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汉水文化研究脉络的定量分析

2022-03-10张海营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汉水汉江南水北调

张海营

(湖北文理学院 图书馆,湖北 襄阳 441053)

汉水是古代“江河淮汉”四大名渎之一,地处承东启西、勾连南北的文化交锋区和汇集地,在中国流域文化中,其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与固执性显示了其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1]。在汉水文化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大量学者、专家对汉水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考证,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源,但是这些文献资源的分布状况如何?学者关于汉水文化研究的脉络为何?汉水文化研究的趋势为何?这些都需要从相关文献数据中进行挖掘总结。在汉水文化的整理中,要求在最大限度搜集各类公开文献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不同维度的汉水文化资源体系,以此分析汉水文化的脉络特征。为此,本文借助文献定量分析的方法[2],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读秀学术搜索1951年至2020年的相关文献为支撑,完成汉水文化研究脉络的综合分析与讨论,力争为业内学者和广大读者全面了解汉江文化的研究特征提供参考。

一、汉水文化研究文献总量与分布

为完成汉水文化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笔者借助多种检索手段,筛选出1951年至2020年间国内外学术界公开发表的汉水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共计9429篇,其中核心论文1940篇,在这些文献资料中,1990年及之前共328篇,核心论文5篇。1991—2020年共9101篇,核心论文1935篇,1991—2020年发文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以上文献资源的年度分布特征,可以把汉水文化研究划分为五个阶段:1990年及之前,处于萌芽阶段,该阶段整体研究较为单一,研究产出较为有限;1991年至2000年,汉水文化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相关研究开始进入学者视野,汉水文化研究方向出现多元化趋势;2001年至2012年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下,汉水文化研究处于快速扩张阶段,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研究学者剧增,研究领域逐步扩大,文献质量快速提升;2013年至2017年,处于稳步增长阶段,该阶段研究成果产出巨大;但是2018年至今有关汉水文化的研究出现适度下滑趋势,这说明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竣工,有关汉水文化的研究开始逐步淡出学者研究的热点,汉水文化进入常态化研究阶段。

二、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分布

根据对9429篇文献的关键词分布统计,可以发现汉江、汉江流域、汉水、汉水流域、汉江中下游、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等成为相关研究的热词。9429篇文献中,有超过40%的文献与此相关。如表1所示,在排序前十的关键词中,无论普通论文还是核心论文,研究文献关键词的分布具有极强的一致性,说明无论大众学者还是核心学者,针对汉水文化研究的热点较为统一,汉江流域、丹江口水库、气候变化、南水北调等一度成为业内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

表1 汉水文化研究文献关键词分布(top10)

如图2和图3,借助9429篇文献关键词图谱分析与比较也可以看出,在汉水文化的研究中,无论普通论文还是核心论文,关键词图谱的分布具有高度的相似性[3]。文献关键词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关于汉水文化的研究,学者研究的方向大致相同,汉江、汉江流域、南水北调、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丹江口水库、降水、古洪水、水质等都是学者研究的主要关键词。

三、研究文献的作者分布

在9429篇汉水文化的研究论文中,发文量排序前三位的作者分别为陕西师范大学黄春长、查小春、庞奖励;排序4-6位的分别为武汉大学郭生练、陕西师范大学周亚利、湖北文理学院张中旺。这说明汉水文化研究核心成果主要分布在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北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大学等机构中。在核心论文的发表排序中,黄春长、查小春、庞奖励、周亚利、郭生练、陈华、殷淑燕、夏军、张中旺、张全发等是汉水文化研究文献的核心学者。

如表2所示,汉水文化研究的学者中,黄春长、查小春、庞奖励、周亚利研究主题高度吻合,其同属于陕西师范大学,这说明区域文化研究团队的形成,有助于产生高效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于此同时,武汉大学郭生练以三峡水库、水文模型、洪水防御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获取了汉水文化研究的系列极具影响力的成果,湖北文理学院张中旺教授,借助鄂北区域文化研究平台和汉江研究院的支撑,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可持续发展等方向成果丰硕,为汉江流域文化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以下图4-9摘录了汉水文化研究核心学者学术研究关键词图谱,这些图谱集中展现了汉水文化研究体系的核心内容[4]。

表2 汉水文化研究核心学者

四、研究文献来源的机构分布

如表3,在汉水文化研究的机构分布中,武汉大学、陕西理工学院、湖北文理学院发文排序在前三位,华中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发文排序在4-6位,西安理工大学、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发文排序在7-10位,这些机构在汉水文化的研究中处于全国领航地位,成为我国汉水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这些机构主要分布在汉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这说明流域文化研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表3 汉水文化研究文献来源的机构分布

五、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

如表4,在汉水文化研究的学科分布中,工业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经济、农业科学、历史、地理、天文学、地球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交通运输、文学等是研究学科的主要分布点,其中工业技术、环境、安全和经济是汉水文化研究的主要学科领域。这说明改革开发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关于汉水治理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占据了汉水文化研究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国家南水北调项目启动以来,有关汉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研究长期处于学术热点之中[5]。

表4 汉水文化研究的学科分布

进一步分析可知,在9429篇研究论文中,被引率最高的10篇论文的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气候生态、水文模型、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这说明汉水文化的研究脉络较为清晰,如何借助科学技术,探讨自然环境的内部规律、维系汉水流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汉水文化研究的关键。

另外,在研究成果的基金支持上,统计分析也表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是汉水文化研究的主要资金支持来源,这些基金项目中,80%的基金项目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这说明在汉水文化的研究中,自然科学学科的关注度明显高于人文学科。

总之,建国以来,尤其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多方支持下,汉水文化研究取得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诸多重大技术的创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汉水流域经济文化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而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文献计量学等学科背景,借助汉水文化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从文献计量视角梳理了建国以来汉水文化研究的基本特征,挖掘出其深邃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彰显了其社会价值,为业内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幅“汉水文化研究”全貌画卷,为广大民众全面了解汉水文化研究近七十年的成果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汉水汉江南水北调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汉江春晓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汉江,为你梳妆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
守望汉江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研究
汉江之歌
南水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