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讨论班”制度在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022-03-14陈传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组织者研究生

王 燕,陈传军

(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2018年1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I》)。《意见I》是党中央、国务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给出的指导性意见。《意见I》指出,“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学探索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紧密,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有了长足进步,许多研究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正如《意见I》中提到的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结构不合理,顶尖人才和团队匮乏。

2020年9月22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II》)。《意见II》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虽然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博士、硕士,但在社会服务、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领域高层次人才仍然十分短缺[1]。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同建设人才强国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和推进。全面加强基础学科研究的一个要求和重要体现是重新布局和加强基础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这种在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生物医药、信息、能源、海洋、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鉴于此,笔者试从数学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讨论班”制度为切入点探讨它的重要作用,期望阐述这种制度在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1 “讨论班”制度探源

1.1 “讨论班”的由来

从历史上来看,研究大学要归属于近代德国社会和政府的创造,“讨论班”制度是近代德国大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和教育制度。在大学里,第一个师资讨论班是在17世纪末期由虔信派神学家弗兰克(A.H.Francke)组织建立的哈雷大学实践讨论班(Seminarium Praecetorum),并迅速成为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古典人文学科教师的场所[2]。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讨论班”受制于宗教。在德国大学中,本着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学术报告和课堂讨论的“讨论班”于18世纪首先出现在语言学领域,到19世纪30年代,在德国境内几乎每所大学都拥有一个语言学讨论班。在德国大学中,正式的自然科学讨论班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如孔尼兹堡大学的数学和自然科学讨论班(1834),莱比锡大学物理学讨论班(1835),哈雷的数学和自然科学讨论班(1839)[3]。

在之后的若干年里,欧美其他国家的大学中陆陆续续采纳这种教育制度,特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于“讨论班”制度思想的“研究中心”和“研究生院”等纷纷成立起来。笔者曾于2014年访问斯洛伐克科技大学,期间参加夸美纽斯大学的图论讨论班,该讨论班当时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图论学者。

1.2 “讨论班”引入我国

在我国,最早将“讨论班”教学模式引入大学教育的是陈建功教授[4]。1931年,陈建功和苏步青两位先生一道建立浙江大学“数学讨论班”(Seminar),吸收高年级学生和青年助教参加,并将讨论班定名为“数学研究”[5]。“数学研究”分为甲、乙两类,分别为“论文讨论”班和“读书报告”班,“讨论班”教学模式形成了浙江大学数学学派。1939年-1941年,西南联大算学系主任杨武之先生先后举办过代数讨论班、形势几何讨论班、分析讨论班、群论讨论班、解析数论讨论班等[6]。在当时,“讨论班”被视为算学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新型课程,对当时培养人才和开展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得算学系的科研成果在西南联大遥遥领先。

无论是西南联大还是浙江大学都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起着指导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弟子以及后代的弟子们深刻领悟到这种教学和科研模式对于培养人才的重大作用,在我国的其他高校中传承和发展,使得“讨论班”成为基础学科研究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点睛之笔。笔者作为数学学科的高等教育执行者,多年的学习、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也表明“讨论班”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是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和推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必须要考虑到的内容。

2 “讨论班”制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出现在语言学学科的语言学讨论班还是出现在数学学科中的讨论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读书报告”讨论班和“论文研读”讨论班。这两种讨论班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相辅相成,区分不同的面向对象,在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阶段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2.1 “读书报告”班是一种“高级”的教学模式

所谓“读书报告”班是指讨论班组织者指定1本或者若干本(通常1本居多)书籍,参与讨论班的人员轮流讲解书中内容的教学模式。这种讨论班通常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其低年级研究生组成,每周一到两次的频率。因为博士研究生主要以科学研究写作论文为主,“读书报告”班大多由硕士研究生组成,组织者有时是高年级研究生。这种教学模式属于“启发式”教育的一种,有益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读书后讲解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问题从而自发解决问题,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书中内容,学生大都被动接受,讲完就完了,没有后续,我们可以称之为“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发现问题,缺乏独立思维的空间,无法锻炼个人的学习能力,长此以往会失去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不利于培养人才。

