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能源汽车还有多少空间?

2022-03-07耿逸涛

理财·市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渗透率汽车行业汽车产业

耿逸涛

2021年汽车产业虽然受缺芯、疫情等因素影响,但仍展现出强韧的生命力。这一年,智能电动化成为大趋势,自主品牌强势崛起。然而中国汽车产业在总量、规模扩张方面不尽如人意,2021年汽车产业的重大创新变化也让人眼花缭乱。

新的一年,新能源汽车到底会如何呢?

受政策的影响,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放量,同比大幅增长,截至2021年11月,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分别达到302.3万辆和299.0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7倍,对应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涨幅达到47.18%。全球汽车发展的唯一方向就是新能源化,或者说是电动化,这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和企业的共识。过去,很多国家对这点存在争议和摇摆,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则一直在增长,不断迈上新台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新能源化这个不可逆的态势已基本形成。

智能化、电动化、自主品牌

过去十年,汽车产业变革的主题是电动化。下一阶段,变革的主题将是基于电动化的智能化。电动化的普及要靠智能化来拉动,单纯的电动汽车不会成为市场卖点,只有更加智能的汽车才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反过来看,只有电动汽车才能更完整地嵌入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最佳载体是电动化的平台。因此,电动化基础之上会加速产生智能化,“两化”在汽车上会正式合体。

我国智能汽车数量2017年达367万辆,到2020年年底,已快速增至1306万辆。照此发展趋势,预计2022年我国智能汽车数量将达到1895万辆。我国智能汽车渗透率2017年仅为12.7%,到2020年年底,已超50%,主要原因是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未来,随着智能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预计2022年我国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72.9%。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超全年预期,接近300万辆。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也由2021年上半年的9.4%提升至12.7%。2021年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更是突破20%,达到20.8%。

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在2021年逐月快速提升,也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爆发式增长新阶段。中汽协方面认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40万辆,同比增长1.5倍。对于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市的发展走势,中汽协方面也给出了销量500万辆、增速47%的乐观预期。

95后等“泛Z”消费者的到来,也将加速自主品牌智能电动车的崛起速度。由于95后等“泛Z”世代人群相对富裕,且对国内外品牌产品优势有着清晰的认知,导致95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一定要买洋货,而是要买有价值的东西,这对于自主品牌汽车的崛起具有积极作用。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11月,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哪吒汽车、零跑汽车、威马汽车6家造车新势力共交付约6.06万辆新车,约占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16.04%。国内扎实的新能源车产业链基础及在智能化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国产智能电动车“多点开花”的基础。

自主品牌在电动化及智能化领域的先发优势,叠加95后消费者对其没有强烈偏见的消费认知,未来国内车市或将出现结构性变化,集中体现在电动化及智能化车的快速发展,以及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巨大变化带来巨大冲击

2021年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分水岭。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2022年财政补贴将全部退出,所有车企将处于同一政策起跑线,车企的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补贴退出后,新上市的车型也会扎堆出现,特别是外资品牌。近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大量新车型、新品牌扎堆涌现的阶段。

与过去十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特点不同,市场竞争将进入真正大浪淘沙的阶段。过去靠补贴成长起来、缺乏竞争力的产能和品牌,在这个阶段会面临极大挑战,一些产能会加速退出,一些品牌会销声匿迹。

2021年,“碳中和”成为汽车行业热词。各车企都在积极行动,加速“脱碳”成为汽车行业大趋势,大力发展新能源车成为车企共识。但同时,这也将成为汽车产业链面临的一个挑战。汽车产业链庞大而复杂,“减碳”任务不容小觑,一辆车的全生命周期均遍布“碳足迹”。为此,不少企业都将减碳目标着眼于全生命周期,并致力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转型。这意味着,不仅是整车制造环节,产业全链条,从上游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到物流运输都要实现净零排放。

“缺芯”是汽车产业链面临的第二个挑战,一枚小芯片的短缺已经成为影响2021年汽车产业的最大“黑天鹅”事件。根据行业专家预测,2021年全球大概率会减产700万-800万辆汽车,其中中国市场汽车大概减产200万辆。这场“缺芯”战过于持久,直到2021年9月汽车行业的“缺芯”情况才开始稍有缓解。芯片供应商预计,2022年汽车行业的芯片短缺仍将继续,10%-20%的缺货率可能会是一个常态。

“缺芯”冲击国内汽车产业的同时,更暴露国内汽车产业的“卡脖子”弱点。尤其是一辆新能源汽车比传统汽车的芯片需求增加至少3-4倍,解决高精尖的芯片供应问题迫在眉睫。

汽车行业未来可期

目前,新能源车技术逐渐成熟,智能化赋予新能源车较多溢价空间,新能源价格相较于燃油车具有一定的性价比,行业空间大幅提升,产业链不乏结构性投资机会。同时,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恢复,2021年1-10月广义乘用车累计销量1641.1万辆,已经超过疫情暴发后的2020年(1516.0萬辆)总销量,略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1687.7万辆),说明汽车销售出现边际回暖迹象。

汽车销量的同比增长表明我国汽车消费需求依然旺盛,预计将促进我国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目前,我国在智能、5G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智能汽车领域的发展来看,我国市场空间广阔。“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要提高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增强国内汽车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以消除相关产业发展被芯片供应“卡脖子”的问题,提出了“两步走”车规级芯片顶层设计路线,将实现车规级芯片企业从外部到内部的动力转换。预计随着车规级芯片国产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推动智能汽车市场发展。

电池、芯片等成为制约、影响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汽车发展的热议话题。对于电池、芯片等的议论和关注,实际上是新能源、智能驾驶技术革命在汽车产业内造成天翻地覆般变化的反映。对这些冲击引发的回应和对策,说明了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汽车带来的深刻变化,正在被中国汽车工业、汽车企业逐步理解和接受,并且做出应对。

总体而言,汽车行业未来仍然值得期待,建议关注智能汽车、电动化、自主品牌三条主线。

猜你喜欢

渗透率汽车行业汽车产业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汽车行业机理模型的封装及部署技术
常熟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3D打印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我国IPTV总用户数3.07亿户,同比增长6.7%
预计明年智能网联新车渗透率达51.6%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 深入探讨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
纸尿裤市场每年1000亿却只开发了四成
中国汽车年度盛典隆重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