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体育课程基地建设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2022-03-07于斌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专业成长核心素养

编者按: 江苏省淮阴中学抓住“江苏省高中体育课程基地建设学校”的重要机遇,持续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交叉融合、改革教学方式等途径,创建更加全面丰富的体育教育教学环境,搭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成长平台,探索出一条“以‘体’育人”的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体育课程基地;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59-0057-03

【作者简介】于斌,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淮安,223001)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淮安市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江苏省淮阴中学自2019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高中体育课程基地建设学校”以来,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发掘、整合、优化课程资源。通过构建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体育课程环境、改革体育课堂教学、打造体育优质平台、整合体育社会资源、实施体育评价系统等措施完善体育课程基地的建设。体育课程基地建设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运动特长发展,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能较好掌握1~2项运动技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和身体基础,推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战略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建富有感染力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范式

1.建构高中体育课程综合化体系,增强课程特色

淮阴中学一方面通过统整课程,以目标对接、内容衔接、评价连接为要求,以国家必修必学课程为基础,以必修选学(体育选项教学走班制)为特色,打破课内外壁垒,积极探索艺体融合发展路径,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全面+特长”发展;另一方面,构建融课堂教学、体育课外活动、体育社团、体育竞赛、体育作业、体育主题实践活动等为一体的“纵向精深、横向坚实、内核丰富”的体育课程综合化体系,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中感悟运动真谛,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加强体艺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学校在江苏省体育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掘体育课程中的审美要素,将体育与美术、舞蹈、音乐、文学、戏剧、摄影、创意表达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体育课程中渗透艺术元素,逐步实现艺体课程的有效融合,形成了如“体育与舞蹈、体育设计、体育摄影、戏剧广播操、体育音乐制作、体育创意表达”等新型跨学科艺体美学课程。将运动场看台打造成富有学校体育特色的文化亮点工程,定期举办体育舞蹈比赛、舞蹈编排设计等活动。

3.优化体育选项教学模式,发展学生运动专长

学校自2004年开始,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教师专长、学生兴趣爱好等情况,打破班级界限,在淮安市率先实施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为了打造有趣、有效、有活力的“三有”体育课堂,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学校自2019年秋季起,将原来从高二年级起开设的体育选项,提前到从高一年级开始,实施体育课“合班分项分层”组织形式。体能模块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即高一第一学期进行相对集中的体能教学,结合接下来的运动技能选项教学,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在“健康教育”模块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健康教育实践的机会,采用专题宣传、专家讲座、参观展览、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健康教育知识。

4.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

学校根据不同类型的运动技能和不同基础学生的特点,将篮球、乒乓球等选修人数较多的项目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运动能力自主选择相应的班级上课,打破以往体育学习从基础学起的惯例,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体育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采用同伴合作、小组合作、全员合作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真正发挥主体能动性,体验学习乐趣,提高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学校组建了包括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田径等项目的校运动队,制订严格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案;学校体育社团由学生确定章程、自主管理和开展活动,目前有啦啦操、舞龙、花样跳绳、足球、军体拳、乒乓球等多个体育社团,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每年组织“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启动仪式”“户外拉练”“高三毕业生最后一跑”等体育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创建有生命力的体育教育教学环境

1.建设学校体育宣传展示窗口

学校利用田径场主席台上的电子大屏及校门口道路两侧和宿舍区道路旁边的电子屏,定期推送体育知识、健身指导、竞赛规则等内容,展示校运动员在各类体育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績和开展的各类体育活动。在室外篮球架立柱上也张贴篮球运动方面的知识,挖掘学科文化内涵,让师生能深刻感受体育精神与物质环境的融合,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2.优化体育运动场所硬件环境

2019年学校改造了3000多平方米的人工草皮足球场,在原有400米标准田径场的基础上,增设了400米塑胶跑操专用跑道,避免硬质地面对学生踝关节和膝关节的伤害。2020年学校又对体育馆进行了改造,设置了体育荣誉展示区、体育课程实施区、体育社团开展区、冠军墙等,增设了人机互动设备,新建了学生自助体育器材保管室,方便学生随时进行体育活动。

三、搭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成长平台

1.发挥工作室示范作用,督促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充分利用淮安市“于斌特级教师工作室”这一资源平台,吸引全市更多体育教师参与学习,让工作室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实践基地,发挥特级教师传、帮、带、促的作用,营造淮阴中学教育集团体育教师乃至全市体育教师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目前,工作室有1名江苏省特级教师、7名市级体育学科带头人,8人次获得市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5人次获得市级优课评比一等奖。

2.依托体育教研组,打造合作共同体

学校体育教研组现共有16名教师,包含江苏省特级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高级教师9人;其中10人是篮球、田径、健美操等项目国家一级裁判员。教研组在课程开设、课程管理、素质评价、师资建设、校本教研、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研究共同体,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学校以体育教研组为实践基地,整合优势资源,带动区域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明确研究方向,凝聚教师科研智慧,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四、构建多元化体育育人评价体系

学校从学生的认知、需求、个性、特长等多方面探索建立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评价的方法,打破了以往只对运动技术、体质健康等某一方面的评价,更加注重“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内容的合理化、标准的公平化,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通过采取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体育品德与运动能力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增强学生体质。

此外,学校建立学生体育与健康成长档案和学生特殊体质档案,并以发放体质测试报告书等形式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通过家长评价孩子在家锻炼情况,督促孩子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真正体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总之,江苏省淮阴中学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为出发点,紧抓体育课程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运动专长,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在体育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通过对外开设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承办省市新课程培训、接待兄弟学校参观交流等形式,发挥基地辐射作用,带动淮阴中学教育集团校和周边县区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江苏省淮阴中学先后获得“江苏省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优良率在40%以上,是淮安市教育局和体育局确定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四个项目“教体结合布点校”,这四个项目的校运动队多次获得淮安市中学生体育比赛冠军。

猜你喜欢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专业成长核心素养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在研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