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评价
——基于江口县3个典型村域的对比研究

2022-03-08汪发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耕地空间

张 丽 汪发勇 胡 灿

(贵州省地矿局测绘院,贵州贵阳 550003)

2019年颁布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三生空间”划定的基本要求,标志了以生产空间发展主导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转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协调开发模式[1]。《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生产空间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兼具生态功能。统筹利用生产空间、促进产业兴旺,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着眼点。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针对农业农村问题,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发挥土地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以乡村土地作为载体,吸纳人才、资金、技术向农村流动。相关规划不断强调耕地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涵盖多功能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其重要性也不断得以重视。乡村农业的生产活动以土地作为载体,以农业生产活动为核心的乡村生产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2]。如何引导乡村生产空间的协调、良性循环,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国乡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内相关学者对乡村生产空间的研究多集中在相关概念性认知、要素构成及运行机制、空间分异与风险评价、适应性体系和障碍因素、多功能的新型经营主体等方面,以及从不同角度考察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相关问题,诸如从农户意愿及行为选择上探讨其运行机制和重构启示、从熵视角下考量其空间状态、基于耗散结构系统熵模型考察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有序性问题等,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耕地作为其生产空间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很少有能结合村域耕地利用的转变来实际考察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研究。因此,本文在实际调查村域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利用状况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生产发展活动以及产业分类与布局,从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入手,综合评价了实际乡村的生产空间系统功能。通过横向对比研究3个村所代表不同的功能,即农业生产功能、产业发展功能以及休闲旅游功能,更加全面综合地考察和评价了3个研究村域的生产空间系统功能,为相关的规划编程、村域“多规合一”下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江口县信于铜仁市东北部,总面积为1 869 km2,2019年户籍人口总数24.9万人。地处梵净山迎风坡向,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产,为土地利用的多功能评价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基础条件。其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具备村域生产空间下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政策基础。所研究的3个村分别为坝梅村、峰坝村、鱼粮溪村。坝梅村位于德旺乡西北部,距德旺乡集镇12 km,距江口县城58 km。坝梅村辖19个村民组,2018年底共539户2 064人。其中,种植业主要以水稻、红薯、马铃薯、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以茶、烤烟、油菜为主;第二产业主要以茶叶采摘为主,其矿业资源也较为丰富;休闲旅游功能处于初步开发状态,村内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峰坝村位于闵孝镇西6 km,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境内,幅员面积28.07 km2,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全村辖16个村民组,2018年底共647户2 846人。峰坝村农业生产比重较大,经过相关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后由传统型农业开始向效益化、现代化农业转变,但目前广大村域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问题仍然存在。鱼良溪村位于江口县西侧、闵孝镇东部,被称为闵孝镇的产业基地。其村域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市级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全村辖19个村民组,共1 120户4 753人。鱼粮溪村产业发展功能较为突出,中华鲟、娃娃鱼、泥鳅、冷水龙虾等养殖产业具备一定规模,有大型冷水鱼养殖场2个,同时建有相应的多产业基地,如生态萝卜猪养殖场、村乡村旅游农家乐、村猕猴桃基地等。表1为3个村的基本数据对比。

表1 贵州省江口县3个典型村域基本数据对比

1.2 村域耕地资源状况

坝梅村耕地面积约为190.0 hm2,大致沿主干路线分布,村域内以水田为主。峰坝村耕地总面积为228.0 hm2,占全村面积的25%,其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沿河两侧,旱地占比较多。同时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鱼粮溪村主要河流为闵孝河、阴溪河、鱼粮溪河流,水田集中分布在河流两侧,旱地呈连块状错落分布。

