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宝玉艺术形象探究

2022-03-05柯丹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6期
关键词:贾宝玉曹雪芹宝玉

柯丹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第一主人公,很多人认为他是反封建的先锋,是整天和女性厮混在一起的多情者,是典型的叛徒,是多余人的代表。那么,作者曹雪芹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对此,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和读者都有不同看法。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贾宝玉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

一、“双性人”形象

体现出贾宝玉是男性特征的身份有:荣国府老爹的二少爷、大观园里的怡红院公子和著作中的第一男主角。从他的这些身份来分析,他确实是男性,但是曹雪芹赋予了贾宝玉女性的外形特征。

(一)出生

贾宝玉幻化成人形之前,是女娲补天时候多出来的石头,以至于他被女娲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的青埂峰下。后来,他被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带到人世间,这才投胎在了贾府,也才有了我们的男主角贾宝玉。因为贾宝玉是嘴里含着玉石出生的,所以贾府上下都视他为珍宝。政老爹将世间所有的物件都给他抓取,抓来抓去,其他的都不抓,都是抓的些脂粉钗环。

(二)外形

曹雪芹两次浓重地描述了贾宝玉的外形:“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若悬胆,目如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

仅看这一段文字描述,后人肯定会将他想象成一个大美人,因此曹雪芹继续写道:“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身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以至于这样极具女性特征的宝玉在被花枝遮住,只露出半张脸时,被龄官当成了丫头;贾母也曾因为老眼昏花看不清而指着宝玉问是哪个丫头。英国人卡尔·居茨拉夫在看到《红楼梦》中对宝玉的描述时,也没有搞清楚贾宝玉是男是女,把贾宝玉称呼为“少女宝玉”。

(三)居所

宝玉居住的地方叫怡红院。怡红院的室内装饰,以及室外园林风格也与宝玉的女性特征一致,以至于刘姥姥喝醉后不小心跑到宝玉的房间,问是哪位姑娘的厢房。曹雪芹是这样描述他的居所室外的:“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四)言行

此外,贾宝玉的心理、语言和行为态度与大观园里的女孩儿们趋于一致。宝玉曾表明了他对待两性的态度,“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表示自己见到女性就感觉神清气爽,见到男性就感觉浊臭逼人。虽然宝玉地位尊贵,但他反对等级制,提出把怡红院的丫鬟们都放回父母的身边。在日常与女孩儿们相处时,他心甘情愿为她们做事,如在袭人生病时给袭人喂药,晴雯撕掉扇子他也毫不愠怒。晴雯生病时,他悄悄派人找大夫医治晴雯;后来晴雯死了,宝玉洒泪泣血,为晴雯写了哀悼词。他还为平儿整理妆容,为五儿瞒赃。当香菱把石榴裙子弄脏之后,他立即让袭人拿来一条同样的送给香菱。根据诸多事例,可看出宝玉在和女性交往中,可谓是情真意切,无微不至,亲如姐妹。再看看宝玉的男性朋友,也都具备女性特征,如秦钟长得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怯怯羞羞;水溶也是长得秀美,性格也很谦和;蒋玉菡则是温柔妩媚。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在全世界都有广泛影响。曹雪芹用极为动人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從繁荣到衰落的整个过程。《红楼梦》的不朽表现在它具有宏大的叙事结构、生动的人物塑造等方面。曹雪芹对人性的深入探索中捕捉到小说中人物的“双性”的魅力,与许多人物一样,它具有两性的个性特征。“双体”是曹雪芹对宝玉性格的塑造,其对传统性别角色产生了影响,色彩的模糊性和解构性显示了其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哲学思想:和谐的性别关系,健康人格的写照,真实男女平等和自由的本质。贾宝玉可以说是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曹雪芹以集中的方式创造了一个事实上综合男性人格特征和女性人格特征的形象,他表达了理想化人格的愿景。具有“双性”人格特征的人,因为他们有不同的性特征,以及对异性的更深入理解,所以同情对异性的不公平待遇,这是建立一个更和谐和良性关系的基础。曹雪芹赋予贾宝玉双性化人格,表现出他对两性和谐平等关系的支持和追求。根据以上分析,贾宝玉是一个异教徒图像,作为一个男孩儿,他出生时像女孩儿一样美丽,他整天都和女孩儿们在一起,甚至经常“胡说八道”,那是不道德的。但在反常和疯狂的行为背后,体现了宝玉对女性的绝对尊重。他认为,女性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宝玉的言行也反映了这一点。曹雪芹借助塑造宝玉这个独特人物的目的也是为了批判封建正统,倡导男女平等,确认妇女的独立地位。宝玉的形象,显示了曹雪芹对社会文化中理想人格的构建:最理想、最健康的人格特征,即男女双重特征的合理融合,它体现在男性和女性文化中。曹雪芹敏锐地意识到封建社会的男性文化对社会和妇女的霸权统治,并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性别世界。曹雪芹作为男性有这样的思想,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对时代的超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女性渴望实现独立。在《红楼梦》中,女性无一例外都以悲剧收场,也表明在当时的社会,男性统治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是,《红楼梦》中“双性同体”的人物塑造与两性和谐平等的观念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二、贾宝玉的叛逆性与局限性

