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开启美丽广东建设新征程

2022-03-12李朝晖 王明旭 赵卉卉 崔建鑫 黄圣鸿

环境 2022年1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广东环境保护

李朝晖 王明旭 赵卉卉 崔建鑫 黄圣鸿

“锚定建设美丽广东的总目标,广东‘十四五’时期将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深圳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1年底,《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正式印发实施,这一《规划》绘就了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施工图、路线图,为美丽广东建设起好步、开好局。

本期“特别策划”邀您一起关注和了解《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五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任务抓紧抓实,把污染防治攻坚战纳入全省“1+1+9”工作部署,系统谋划、全面部署、强力推进。

“十三五”期间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以下重大成就: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突破性历史性成就;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赢局面;高标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有力解决一批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强化系统治理和精准施策,探索形成符合广东实际的治污路径;全力夯基础补短板强监管,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十四五”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宏伟蓝图;机构改革后,生态环境部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必须统筹做好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注重系统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科学应用和实践深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不但要在生态环境与健康等关键领域、关键指标寻求突破,还要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广东提前谋划、高位推动、开门问策,印发实施《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绘就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施工图、路线图,为美丽广东建设起好步、开好局。

坚持战略引领,协同推进“一核一带一区”保护与发展

“十三五”期间,广东着力推进区域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态势初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粤东西北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绿色导向的政策供给不足,珠三角地区对标国际一流湾区仍存差距,以功能区战略定位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高度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等重大战略,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提出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重大决策。

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和支持广州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部署,擘画区域协调发展新蓝图。

《规划》抓住用好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塑造展现山海相连、碧道成网、岭南人文的高品质绿色生态空间,协同推进“一核一带一区”保护与发展。

珠三角核心区突出创新驱动、示范带动,推进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国际一流美丽湾区建设等示范行动,加快村镇工业集聚区绿色升级。沿海经济带突出陆海统筹、港产联动,抓好石化等重大产业平台绿色发展,打造绿色滨海新城。北部生态发展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为契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建设。

聚焦八大任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时期广东采取断然之策、非常之举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先行,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生态安全格局保持稳定。但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基础还不牢固,臭氧(O3)尚未稳定进入下降通道,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减排水平有待提升,重点流域水质达标基础仍需夯实,陆海统筹系统性不足,局部河口海湾水质亟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突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难度加大。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复合型特征,新老问题交织,要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强化陆海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全领域、全地域、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围绕美丽广东的建设远景,《规划》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重点推进八大任务。

一是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强化产业、能源、交通、农业结构调整,加大能源、重点高耗能工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率先打造二氧化碳(CO2)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典范。深化碳排放交易,积极拓展碳普惠覆盖城市及涉及领域,探索建立碳中和示范区,推动煤电、水泥等行业开展二氧化碳(CO2)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推进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率先实现碳達峰。

二是加强臭氧协同防控,引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实施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源头控制和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全面完成全省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建立油品质量全生命周期监控体系,基本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和燃气货车。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2微克/立方米以内,全省臭氧(O3)浓度进入下降通道。

三是实施系统治理修复,推进南粤秀水长清。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加强优良江河、重点水库入河入库支流综合整治,全面消除重要水源地入河入库河流劣Ⅴ类断面。实施全流域系统治理,推进工业、城镇、农业农村、船舶港口四源共治,推动重点流域实现长治久清。开展重要江河湖库水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推进潼湖、淡水河、石马河等一批水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打造美丽河湖典范。到2025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达到90.5%,国考断面劣Ⅴ类水体和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

四是强化陆海统筹,加快建设美丽海湾。推动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加强珠江口、汕头港、湛江港等河口海湾环境综合整治,深化港口船舶、海水养殖、海洋垃圾等污染治理。加强自然岸线、滨海湿地、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在珠江口及邻近重点海湾实施“一湾一策”综合治理,分类施策建设一批美丽海湾。到2025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达到86%。

五是坚持防治结合,提升土壤和农村环境。协同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严格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完善建设用地准入监管体系。全域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维护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推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土壤安全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

六是加强生态保护监管,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南岭山地、典型河口海湾为重点,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开展生物物种调查评估,构建野生动植物监测、监管与评价预警系统,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监管体系,加强生物入侵风险管理。到2025年,生态保护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稳步提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七是实施全过程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大力推进珠三角各市“无废城市”试点建设,鼓励粤东西北各市同步开展试点,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加强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强化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提升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理处置水平,推动有条件地区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加快构建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管理体系。

八是树立风险防控底线思维,保障生态环境与健康。加强重金属和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推动新一轮涉重金属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化以典型内分泌干扰素、抗生素、全氟化合物、微塑料等为重点的新污染物监控评估与控制。全面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利用和监管,加快推动广东省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强化大亚湾/岭澳、阳江、台山、太平岭和廉江等核电站前沿综合核应急设施。

深化改革创新,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广东在污染防治攻坚领域探索形成符合广东实际的治污路径,生态文明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健全,自上而下成立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率先出台省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基本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涵盖全要素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初步构建四大应用体系于一体的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仍需强化,财税、金融、价格等经济政策仍需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仍有不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亟需深入推进。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广东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规划》从三个方面着手强化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支撑作用。

一是完善治理主体,构建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必须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落实企业治污的主体责任,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历史性转变。

二是优化治理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政策体系。一方面,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补偿制度,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环境监管机制,推动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另一方面,强化市场激励机制,推广“环保管家”“环境医院”等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在重点领域探索设立污染防治基金,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深化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市场化交易,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

三是提升治理能力,夯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支撑。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完善全要素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积极推进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等高水平环境治理平台建设,着力构建科学先进的监测预警、实时泛在的信息感知、统一规范的执法监管、智慧共享的管控调度、快速响应的环境应急和创新引领的科技支撑六大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开展全民行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公众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十三五”期间,广东切实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开展“最美基层环保人”“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以及生态环境“云科普”等活动,充分激发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生態环境信息公开仍有待完善,全民生态环境素养有待提升,社会监督机制还不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引导仍需加强。随着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革,环保舆情相互交织,新型治理关系加速形成,全民行动体系亟需完善。

为更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方式和载体,加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和动员,提高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以绿色生活创建行动为抓手,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引领公民践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强化环境信息公开,规范引导公众有效参与监督,增强社会组织、公众等社会主体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

结合广东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开展的实际,《规划》针对性的提出开展环境教育“种子计划”人才培养工程、公益广告“绿化”工程、宣教能力“强基”工程、社会组织资助工程、“以奖促建”环境教育基地创建工程等,培育一批校园、环境教育基地等环境教育骨干,加大环保公益广告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平台,重要公共场所以及商业区、工业园区的投放力度,加强宣教装备设施和传播技术力量建设,培育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加快建设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馆、地市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馆建设。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广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力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上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推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广东。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广东环境保护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行摄广东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粤来粤美”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