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荷尔拜因肖像画的认识

2022-03-06张洪大

艺术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荷尔平面化肖像画

□张洪大

荷尔拜因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画家之一,他出生在绘画世家,由于与其父亲同名,因此被称为小汉斯·荷尔拜因。荷尔拜因的作品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充满了人文情怀。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在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肖像作品极具特点,让人心旷神怡。荷尔拜因创作时十分注重对眼神的刻画,近乎完美的细节刻画使整个人物形象有浮雕感。同时,他的作品有高度的写实精神,不对人物过度美化。

荷尔拜因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大师,他在油画、版画、素描等领域都有不菲的成就。他在短暂的一生里创造出了一幅幅杰出的作品。文章通过对荷尔拜因的素描及前人研究成果整合,对荷尔拜因的肖像画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荷尔拜因生平

小汉斯·荷尔拜因(1497—1543 年)出生于德国的绘画世家。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因此,他的作品也难免受到大时代背景的影响。

荷尔拜因出生于巴伐利亚的奥格斯堡,年轻时的荷尔拜因和他的哥哥安布罗修斯到瑞士的巴塞尔发展,很快,荷尔拜因就凭借自己高超的绘画技艺成为巴塞尔小有名气的画师。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是为巴塞尔市长夫妇所绘制的肖像,同时,他还结识了一位来自阿姆斯特丹的人文主义作家伊拉斯谟,并受到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这对今后荷尔拜因的肖像画创作起到重要作用。

1526 年,荷尔拜因离开瑞士来到英国,在伊拉斯谟的帮助下,结识了英国亨利八世的首相托马斯·莫尔。荷尔拜因这一时期的作品震惊了英国上流社会的贵族,这使他的名声大噪,最终成为亨利八世的宫廷画师。

到了16 世纪,荷尔拜因已经成为有名的大画家,受邀出访欧洲各国,他最后一次出访是为丹麦的国王绘制肖像,不幸的是,荷尔拜因在丹麦染上了流行性鼠疫,因此结束了他的艺术生涯。

二、时代环境对荷尔拜因肖像画的影响

荷尔拜因生于1497 年,1515 到1532 年主要活动在瑞士,其间曾游历其他国家。1532 年到1543 年,他一直在英国。不难发现,15 到16 世纪时期的欧洲处在变革的十字路口,荷尔拜因的一生也贯穿了这一时期的大量历史事件。从宏观历史层面看,黑暗的中世纪即将终结,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资本主义萌芽和世俗社会不断壮大和发展,科学技术也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文艺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麦哲伦的大航海发生时,荷尔拜因正处在瑞士的巴塞尔,大航海对荷尔拜因的影响在他的作品里是看得见的,如在《伦敦的法国大使》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科学仪器,其中就有地球仪,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前卫的科技产品。文艺复兴对荷尔拜因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在瑞士时期荷尔拜因就结识了伊拉斯谟,伊拉斯谟是当时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他曾经是一名僧侣,后来信奉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学说。伊拉斯谟游历各国,曾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过。在与伊拉斯谟交往的过程中,荷尔拜因深受其影响,其作品中有非常明显的人文主义情怀。

德国是荷尔拜因的出生地,德国当时正在发生愈演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声势浩大,影响了整个欧洲。这一时期的德国艺术是消沉的,因此,荷尔拜因于1515 年选择离开德国来到瑞士。荷尔拜因人生的最后十年是在英国度过的,他担任亨利八世的宫廷画师,但这一时期的英国政治也并不稳定。亨利八世本人极其聪明,是一位涉猎广泛的国王,其性格特点与他的喜好在荷尔拜因的肖像画中有一定体现。他精力旺盛,对美术音乐等文学艺术颇有研究,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喜怒无常的暴君,而这些时代的大背景在荷尔拜因的作品中都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三、荷尔拜因肖像画的特点

