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念的建立途径初探

2022-03-07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周营营

中学政史地 2022年30期
关键词:人地途径环境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 周营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任务。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四个方面。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学科和地理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呢?笔者在本文以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第一节《地表环境的差异性》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人地协调观的内涵

要找到人地协调观建立的途径,首先要准确理解人地协调观,尤其要理解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研究表明,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可从“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与地的协调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三个方面很好地阐述了人与地之间的实际关系与逻辑关系。

在《地表环境的差异性》这一节中,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或者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一次“长途旅行”,呈现了干枯的胡杨林、椰树、雪莲和荷花等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然后让学生思考: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地区之间的差异有没有规律可循?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样的素材确实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等问题,而在“人与地互相影响”这一问题的思考当中,又能够初步生成“人与地的协调发展”的理解,这一理解将为人地协调观的最终建立奠定基础。

所以,笔者认为,人地协调观的建立途径,要以“人与地之间的互相影响”作为教学基础,以“人与地协调发展”为教学目标。

二、人地协调观的建立途径

有了上面的理解,在具体的人地协调观建立的时候,教师还应当注意教学方式的选用。研究发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渗透人地协调思想,利用案例教学法对人地矛盾的现状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在《地表环境的差异性》的教学中,上面所举的“素材+问题”的教学方式,就相当于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学生在对这些素材的加工以及对问题的回答中,就初步形成了关于人地相互影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供案例,如给学生提供《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让学生从气候、植被、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等)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这个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有两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亚洲东部从赤道到北极的主要自然带上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二是寻找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和气候类型分布之间的关系。

关于地表环境的差异性的理解,既要关注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又要关注地理环境的外在影响因素。教师还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是否考虑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差异性的影响?这个问题有两个价值:一是证明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认识,这可以为人地协调观的建立提供动机;二是体现出学生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为人地协调观的建立提供了保证。而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只要教师提供的素材到位,人地协调观的建立就是必然的。

三、关于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思考

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建立起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的发展虽然需要必要的人类活动,但是人类活动又不能过度破坏环境等认识。这是人地观建立的具体表现。

通过这些表现反思教学过程,笔者以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真正形成人地协调观,教师就必须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有效的人地协调观建立途径。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人际协调观的建立过程,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人地协调观是学生自主生成的。

猜你喜欢

人地途径环境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基于制动控制的人地碰撞损伤防护潜在效益及实现途径(19B035)”项目介绍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环境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2016년 중국 양회,새로운 단어들의 새로운 의미2016,中国两会新语新意
神秘的玛雅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