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工业化对俄国城市化的影响

2022-03-14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2年12期
关键词:俄国工业化世纪

原 辉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引言

一般来说,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主要是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及其就业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而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在18~19世纪的大历史背景下,工业化则可以理解为生产方式从工厂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生产的历史过程。18世纪60年代左右,受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以及海外广大殖民地市场的影响,英国的手工业生产水平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率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用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厂手工业,以蒸汽动力取代水力、人力和畜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紧随英国,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纷纷展开。

1 工业化成就概述

关于俄国的工业化从何时开始,学术界大体有三种观点。有人认为俄国的工业化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1],也有人认为俄国工业化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亦有观点认为俄国工业化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始。结合工业革命浪潮席卷世界的历史背景,将“工业化”理解为“生产方式从工厂手工业大规模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变”,也许不是很全面,但却是最合适的。因此,本文认为,俄国工业化应当始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

同西欧各国一样,俄国的工业革命也开始于棉纺织工业部门,随后在各个生产领域相继实现机械化。棉纺织部门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使用机器生产,60年代以后,棉纺织部门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1859—1879年间,棉纺织企业机器增长46倍,而手工织机减少23%。其他轻工业部门,如造纸业、制糖业等均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此外,机器也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1876—1894年农业机器消费量增长2倍以上,国内生产的农业机器数量增长了3倍之多[2]。冶金行业、采矿业、石油产业等重工业部门也实现了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各个行业的机械化也带动了俄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受政府扶持的缘故,1861—1875年间,俄国机器制造厂的数量增加了2倍,生产价值增长了6.5倍[3]。蒸汽动力作为一种高效的动力来源也被广泛应用。到19世纪末,俄国蒸汽机产量已经能满足国内需求的50%以上。1883—1913年,俄国工业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4.5%~5%,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德国或日本工业产值持续增长的高峰时期的增长率[4]。总之,这一时期随着机器广泛取代手工生产,俄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19世纪下半期俄国工业取得巨大成就。相较于轻工业,重工业取得的成就更为瞩目。就石油工业而言,俄国的石油工业崛起于19世纪70年代,1859年俄国石油开采量为23万普特,到1898年则达到6.3亿普特,占当年世界石油产量的51.6%,1901年超过7亿普特,达到俄国石油开采量的顶峰。石油开采量的增长带动石油加工业的发展,煤油、润滑油、汽油等石油产品,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同时,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几乎可以与美国石油一较高下,甚至曾一度主导国际石油市场。就煤炭工业而言,俄国大规模开采煤炭是在19世纪中叶。俄国幅员辽阔,煤炭资源丰富,国内有许多大型煤田,煤炭开采量大。以东布罗夫煤田为例,1860年俄国总采煤量为1 800万普特,仅东布罗夫一处采煤量就达到1 080万普特[5]。到1910年,西伯利亚地区采煤量达到1.2亿普特。

伴随着能源工业及冶金业的兴起,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业、建材行业等相继崛起,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 工业化推动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农奴制改革使俄国大量农民因无力购买土地而破产。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加快工业化进程,由于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非农业行业有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收入,农民开始前往富裕的城市。19世纪下半叶,受工业化的影响,俄国城市人口有了大幅增长,其中大部分属于来自农村地区的打工农民。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城市居民数量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俄国的城市化水平。1858年欧俄地区的人口总数为558.3万,到1897年,增长到1 204.9万,增幅为115.8%。而同时期欧俄城市中的农民人口数量从112.8万增长到524.7万,增幅为365.1%。其他阶层人口仅从445.4万增加到680.2万,增幅为52.7%[6]。以上数据清楚地表明农村人口迁移对于城市人口增加的意义。

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前,由于农奴制的存在,俄国城市人口的增加主要依靠自然增长,农村人口增长历来要高于城市人口增长,因此,农民向城市的迁移的速度和规模左右着城市人口增长水平[7]。1861年农奴制改革,一方面使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大量贫苦农民难以支付高昂的土地赎金以至于失去赖以维生的土地。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外出打工使城市居民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8]。1880—1892年,外出打工的男性农民从6.89%增长到20.48%,外出打工的女性农民从0.5%增长到3.76%。1893—1903年外出打工者的比重大幅度提升,外出打工男性农民从2.92%增长到37.81%,女性农民从0.25%增长到8.04%。从另一个角度看,1858年和1897年城市人口中的农民人口占比分别为20.2%和43.5%,则再次证明俄国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迁移为主。

1861—1870年欧俄地区农民外出务工的比例(每百名贫农中外出务工的人数)从13.9%上升到53.1%。19世纪工人阶级数量迅速增长,1860—1900年,在俄国总人口增长90%的情况下,工人阶级从300万增长到1 400万,增长了3.4倍[9]。以铁路运输部门为例,1865年俄国铁路部门共有铁路工人3.2万,到1880年已经拥有铁路工人19万,到1890年有140万,随着铁路运输行业的兴起,非农就业岗位也大量增加。除铁路行业以外,其他行业劳动力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到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规模超过2 200万,占当时俄国总人口数的18%。