借鉴多功能理论的乡村发展多元类型,该理论认为乡村发展具有多元化的目标和差异化的发展路径[3]。就其发展类型而言,目前学界多将乡村发展类型分为4类:农业主导型、产业主导型、商旅主导型、均衡发展型[4]。不同发展类型乡村的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不同,在结合研究村域耕地资源分布的基础之上,可对3个村域进行耕地利用下不同类型的划分。峰坝村—农业主导型乡村: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园地、住宅用地为主,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种植粮食和蔬菜、居住等,其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则主要是农业生产功能增加。鱼粮溪村—产业主导型乡村:其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农村宅基地、产业用地、商业用地、公园与绿地、公共服务与公共设施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农用地快速减少,产业用地和商业用地明显增加,道路用地、村公共用地及居住用地阶段性增长。土地利用功能中,生产功能由原本的农业生产功能为主转变为产业生产功能为主,其功能价值大大提升。坝梅村—商旅主导型乡村:其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农村宅基地、旅游用地、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减少,农村宅基地扩张,旅游用地、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用地增加,生态用地略有增加。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中,生产功能由农业生产功能开始转变为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休闲旅游功能为辅的功能模式。

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1.3.1 数据来源。本文以3个行政村域为研究单元,以实际调研3个村域获取的数据为主,结合江口县县域规划、村域规划相关文件以及3个村域2018年横截面数据,着重选取了提供农产品的国土空间、兼具休闲旅游功能以及产业布局与发展的生产空间的相关数据。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2个部分。其中空间数据主要包括所研究区域县、乡镇以及3个村域行政边界矢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 9.3软件着重提取与耕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产业园区用地、商服用地等地类有关的面积数据和位置属性。属性数据包括人口、主要农产品产量、农家乐数量、主要风景旅游点数量等有关数据,来源于2020年8月3个村域的实际调研以及江口县政府部门专栏网站和政府规划文件,对于无法进行校正的或不能直接获得的数据,例如一些主要农产品产量,采用规模化种植面积与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进行计算。其他数据以江口县相关发展规划文件加以补充说明。

1.3.2 数据处理。借助GIS软件平台,录入与村域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相关数据,结合相关学者分类体系建立合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系统,在明晰3个村域的生产空间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合理评价系统功能。为消除本次研究所获得的不同量纲数据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综合评价的影响,首先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构建相应的功能评价指标并对指标赋值;最后得出相应的功能数值并予以评价。在对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上,本文采取了极值法,并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得出不同村域对应功能的数值。

1.4 功能内涵及村域指标体系的构建

1.4.1 功能内涵。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进行研究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密切相关,内涵和外延也在发展中不断拓展,并在乡村发展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4]。相关学者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概括为是乡村多元主体在生产空间中通过开展各种生产活动,形成一定结构形态和功能组合机制的空间集体[5]。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本文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概念界定为: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人为核心的生产空间主体,与以地为核心的生产空间客体,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特殊人地关系。

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划分立足于土地系统功能的划分,系统内耕地不仅仅具有单一的土地生产功能。系统的运行和发展需要同时兼顾人们的生活和生态效益,评价时也需要考察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相关学者基于“三生”空间分类,对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复合功能进行了界定,例如耕地同时拥有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表现为一种复合形态。随着城镇用地规模的向外扩张和工业化的发展,耕地保护面临一系列诸如“非粮化”“非农化”等问题。生产空间主体“人”对耕地的需求上,由传统农村居民对耕地获得农产品的需求逐步转化为农村、城镇居民获得农产品、生态空间及景观的多功能的需求;而从生产空间客体“地”功能的转变上,也从生产功能发展到多种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旅游观光休闲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其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主体需求发生变化也会引起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发生变化。多功能的土地利用分析框架是现今研究应用较多的土地功能评价方法之一,主要度量和确定土地多元化利用所提供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产品、服务、功能[6]。本文参照现今国内对于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分类体系以及多功能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域与生产空间系统功能评价相关的数据资料,考察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指标的相对稳定性等特点,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原则,根据乡村耕地利用变化来考察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将指标体系划分为农业生产指标和非农业生产指标2个部分,对应的功能分别为农业生产功能、乡村产业发展功能以及休闲旅游功能等3个部分。

