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物皆媒介”视域下校史档案育人功能研究

2022-03-12刘欣

兰台内外 2022年5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立德树人

刘欣

摘 要:本文立足“万物皆媒介”的信息时代背景,全面结合校史研究的实践经验与信息传播学科的理论视角,考察校史档案以史化人、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校史档案作为一种媒介,其育人过程是一种传播行为。就可能性而言,它立足“培养理论”对学生群体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就可行性而言,它借助“5W传播过程模式”,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的多个维度切实育人,为进一步增强校史档案育人功能提供了有效途径参考。

关键词:校史档案;以史育人;立德树人;信息传播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四史学习,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更要“融入经常、渗入日常,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关注。高校校史档案真实记录着学校与国家同频共振的发展奋斗史,理应是实现立德树人功能的生动教材与资源宝库。

在著名媒介研究学家麦克卢汉看来,“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媒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依此大众传播学科视角,校史档案便是一种信息媒介,校史育人便是一种传播行为,适用于“培养理论”和“5W传播过程模式”的理论解读。笔者由此对校史档案育人功能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展开思考,试图寻找提升校史档案育人效果的实现路径。

一、校史档案育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印证

1.校史档案育人的理论基础

何为媒介?“媒介就是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放眼校史档案,作为全方面记录学校建校以来行政、党群、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发展过程的载体,是对专属于这所学校的变迁历史、文化精神、师生风貌等外在人事物与内在理念气质的沉淀。校史档案从容量上是丰富而齐全的,从内容上是真实而可靠的,从质量上是规范而系统的,从意义上是厚重而珍贵的。历代档案工作者妥善保管的档案卷本,是学校日积月累的信息精华,是无法复制、无可替代、软硬实力兼得的文化资产。校史档案承载着学校历史得以纵向传承与横向传播的资源,是面向全校师生乃至社会公众的重要媒介。

校史档案何以育人?以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为代表的培养理论学派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受众的世界观。不同媒介围绕信息进行的筛选、制作、宣传、推送工作,将为受众营造不同的象征性现实,也可称之为“拟态现实”,使得受众沉浸在媒介打造的“现实世界”中,结合自身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维度的感官体验,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接受媒介引导的现实观、世界观。高校学生群体正处于广泛汲取信息、构建自我价值体系的关键时期,是信息媒介极为重要的受众,也更容易成为培养论视角下充分被“浸染”乃至“教化”的对象。这是校史档案媒介借助传播手段实现育人功能的逻辑所在。

由此来看,作为一种媒介的校史档案,内容上蕴含丰富的人文底蕴与深厚的科学精神,形式上特有生动典型的故事案例与鲜活具体的模范人物,经过高校校史馆恰当的加工与呈现,必将实现春风化雨的媒介培养功能。首先,校史档案的珍藏、展览、传播作用于校园整体文化氛围,传承一所学校优良的革命传统,彰显经过历史打磨的大学精神,塑造积极正面、自信昂扬的“拟态环境”;其次,作用于身处其中的每位学子,在校史文化的熏陶之下,接受着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主流核心价值观。

2.校史档案育人的现实印证

作为媒介信息的校史档案,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兼具原始性、真实性、独特性的优质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指示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遍观各高校档案校史馆近年来教育工作便可发现,校史档案媒介有回答这些问题的底气和实力。

教育工作首先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四川大学校史馆为例,在川大校友、红岩英烈江姐诞辰100周年之际,川大档案馆主办了“红梅傲雪 忠魂永铸” ——纪念江姐百年诞辰知识竞答比赛。依托校史馆藏与档案资料,对江姐求学经历展开研究,组织学生观看江姐革命事迹短片;学生团队结合自身对于“江姐精神”的理解,展现其革命事迹与英雄形象;围绕革命史开展现场答题。这样别开生面的历史课堂,正是档案工作落实党中央“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指示的生动案例体现。

