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

2022-03-13李园园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园园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 83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

一、问道·明道: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斗争的理论指南,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理论的必然,根源就在于其内在的理论品格蕴含着强大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绵延发展了三百多年,尽管其中蕴含了一些积极的成分,但依旧未科学提出并解决人类向何处去、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如何才能获得解放等问题,这也是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空想的根源所在。与之相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理论基石的科学性,它为考察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创立了人类思想史上全新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从而打破了唯心史观从抽象的原则出发歪曲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错误范式,在思想史上掀起了一场彻底的革命。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更是撕裂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笼罩在资本主义制度上的“华美”外衣,袒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并为终结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找到了现实的物质力量和阶级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理论本身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内容结构的完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这块“整钢”中分别担任“头脑”“中介”“核心”三个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贯通,环环相扣,正如金字塔一般,从下至上构成了一个严丝合缝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之中,以为人类求解放为理论旨归。马克思一生中关注的理论问题很多,如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更新、思想观念的转变等,但所有这些问题都缘起于人。由于革命战争时代的影响,过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主要强调阶级斗争。然而,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仅仅诉诸于道德批判的革命运动理论,而是旨在建立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就是在社会历史发展基础上追求人的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站在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为统治阶级做辩护的狭隘立场,坚定不移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维护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是彻底的人民立场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和斗争性,使得它在发展的每一个关节点上都要经过艰苦的斗争。而同一切旧思想,特别是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斗争,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特点和根本途径,也是它批判超越一切旧观念的内在逻辑依据。正是在这种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的立场得到了充分彰显。

(三)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这两条哲学路线在“真理”这个问题上均已把各自的理论原则发展到极端,同时也把各自的问题充分地显示出来。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始终坚持思维的内在性原则,即从思维本身出发先验地推论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探究万物存在的终极根据,最终把思维真理性问题的解决推向彼岸世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从对自然的观察和实验中确立自己的认识论原则,但把自然也就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看成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自在世界,最终使知识的真理性问题或认识的可能性问题遭到怀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彻底地改变了哲学理论纠缠于自身矛盾的思维范式,建立起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实践思维范式,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句至今对整个哲学不无震撼力的名言,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既具有深刻的学术理论性,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首先,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达成自身的目的和使命。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同工人阶级解放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紧密相连,为各国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南。其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的一贯性和延续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实践与理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飞跃。因此,强烈的实践指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灵魂所在,也是其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根本所在。

(四)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及中国化的过程都呈现出强烈地关照时代、扎根现实的理论品格,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在开放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讲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主张把理论同现实结合起来,抓住特定时代的主要矛盾和特征,解答时代主题,并着眼于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总结实践中的新做法、新经验,创造新理论、新观点,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没有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详尽设计,只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有的基本准则,未来社会没有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会对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反复研究论证,立足于实际,不拘泥于理论的教条;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总之,马克思主义在继承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以开放的胸襟开辟了通往真理的康庄大道。

二、实践·实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武器

历史是最鲜活的明证。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自身的理论武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形象,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历史命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首要探索和回答的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方向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近代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和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掌握,将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中国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指导原则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未来得及具体指导和解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爆发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过渡时期国家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进行革命,以及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首要探索和回答的是如何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接下来,就是要面对如何推进国家工业化,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现代工业国,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物质和文化条件。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平赎买的科学设想在中国进行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和平的方法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原本准备在10 至15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思想和方针,如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多种重大关系的思想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首要探索和回答的是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理论,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提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任务向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农村改革的成功,调动了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扭转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进而掀起了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推动城市改革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拓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对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再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这一系列决策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动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期首要探索和回答的是如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观点,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制度建设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认为解决制度问题的根本出路仍然在于改革,坚持在改革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针对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提出了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回应我国现阶段发展实际面临的问题,提出新发展理念;坚持唯物辩证法内外因关系原理,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观点,重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积蓄精神势能。

三、坚定·笃行:循马克思主义大道强看家本领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表面上是一个改造客观世界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主体的自我革命和本领提升问题。换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既是立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大道,同时也是解决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是我们应该掌握的看家本领。

(一)循大道: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是要“返璞归真”,踏踏实实读原著。只有沉下心来走进经典,阅读经典,才能知其所以然,在通读文本中理解把握经典作家是基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提出符合历史潮流的观点,才能从心底真正认同这一思想观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切实体会到这一思想体系的独特魅力。二是要纲举目张,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道统”。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涵盖了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发展规律、政党建设、世界历史等内容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要机械地、一股脑地将这些包罗万象的观点背得烂熟,而是要通过熟读精思,深刻把握理论中的精神实质,熟练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等精髓。只有抓住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统”,才不会背离马克思主义。三是要学以致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怎么用,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在撰写材料时简单地堆砌马克思主义专业辞藻,而是要注重运用于实践,将其与实际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

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要立足于实践。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善于聆听时代的声音,着眼于当前我们正在做的事,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双向互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是要落实到实践。不可否认,现如今以形式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党员干部在生活中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标签和口号,时常挂在嘴边,但在工作中却背离人民,不顾人民的疾苦,做出损害党和国家利益的事。可见,马克思主义不应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装点门面的修饰品,而是要落实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通过具体的行动使马克思主义劳动光荣、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等价值理念在实践中充分彰显出来。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较之于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的优越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二)强本领: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产党员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体现了总书记对党员干部学习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殷切期望。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一是要转知为“信”。自始至终做马克思主义最坚定的实践者和信奉者,将共产主义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始终坚守政治定力,把牢理想信念的“方向盘”,在抵制各种诱惑和挑战中锻造金刚不坏之身。二是要转知为“智”。是否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决定着一个干部工作方法的得失、能力素质的高低,也是检验其是否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的“试金石”。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就需要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中,既通至认识论层面以精通学理,又达至方法论层面以提升思维。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努力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不断提高系统思维,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站稳立场、科学判断。如此,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困难时,马克思主义就不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一种驾驭全局、化解矛盾的思维智慧。三是要转知为“行”。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真正的工作神奇,是学习这一理论最大的落脚点。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是赢得未来的关键,各级党员干部,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奋斗,以实际行动做有责任、敢担当的马克思主义实干家。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