脉纹、卷云纹、太阳纹等等,这此纹样同样也来源于南方的自然环境。

二、印纹陶饰语言的历史嬗变

我国有着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印纹硬陶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发生期、兴盛期、衰退期三大阶段。印纹硬陶的发生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年代约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所以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了印纹陶器。这个时期的印纹硬陶数量与器类都比较少,发现较多的是江西与广东等省。这时期制陶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印纹多是用刻有几何形图案的陶拍或木拍打印上去的。

印纹硬陶的发展兴盛期在商周时期。这时期的发现,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地区都比以前多,尤其是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等省最为突出。广东佛山河岩遗址与石峽中层遗存印纹硬陶相对成熟,发展到石峽上层阶段,烧成温度达 1100°C,制陶工艺大为提高。印纹规整清晰,线条流畅,图案组合和谐美观,独具特色。在长江以北,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印纹陶在商周时代的诸多遗址中均有发现,如在河北藁城台西村、河南偃师、山东青州等地,都发现了较大数量的印纹陶。随着制陶工艺技术的演进,从战国秦汉时期便逐渐地衰退。随着原始青瓷的出现与发展,铁器的使用与普及,及漆器的使用范围的扩展,从而导致了印纹陶的式微。印纹陶纹饰从繁杂趋于简约的变化,导致印纹陶日渐衰退。

公元221年,秦始皇一统中国,我国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原始青瓷器、铜铁漆器等工艺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原始青瓷,因其便于清洗,坚实耐用,适应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从而导致印纹陶退居次要的地位。

印纹陶饰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事物的认识而不断变化。从最原始的绳纹、网纹到现在风格各异的印纹纹饰。纵观数千年的中国陶瓷史,印纹装饰的应用遍布我国大江南北许多窑口。印纹装饰在陶器时代的高峰是商周时期,仰韶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与遍布我国东南、西南、华南地区的印纹陶展现了我国陶器装饰的丰富性。印纹装饰在瓷器时代的高峰是唐宋时期,唐代邢窑白瓷、越窑青瓷都广泛使用印纹装饰,宋代定窑装饰工艺主要源自新石器时期的拍印工艺并将其工艺与审美提升至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北宋时期的耀州窑、南宋时期的吉州窑和景德镇窑的青白瓷都在定窑的影响下发展出美妙绝伦的印纹装饰。除此之外,印纹工艺不光运用于陶瓷器物上,很多画像砖也是通过模印生产烧制出来的。宋代的活字印刷术乃至今天儿童陶模玩具等,都与印纹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时至今日,仍有当代纹饰在陶瓷设计与装饰中得到应用,促使陶瓷装饰纹饰的创新发展。[3]

三、印纹陶饰语言的美学延续

印纹陶的研究主要是对纹饰的构成规律与纹饰的样式进行分析。陶器印纹装饰区别于彩绘装饰,陶器彩绘装饰注重的是图案本身,而陶器印纹纹饰更加注重纹理的生成与排列秩序以及空间感的塑造,根据不同的拍印工具,器物表面纹饰的排列组合、构造各不相同。将主体元素通过重叠、重复来追求变化,增强器物装饰的秩序感、空间感。笔者在设计构思中进行突破,打破其形态简单,视觉装饰效果不够丰富的问题。设计出遵循印纹陶饰本源特征、内容简约但丰富的纹饰表现。整体、大气的美学趣味、自身的肌理效果,其形式感、空间感的加强,使得纹饰在呈现中具有视觉、触觉的双重审美表达。打破以往设计的局限,保证纹饰本源特征,延续陶器印纹之美。

四、结论

体现美是装饰的主要目的,印纹陶有一种自我的自然韵律,它的泥性、土质富有天生的朴素与真诚。而这种至素至真的品格正是陶艺最基本的语言和内容:率真、自然、美得不浮华。美没有时空的界限,没有派别的高低,没有形式的局限,美的种类是无法计算的,每个人对美的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陶艺装饰不仅要追求表面悦目的视觉之美,同时也要注重内在的悦人心、悦人神的美。装饰应和艺术一样,也要注重表面以下的能让人驻足揣摩的东西。

陶瓷几何纹饰的本质是对大自然中万物形象的抽取提炼,并进行升华,是人们感性地理解自然与人类自身生物秩序的产物,更是人们对自身理想的某种憧憬与表达,更是我国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学习并清楚地理解陶器纹饰的内涵和形式构成对当代陶瓷艺术设计具有启示意义。我们要摒除局限的眼光,回归自我,理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本着古为今用的态度,积极探索并创造新的形式和题材,设计出符合当代人们需求的现代陶瓷作品和新的抽象纹饰。这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心灵之道,一种审美感受,也是当下我们的任务所在。

猜你喜欢

陶器纹饰纹样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雕漆纹饰的修复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