立德树人教育还要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馆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在官网、官微推出《百年党史中的地大人物》专题,充分挖掘校史档案资源,对学校建校之初一批胸怀爱国报国壮志的重要人物进行研究宣传,创作了一系列“红色革命家的爱国故事”“红色科学家的办学故事”。比如,著名地质学家池际尚怀抱“科学救国”梦想远渡重洋,学成后谢绝国外学术界邀请与优厚待遇,成为新中国诞生后首批归国留学人员的故事。以档案为依据,以故事为载体,书写真实而又鲜活的爱国故事,对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奋斗方向与人生志向有着正确指引。

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学生成为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人,同样是校史档案教育的题中之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该校2019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特别提到了校史馆藏品《以身许国图》,这幅图刻画了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14位清华人的光辉形象,借以缅怀校友在民族危亡、国家贫弱之时,挺立风骨、奋不顾身的家国担当,勉励当今清华学生要“秉苍松之节、立浩然之志”,秉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怀有志存高远的理想情怀,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毕业生正处于开展社会实践、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起始阶段,校史文化将指引其更快更好地步入正轨。

高校教育还要培养奋斗精神,鼓励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华东师范大学校史馆在建党98周年之际,为全校师生上演《追寻》为名的红色传统主题党课,以“筚路蓝缕寻初心”“艰苦奮斗守初心”“传承使命话初心”“砥砺出发践初心”四个篇章重温先辈艰苦创业之路,探讨“华东师大学子应当有怎样的奋斗青春”等时代议题。该课还成功走出校园,成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之一。开发校史档案和校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乃至社会公众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这些都是凭借校史档案的媒介属性实现培养功能的现实印证。

二、校史档案育人的“5W”实现路径

在国家统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家高等教育着力实现三全育人的奋斗目标下,寻求切实发挥校史档案媒介育人的新路径、新视角显得更为重要。

作为传播媒介的校史和作为传播过程的育人,可以按照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过程模式” 进行步骤分解,对“Who (谁),Say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五大要素逐一攻破。

1.组建专业化校史档案传播团队

校史档案育人功能的实现,从传播角度着眼,先要具备高水平职业素养的校史档案工作者人才队伍,也就是校史文化资源的挖掘者和传播者。要对校史档案信息进行前期收集、筛选、整理,再进行优质加工与高效传播。一所高校的核心精神与文化风貌是否得到有力彰显,是否能够满足新时代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要求标准,是否开展了及时有效的校史档案传播教育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校史传播工作队伍素质的影响。

发挥校史档案媒介的育人功能,对工作团队提出了全新要求。首先,应提高站位,以教师身份标准要求自己,将校史工作视作育人的重要环节,认识到传播学视角下校史档案立德树人的价值与契机,增强使命感;其次,要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既应立足本职,扎实锻造档案实干能力,又应从育人主体和责任人的视角出发,注重培养校史档案工作者的政治历史素养、文化素养、宣传素养,能挑起档案编研、故事挖掘的重担,也能承担文化传播、校史教育的大任,在校史校情课堂教育、校史研究课题、校史文化宣传等工作领域有所专长,从档案工作的行家里手成长为心系教育的育人能手。此外,校史档案工作者更应该关注教育政策,关注社会需求,为校史档案育人工作开拓新思路、新方向、新方法。

2.积累高质量校史档案传播资源

正如传播内容是传播过程中受到关注的核心客体,校史档案作为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素材蓝本,其丰富程度、质量水平、更新速度等各个指标都直接影响着育人功能的实现效果。作为一种传播内容,它主要面向高校师生开展教育传播活动。新时代要求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档案馆、校史馆要多方丰富馆藏资源,挖掘传播亮点。

常规档案的及时归档和校史史料的主动征集,是校史档案工作者的基本工作职责,应牢抓不懈,确保应归档的全面覆盖,可征集的积极推动。还要重点突破、强调特色,通过口述校史、新型载体档案等渠道拓宽路径,适时联合离退休老干部处、校友处、宣传部等部门开展联合征集,利用国际档案日、校友返校日等活动契机巧妙开展宣传征集,推动电子档案的收集与史料征集工作,不断充实库存。同时,还应高度关注档案资源的编研利用工作,把握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围绕育人需求展开专题研究,要从守宝人、藏宝人变成挖宝人、用宝人,挖掘蕴藏在档案里的教育素材,创造和积累更有收藏价值的校史档案传播资源。