(一)贵族气质

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当时的肖像画还未完全普及。荷尔拜因的肖像画的主要描绘对象为上流社会的贵族。这与后面很多体现底层社会民俗生活的肖像画作品有很大的不同。据不完全统计,荷尔拜因描绘的人物形象有政治人物、文人学者、商人、王室贵族和宗教人士等。而这些人物在绘制肖像前,往往都会佩戴可以体现自己身份的装饰物或坐在一个能够展示自己身份的环境中。我们在画中可以看到贵族们身着华丽的服装,可以看到学者手中的书和笔,甚至可以看到商人的储钱罐。除了受描绘对象和装饰物的影响,荷尔拜因细腻的画风也是让他的作品传递出贵族气质的重要原因。荷尔拜因作为宫廷画师,其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宫廷审美的影响,细腻、华丽甚至烦琐的画面更符合宫廷审美,这样的审美倾向在荷尔拜因的作品里很明显,这也让荷尔拜因的肖像画展现出一种贵族气质。

(二)浮雕感

荷尔拜因的肖像画面部有很强烈的浮雕感,这种浮雕感与荷尔拜因本人细腻的创作手法是有直接联系的。荷尔拜因的肖像作品对面部的描绘可以说是精彩绝伦。特别是那些在微弱光源下的面部,浮雕感更明显,似乎整张脸在画布上鼓了起来。荷尔拜因在人物面部的处理上非常细腻,这显示出荷尔拜因有高超的造诣。以亨利八世四分之三侧的肖像为例,荷尔拜因在面部的处理上并没有大面积的暗部,只是在体面上凹陷的地方略微加重,来加强这种型体的起伏感。整个面部除了眼珠以外没有过重的颜色,这就让整个脸部处在一个温和的调子中,对视觉并没有形成过于强烈的刺激。当然,眼部的对比强度超过面部的其他部位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眼睛是视觉中心),这就使整个人物的面部形成了一种柔和的浮雕感,而不是剧烈的雕塑感。

四、荷尔拜因肖像画的创作手法

(一)弱化光源平面化处理

荷尔拜因的作品极具个人魅力,人物面部塑造具有浮雕感,无论他的素描还是油画都是如此。荷尔拜因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他的绘画方式有重要关系,他在人物刻画上十分主动,对画面重颜色的处理具有平面化处理的倾向,这种平面化处理和现代艺术中的平面化处理有很大区别。荷尔拜因在处理重颜色的服装时有意识地弱化光源,明暗对比就因此减弱,交界线也会减弱,边缘线就变得更明晰,这时我们就在他的画面中体会到线的感觉。类似的情况在他的画面中都有体现,在《乔治·吉茨》这幅肖像画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这幅作品中的乔治是一位德裔商人,从画中周围摆放的物品及信件上的文字我们可以推断出此人的身份。笔者在这幅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按照这幅画的环境和气氛,不难断定这是处于强光的环境,而在如此强烈的光照下,我们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物身后的投影,可为什么主要人物佩戴的帽子和重颜色的衣服没有强烈的明暗对比,而是几乎处理成了一块颜色呢?这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这一幅作品中,荷尔拜因的大部分肖像画作品中都是如此。我们再来看伊拉斯谟像,伊拉斯谟戴着帽子,身着黑色的衣服,整个帽子几乎是平面的,而黑色的衣服也仅仅是微弱的明暗变化,反而边缘线十分明确,这是荷尔拜因绘画的一大特色。笔者同时查阅了与荷尔拜因同时期的丢勒的作品,丢勒的处理并没有像荷尔拜因这样的概括,包括我们翻看伦勃朗和列宾的肖像画,也极少出现这样平面化的处理。不管荷尔拜因是否是有意识的,他的这种平面化处理,尤其是对重色衣服的平面化处理,使这些平面的着装和饱满的面部形成了鲜明对比。笔者认为,这是荷尔拜因肖像作品呈现出体积感和浮雕感等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荷尔拜因本人是宫廷画师,他的肖像画难免受到贵族雇主们的影响。贵族在画像时佩戴上极尽奢华的装饰物,也要求画师们将其一一表现出来,而对这些装饰细节的表现加强了画面的平面装饰感。这种平面装饰感和脸部体积感形成鲜明对比,也强化了这种面部的浮雕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珍妮·西摩》。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荷尔拜因对画面是怎样处理的,通过投在蓝色背景上的投影,我们可以判断画面中的人物处在一个强烈的光源之下,但是画面中最重的颜色,也就是画面中人物戴的帽子,却没有任何明暗变化,仅仅是一块形状比较完整的黑色块,有一个完整且变化丰富的边缘线。这个细节再次明确向我们展示了荷尔拜因的创作理念。同时,我们来关注画面中人物的躯干部分,按照画面中这种强烈的光源来看,画面中人物的右手臂应该处在一个暗部的阴影当中,这种阴影应该是非常重的,然而他却弱化了躯干上的光源,让本来可以在空间上纵深的右手臂呈现出较平面的特点。另外,画面中人物穿着华丽,佩戴各式各样的名贵首饰,而这些华丽的配饰无疑再一次加强了画面的平面装饰性。

