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株洲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探析

2022-03-08杨媛媛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株洲市保护地自然保护区

杨媛媛

(株洲市林业局,湖南株洲 412001)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与长沙市和湘潭市共同构成长株潭城市群。株洲市总面积11 262 km2,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拥有狭长的南北纬跨度和较大的高低海拔落差,水热条件丰富。株洲境内分布着多种典型生态系统,如湘江、 洣 水、渌水的淡水及湿地生态系统,山脉以西完整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

株洲市自1992年建立第一个森林公园以来,历经30余年的发展,全市自然保护地初具规模,建立了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基本覆盖了全市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资源,保存了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了珍贵野生动植物,为维护株洲市生态安全和物种多样性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区域划定不科学、矛盾突出等各类问题[1-3]。为了理顺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4],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是目前的首要任务[5]。笔者从事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期间(2019年至今),在省、市、县三级联动和多部门支持下,对株洲市自然保护地开展了摸底调查及整合优化一系列工作,提出了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预案,加强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以期为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参考。

1 自然保护地概况

株洲市境内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3处,其中自然保护区5个、湿地公园3个、森林公园8个、地质公园2个、风景名胜区5个,包括湖南省荷塘婆仙岭省级森林自然公园、大京省级森林自然公园、九郎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湖南仙岳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湖南醴陵官庄湖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湖南酒埠江国家地质自然公园、湖南攸州国家森林自然公园、湖南茶陵云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湖南云阳国家森林自然公园、湖南茶陵东阳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湖南炎陵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湘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等。株洲市参与整合优化的自然保护地总共4类18处,批复面积为91 780.42 hm2,落图总面积为92 096.59 hm2(含交叉重叠)(图1)。 目前,风景名胜区暂不参与整合优化,待国家、省关于风景名胜区整合及优化政策出台后开展相关工作。

2 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

2.1 交叉重叠情况突出

通过对保护地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发现多数自然保护地之间交叉重叠现象突出。湖南荷塘婆仙岭省级森林公园与芦淞区大京县级保护区重叠;酒埠江自然保护区(县级)、湖南酒埠江国家湿地公园、酒埠江风景名胜区(省级)以及湖南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与酒埠江风景名胜区相互交叉重叠;茶陵县6个自然保护地(不包含风景名胜区)均存在交叉重叠的情况。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交叉重叠情况,一处位于保护区北侧,与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重叠,保护区东侧还与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生跨省交叉重叠。据数据统计,全市交叉重叠面积42 547.1 hm2。同时,各类型保护地属于不同部门管理,都有各自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在日常管理上相互制约和影响,造成自然保护地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同一块区域既是自然保护区又是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隶属不同的牌子,管理要求冲突。部分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无专门的管理机构,与森林公园一套人马、多块牌子,“一地多帽”现象较为普遍,容易出现管理职责不明确和职能缺失的问题。在此自然保护地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应建立自然保护地“一张图”,优化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加强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构建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遵循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科学谋划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现保护自然、服务人民和永续发展的目标。

2.2 现有的保护地局部区域划定不合理

自然保护地划定受当时专业水平、政策导向等客观原因的制约,保护区的功能区划不尽合理、保护区边界不清楚。保护地在建立之初缺少系统调查、科学设计,大多是实施抢救性保护,有些把居民集中区一并划入保护区,有的甚至划入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没有考虑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缺乏统一的空间规划,完整的生态系统被行政分割,保护对象分散,跨度很大,地块与地块之间缺乏有效的生态廊道连接,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交流,呈现分散分割的保护地状态。

2.3 现有自然保护地内有人地冲突情况

自然保护地内普遍存在人类活动。2015年遥感监测发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分布非常普遍,总面积约2.85万km2,总数量156 061处[5]。株洲市摸底调查数据显示,株洲市自然保护地涉及人口35 916人,城镇建成区282.46 hm2,村庄建设用地1 327.21 hm2,基本农田 2 509.96 hm2,成片集体商品林7 502.12 hm2,矿业权面积2 142.17 hm2等。大量的人类活动成为此次自然保护地调整中最普遍、最难解决的难题。同时,也要意识到正常的人类活动并不等同于人类干扰,只有那些对主要保护对象带来干扰和威胁、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的人类活动才能称为人类干扰,才会造成人地冲突[6]。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过程中,也不能为了减少冲突、规避监管压力而广开“天窗”,否则,会人为造成自然保护地在空间上的破碎化,影响保护成效。

3 整合优化新旧体系转换

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将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表1)。整合之后的自然保护地实行分级管理和分区管控。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自然公园原则上按照一般控制区管控。二分法模式改变了现有自然保护地功能区划多样化的管理机制[7],自然保护地管理理念首次从功能目标为主线向管控要求为主线转变。

表1 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系统

4 株洲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

根据整合优化对策和实际情况,将株洲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2类共11处自然保护地。遵循保护优先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对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的同时进行界线优化,妥善处理城市建成区、永久基本农田、成片集体人工商品林以及其他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确保整合优化后的范围界线科学、合理。

根据炎陵桃源洞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遵循“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在保证主要保护对象分布不发生改变、原生植被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优化现有保护区功能区划,科学调整范围,加强炎陵桃源洞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将八面山、南风面和井冈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炎陵县的重叠部分划入桃源洞自然保护区,将属于炎陵县的行政管辖范围但是不重叠的部分也划归桃源洞自然保护区管辖,以解决自然保护区交叉重叠的问题。优化整合的自然保护区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湖南炎陵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整合优化根据桃源洞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情况,严格按照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的要求进行功能区划调整和优化。除了分布有集中村庄及基本农田且无重点保护对象分布的区域之外,核心区、缓冲区及其他区域均划入核心保护区,同时将原试验区有重点保护对象分布、自然植被较为连续、人口分布比较稀少的区域划入核心保护区。将原来的大部分试验区划为一般控制区。整合优化之后的桃源洞自然保护区炎陵县域范围内保护面积有所增加,保护强度也有所加强。

5 结语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举措和关键路径,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复杂性、创新性的工作。本文仅仅是株洲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阶段性数据,可为今后进一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借鉴。下一步将严格按照整合优化政策法规,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勘界立标、编制规划等工作,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形成生态保护新体制、新模式,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株洲市保护地自然保护区
潍坊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对策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重叠关系分析
2020年株洲市复用餐饮具专项抽检结果分析与安全状况评价
攸县学子摘冠航天知识竞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湖南攸县煤矿事故确认18人遇难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