3.探索多样化校史档案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即传播行为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采用不同的传播途径将对传播的时效性、持久性、受众参与程度产生不同影响。在当前互联网络高度发达、移动自媒体炙手可热、5G技术广受关注、短视频传播异军突起的信息革命时代,各类型传播渠道层出不穷,传播途径的选择空间前所未有的广阔。也正因如此,选择何种途径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校史档案试图传达的育人内涵,能否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群体,能否引导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史文化学习建设中来,都有赖于校史档案工作者对于传播途径的合理抉择。

一方面考虑到校史教育的深入持久性,档案馆、校史馆应始终重视传统传播途径,创造和维护好稳定的展示平台。定期在展厅举办专题展览、派发宣传单页,将日常参观和集中开放结合起来,进行有主题的系统教育;抓好校史校情教育课堂,开发系列校史教育课程;推出校史相关的图书刊物、文章乃至文创产品,举办校史征文、演讲、舞台剧等活动,营造多样化校史学习触点。另一方面考虑到校史教育的时效性、受众参与程度,则应守正出新、有所突破,打造校史档案网络传播空间。坚持网站和“两微”日常推送的同时,尝试制作适合病毒式传播的H5线上展览链接,剪辑趣味性强的校史档案短视频,开发鼓励参与互动的校史问答小程序等,增强校史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4.实现个性化校史档案定制传播

首先,受众作为信息接收者,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和中心环节。高校师生是校史档案传播活动的主要受众,是校史档案育人功能的实施目标,尤其是学生群体对校史文化的认同水平和接受程度,能够检验校史档案教育功能的真实成果。其次,学生群体一旦高度认可校史文化,充分理解和接受了校史教育内容,还能够成为校史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有生力量。因此,传播能够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内容,是校史档案育人功能的关键发力点。

校史档案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提升服务意识,掌握受众群体普遍需要的同时,更应摸清单独个体的具化需要,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内容及方法,避免“大锅饭”式的笼统灌输。比如,针对新生、在读生、毕业生的校史教育就要各有侧重。以培养学生理想信念为例,校史馆通常会“一面墙式”集中展示校级杰出校友事迹,如能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细分,形成各院系特有的杰出校友教育专题,引导学生直观了解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可能产生的社会成果,了解本院系独特的发展历程与社会贡献,必将引导学生自身学习价值有更为深刻生动的体会。校史教育工作上的个性化定制传播,就是要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设想效果,将最易受到特定学生群体关注的特定内容带到校史讲堂。

5.注重即时性校史档案传播反馈

传播效果是受传者接收信息后,在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反映传播活动意图或目的实现程度。只有准确掌握实际传播效果,传播者才能对传播行为科学评估、查漏补缺、有所裨益。理想状态下,校史档案传播活动应充分作用于其受传者,一是要帮助高校师生学习本校办学发展史,了解母校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二是要引导他们充分理解校史精神与文化内核,将校史的奋斗艰辛转化为自身前行的精神动力,将校史上的先贤前辈作为自身求学报国的行动楷模,让历史文化经由代代传承催生出现实力量。因此,及时传达和总结校史档案传播活动效果,是确保其育人功能有效发挥的关键一环。

作为校史档案工作者,应在通过各种渠道输出教育信息之后,主动开展效果反馈收集工作,以便正确审视和有效提高育人水平。应搭建通畅、便捷的双向沟通渠道,收集学生受众的真实评价以及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以及建设性要求,多方论证、评测校史教育的成果和水平,并及时就相关问题做出回复。比如,针对校史展览、选修课、讲座等展开问卷调查或学生专场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切实体验,客观评价此次校史档案教育活动成效,从而优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对照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持续推进校史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魏士强.深化“三全育人”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20

[2]麥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沈艳萍.看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如何蔓延[J].商,2013

[5]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馆】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浅析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的信息传播实践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