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一方面满足了城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带来税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之一。俄国城市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城市财产税和代役赋税,包括城市土地、货栈、店铺、集市等的征税收入,耕地、草场、菜园等土地租金,铁匠铺和屠宰场等机构征税收入以及租赁城市建筑的保养税等。以欧俄地区的城市收入为例,农奴制改革以前,大部分城市的年平均收入不到5 000卢布,19世纪80年代以后,欧俄地区大部分城市的年均收入处在10 000~25 000卢布,19世纪末,年收入超过100 000卢布的城市有100多个。城市财政收入的增加,使市政府得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当中,城市治安、公共卫生事业以及公共文化事业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巨大改变。

3 工业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从直接推动和间接推动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工业化各个部门取得的成就,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俄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建材行业的发展。1851年圣彼得堡郊区建立第一家大型水泥厂,产量可观。随后10多年间,国内又建起几家大型水泥厂,后因经营不善相继倒闭。19世纪末,俄国的建材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其生产规模仅次于燃料和铁路,位居第三。建筑材料产量相当可观,以硅酸盐水泥为例,1890年硅酸盐水泥产量为36.1万桶,1895年达到76.7万桶,1900年达到278.7万桶。1887—1900年建材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43.7%。进入20世纪以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建材工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城市道路的改善。长期以来,俄国城市道路以土路为主,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依靠在土路上搭建木板通行。随着建材行业的发展,19世纪末期,俄国各大城市开始开展大规模的道路修缮工作,各大省城的街道开始用砖石铺就。莫斯科的道路修缮工作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在泥泞的土路上铺设石头并铺设沥青来实现路面硬化,到19世纪末,莫斯科已经完成大量的圆石路和公路的修建[10]。

城市道路优化的同时,城市交通工具亦得到相应的发展。19世纪中叶,俄国城市出现公共敞篷马车。与私人马车和出租马车相比,公共敞篷马车有固定的行驶线路,定期通行。公共敞篷马车一开始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出现,流行于俄国中型城市内。农奴制改革后有轨马车在俄国城市出现。有轨马车用马匹拉动车厢,按照轨道行驶,车厢分上下两层,带上下两层座椅,用两匹马拉车,上坡时会加套一两匹马。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大城市出现了不用马拉的有轨电车。直到1910年以后,使用内燃机作为驱动力的汽车(时人称之为“会自己走的车”)才变得司空见惯[11]。然而也仅限于“见过”,高昂的汽车价格,以至于在圣彼得堡都难以普及。技术的革新和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尤其是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石油及钢铁产量的提升,并推动城市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街道照明设施相继完善。工业化启动以前,俄国各大省城和县城长期使用松节油路灯照明,且数量很少,一般只有在大城市的主要路段才设有路灯,一般的省城路灯数量不足100盏,县城更是只有10多盏。随着石油开采量的提升,煤油灯在很多城市得以推广。19世纪末,俄国城市街道开始使用电灯照明,但尚未普及,各个城市街道的照明手段大都还是以煤油灯为主。1895年圣彼得堡拥有路灯16 000余盏,其中只有电灯183盏,煤油灯和气灯各8 000盏。20世纪初,莫斯科的23 000盏街道照明灯中,气灯不足9 000盏,电灯只有200盏,其余的全是煤油灯。1914年,俄国城市路灯中电灯数量仅1 000多盏。

建筑方面。首先是建筑材质。俄国建筑以木质建筑为主体,直到19世纪末期,彼得堡和莫斯科的木质建筑比例依旧能达到60%,欧俄其他城市中的木质建筑可以达到80%。木质房屋极易引发火灾,因此,城市自治机构非常重视消防设施建设,间接推动了城市自来水管道系统的建设。铁路运输的兴起使得城市中火车站、各种技术设施和民房建筑数量增加,这些建筑以石头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石头房屋的增加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建筑风格的变化,伴随工业化的巨大成就,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其次是建筑类型。实用型建筑包括住宅区、火车站、饭店、商店、报亭、邮政办事处和商业街等,还有文化型建筑,包括教堂、广场、公共花园及纪念碑等,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4 结语

19世纪下半叶,俄国的工业化导致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了社会转型,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工业化取得的成就直接带动了俄国城市化的启动和发展。俄国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工业化改变了俄国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方式,在雇佣劳动的冲击下,传统的农奴制逐渐瓦解,被土地束缚的农民转变成自由劳动力,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地区迁移,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工业化中各个部门所取得的成就为俄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城市基础设施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又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二者互为弥补,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总之,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是俄国城市化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俄国工业化世纪
世纪赞歌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