(二)素描和针孔造型

荷尔拜因每一幅精美的油画肖像背后都有大量的素描手稿练习。为模特绘制大量的素描是荷尔拜因的一个重要创作过程,他的素描以线性为主,这些精湛的线条都体现在他的素描里。荷尔拜因的素描将人物的轮廓、鼻梁、口缝等体现结构的地方加以强调,然后轻轻加入一些柔和的调子,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他的这些素描稿大多是为肖像画创作做的准备。荷尔拜因有一张十分重要的素描暴露了他创作的秘密,这幅素描是他在1527 年为托马斯·莫尔绘制的,在这幅素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物边缘线上布满了密集的针孔,这是在为“踏稿”做准备,将绘制好的素描放在要进行油画创作的木板上,用针透过素描的边缘线刻在木板上,形成清晰的轮廓形,这是荷尔拜因造型方法的一种。

(三)对透镜技术的应用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透镜技术在艺术家的绘画中是经常能用到的。根据大卫·霍克尼的论述,其实透镜技术早在荷尔拜因以前就出现了。透镜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画家的作品中。在1438 年,坎姆平的作品中出现了镜子的身影,他对镜子的刻画十分精致,可见镜子在当时不算罕见之物,艺术家完全有可能利用镜子作画。另外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里也有透镜的暗示,即凡·艾克的《阿尔诺菲尼的婚礼》。这幅作品描写的是婚礼的场景,在室内的一堵墙壁上挂着一枚闪亮的镜子,这面镜子也同样刻画精美,上面的图案细节十分逼真,最重要的是,镜子里有清晰的外部环境的倒影。荷尔拜因的作品中也出现了使用透镜的痕迹,如在他的作品《乔治·吉茨》中,桌面上的毯子有明显的透视错误,我们的视线从左下角向信件方向移动,可以感受到整个桌子似乎鼓了起来,而在桌面的右下角,看上去像是被切了一块;同样,右下角的储钱罐,在透视上也翻了起来,这难道都是画家的失误吗?或许这是因为荷尔拜因利用了透镜技术,但是出现了错位,所以形成了这样的效果。在荷尔拜因另外一幅作品《两大使》中,有很多当时十分前卫的科学仪器,这些仪器的透视缩减非常精确,包括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文字,裸眼几乎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如果用光学仪器的话就会变得容易多了。当我们仔细研究《两大使》这幅作品时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这幅作品里桌子第二层摆放着两本书,两本书的透视明显不在一个平面上,笔者认为这是透镜错位形成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画面的最前端还留下了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一笔,是一个变形的骷髅,当我们用电脑将这个骷髅还原的时候,发现这个骷髅画得极其逼真。那么,荷尔拜因是怎样做到的呢?透镜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

不管荷尔拜因采用了什么样的技术,最终决定他肖像画成就的是他的学识和修养、他的人文主义精神、对画面的专注与情感流露,以及对人物的深入理解。他精湛的技艺和接近完美的艺术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荷尔拜因是一位肖像画大师,他的作品线性明显,画风细腻不拘谨,且没有因为丰富的细节而降低人物的温度。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作品,包括大量的肖像画、数不尽的素描作品及很多优秀的版画作品。

猜你喜欢

荷尔平面化肖像画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糟糕的肖像画
白沙纽荷尔-52脐橙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小丑的肖像画
中国当代油画平面化表现形式的美学思想及意义
独特的肖像画
当代油画创作平面化追求探析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
缺硼条件下两种不同砧木“纽荷尔”脐橙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