2.2 “论文研读”班是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方式

所谓“论文研读”班是指针对某一课题讨论班组织者建议若干相关已发表论文,讨论班参与人员就论文中的结论展开讨论,提出新的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最终解决问题。“论文研读”讨论班组织者一般为研究生指导教师,参与人员为高年级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组织频率通常每周一到两次。“论文研读”讨论班中组织研究生研读的论文都是与某一课题密切相关的近期已发表论文,也有一些早期的经典论文和综述性论文,里面涵盖了课题的前因后果,提出了课题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了已有的研究结果,囊括了一些未知的公开问题。从我国基础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和效果来看,“论文研读”讨论班已经成为大多数高等院校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种无可替代的重要方式。实践表明,历经“论文研读”讨论班熏陶的研究生无论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还是在自学能力上远远超出未经过讨论班历练的研究生。

3 “讨论班”制度的现实意义

“讨论班”制度伴随着近代研究大学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对于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而遍地开花,它见证了一代代科学工作者的成长历程,为世界各国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精英人才。以国务院发布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为契机,笔者重提在研究生培养中提倡“讨论班”制度,旨在探讨这种教学与科研模式在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中的新的使命。

3.1 “讨论班”制度与基础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

纵观国内外“讨论班”制度的执行方式和纵深度,它一直与基础学科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形影相随并且影响深远。如《意见II》所说,“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实现由“跟跑着”向世界科技“领跑者”转变必须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而夯实基础,从内核上提升竞争力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从教育层次来言,在基础学科中推行“讨论班”制度是变成科技“领跑者”的一个便捷途径。基础学科重在理论创新,重在提出新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能够提出问题有时候比单纯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保持原创的一个重要来源。民间谚语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的就是多人智慧强于单打独斗。“讨论班”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讨论的空间,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分工协作,在较少的时间里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而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3.2 “讨论班”制度与“一流”学科建设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包含知识创新与组织构建两个重要方面,前者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基和主线,后者是推进知识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支撑[7]。一流学科建设无一例外的要求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提倡“讨论班”制度无论是对于知识创新还是组织构建都是强有力的支持。知识创新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而“讨论班”模式可以启发研究生打开思维探寻探索新的知识点。“从人的创造能力来说,个人难以永远处在科学创造的前沿,但一个结构合理、活力旺盛的群体却是完全有可能的”[8]。“讨论班”模式正是提供这种结构合理、活力旺盛的研究群体,群体成员都有着密切相关性,一般来说都和“讨论班”组织者有师承关系,这样一个群体目标一致,兴趣相同,极易达成共识,有益于实现既定目标。

4 “讨论班”制度的具体实施建议

尽管“讨论班”制度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出现了近百年之久,在任何时候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讨论班”的组织者应该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讨论班”的组织者负责给参与人员分配研讨任务,这就要求组织者必须清楚研讨内容的前因后果和发展现状,能够总体把握问题的导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预测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鉴于此,“讨论班”的组织者一般由学术造诣深厚且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人员担当。其次,“讨论班”的组织者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由于“讨论班”组织者大多为研究生指导教师,他们既是学业导师又是人生导师,这样才能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再次,“讨论班”组织者应该有一定的经费支持。“讨论班”参与人员大多为青年学生,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但是他们均已成年,需要有一些资助来负担他们的学习和必要的生活支出。参与“讨论班”虽然是个人学习与科研所必须,但是所研讨问题大都和组织者的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属于课题,因此参与人员应该得到一定的报酬。最后,“讨论班”参与人员应该恪守己任,尽职尽责,积极参与问题研讨,努力寻求问题解决方法并且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协助组织者完成课题。

“讨论班”制度在基础学科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目前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采纳这种制度的主要是数学和物理学科,以数学居多,在其他学科中鲜少见到。早期的“讨论班”制度出现的语言学中,由此可见这种制度的普适性。以数学学科为例,在研究生培养中虽然“讨论班”模式比较普遍,但是仍然有许多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从未开展过讨论班,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是有些导师只指导硕士研究生,而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方面要求较低,导师们认为没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组织讨论班;二是“讨论班”制度在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并未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也就是说开展讨论班一般是研究生课程设置之外的自发活动,导师们缺乏开展讨论班的动力。

5 结语

笔者借助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东风重提“讨论班”制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性,以期引起研究生教育者的重视,重新审视这种制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研究生培养。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组织者研究生
以战略远见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导演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临床医院培养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的认识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启动会召开
最节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