1.4.2 指标体系与指标处理测算。根据耕地的变化及其利用情况,主要将指标分为农业生产指标以及非农业生产指标,农业生产指标对应的是农业生产功能,其反映了乡村第一产业发展状况,是指当前时空状态下现有耕地能提供农产品(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和服务的能力;非农业生产指标对应的功能主要从乡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情况来探讨,分别对应产业发展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通过选取已有的、差异的、典型的指标来衡量其对应的功能。结合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内涵及功能分类,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表2)。各指标由于具备不一样的测量尺度,本文首先采用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表2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1.4.3 村域生产空间系统功能测算。拟采用以下模型对3个村域生产空间系统内的功能进行测算:

式中:i为村域研究单元;j为某分项条件的具体评价指标项;Zij为各指标标准化后的值;Wj为相应的权重得分;Fi为相关村域不同功能的得分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值测算结果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贵州省江口县3个典型村域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值(表3)。参考现有的功能区划分标准和相关研究文献,结合3个村域实际的发展现状,将村域内农业生产功能、产业发展功能、休闲旅游功能等3个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在村域内进行区分和在村际间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对不同村域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进行比较和评价。

表3 贵州省江口县3个典型村域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值测算结果

2.2 村域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值比较分析

3个村域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存在明显差异。农业生产功能的得分依次为坝梅村>峰坝村>鱼粮溪村,分值分别为0.355 4、0.046 8、0.003 8。其中,坝梅村得分最高,反映其生产结构是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简单对比3个村域人口及耕地情况,鱼粮溪村人口数量是坝梅村的2.3倍、峰坝村的1.7倍,但耕地面积最少,反映出人口数量以及人均耕地面积在评价村域农业生产功能贡献较大。

非农业生产空间下的产业发展功能,得分情况为鱼粮溪村>坝梅村>峰坝村,分值分别为0.415 9、0.135 6、0.012 3。鱼粮溪村此功能分值较高且差值最为明显,反映出鱼粮溪村相较于其他2个村产业发展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合理。作为闵孝镇的产业基地,凭借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和优越自然区位条件,大力发展水果种植、蔬菜种植、冷水鱼养殖等产业,产业结构不断得以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功能较为突出。非农业生产空间下的休闲旅游功能,得分情况为鱼粮溪村>坝梅村>峰坝村,分值分别为0.193 5、0.048 8、0.014 0。对此功能的评价主要有农家乐个数、公共服务设施占比以及主要风景点数量等3个指标,同样反映出鱼粮溪村有更为显著的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根据该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现代种植业为辅的产业布局与规划,结合其具体评价指标,可以得出鱼粮溪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更为完善,现代农业的发展与休闲旅游功能的结合也更为充分。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1)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是指以人为核心的生产空间主体,与以地为核心的生产空间客体,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特殊人地关系。结合多功能理论的乡村发展多元类型,根据其村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耕地分布特点,将3个研究村域划分为不同功能主导的乡村类型。

(2)结合国内外土地功能及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分类体系,基于农业生产指标和非农生产指标。将研究村域功能划分为以下三类:农业生产功能、产业发展功能、休闲旅游功能。

(3)构建相应指标体系并计算不同村域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值,结合该研究区域耕地图斑布局、产业分布等情况,发现不同村域生产空间系统功能数值与村域耕地分布关系明显,且具体耕地利用方式与村域功能指向有关,分析表明,生产空间系统功能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利用耕地方式的间接体现。

3.2 讨论

本文是基于已有的数据并构建相应的指标,通过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相关指标体系与具体的数据关系并不直接对应,而是通过计算所得,例如人均粮食产量中涉及粮食生产总量,是将某作物的耕作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相乘而得。功能测算部分与村域功能比较部分相对而言缺乏足够的证据,且功能空间分异图的制作对村域而言较难实现。本文仅是结合调研的村域实际情况,采用一般对比分析,这是本文在实际分析中存在的难以克服的缺陷。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人地关系系统,其功能的发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耕地利用视角考察其系统功能的发挥,为村域生产空间的探究提供了方向。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耕地空间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GIS⁃Logistic回归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区域规划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