(一)反对科举考试制度

贾宝玉出生的贾府,是大富大贵的人家。他一出生,家里就把他的人生道路安排好了,但是宝玉背弃了这条可以功名成就、享受荣华富贵的人生道路—整日不好好读书,也不学习商道,性格很是乖张,整日就和园里的姑娘们嬉笑打闹。贾宝玉的叛逆表现非常复杂,他不想走父母给他的人生道路,既不愿意学习孔孟知识,又不想屈身学习经商之道。在他第一天上学时,他的父亲就要求他熟悉“四书”。尽管他的父亲对他施加压力,但他也没有按照父亲的要求完成,并且对八股文深恶痛绝。他认为,八股文是人们用来谋取饭吃、混取功名的工具,并且对读书人和当官的都加以讽刺。贾宝玉常常请病假不去上学,对读书和做官都嗤之以鼻,还扬言要烧掉除“四书”之外的所有儒家典籍。当别人劝他好生学习时,他反而还发脾气,对劝说者进行一番谩骂。比如,史湘云劝他要学学做官之道和经商之道,结果宝玉便不开心,对史湘云下了逐客令,还说他那里玷污了史湘云的经济学问。

(二)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与生活模式

贾宝玉非常反感封建等级制度。在贾府,透过宝玉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热热闹闹的景象。丫鬟们没有个丫鬟样,宝玉也对她们温和、体贴、关心,如晴雯撕扇,他不仅不生气,反而还给晴雯做起了思想工作,逗得晴雯开心起来。宝玉交的朋友中也有底层社会的人,如棋官、柳湘莲、秦钟平等。但是,透过贾府的其他人,我们就看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以黛玉进贾府时来说,丫鬟都是分了级别的。“忠孝”是封建社会对君主忠诚的标准行为,宝玉认为这是胡说八道,这是“须眉浊物”,可以看出,宝玉憎恨和鄙视这些封建道德规范的程度之深。封建贵族家庭的颓废生活,他是如此厌恶,他表达了自己生活在贾府的厌恶。在太虚幻境中梦游时,他是如此快乐。他认为太虚幻境这个地方很有趣,并想要留在幻境里,不想回家。同样,宝玉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是基于叛逆的思想,他不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去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独立。甚至在梦中,他都责骂“你怎么能相信僧侣道士的话,什么是‘金玉良缘’,我更‘木石姻缘’”。正因为林黛玉从不说“官场经济”的“废话”,宝玉才和她成了“知心朋友”;他对林黛玉的喜欢也是因为林黛玉从不在他面前提封建社会的种种。正因为和林黛玉的爱情,让他抗拒了薛宝钗的美貌,后来发现娶的人不是林黛玉而出家,实现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你死了,我做和尚”。

(三)满足于现状的局限性

宝玉对封建专制的反叛和批判是如此全面深刻,其广度和深度都超越了前人。然而,作为封建社会和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宝玉也有很多局限性。一方面,他虽然听厌了官场经济的言论,鄙视读书当官的世俗传统,却满足于花花公子生活的现状,不求进步,一事无成;另一方面,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爱情,一种平等自由的婚姻生活,但是他很轻浮,感情丰富。鲁迅都说他是“爱博而心劳”。他经常是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甚至与金钏儿调情而直接导致金钏儿的悲剧。他非常喜欢女性,却又因为这种没有度的喜欢,导致悲剧的发生。他轻浮地将尤氏姐妹称为尤物,这直接促成了柳湘莲的悔婚,尤三姐自杀的后果;他对丫鬟们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但是当发少爷脾气时,他将袭人踢到致她吐血。他憎恶肮脏的环境和肮脏的现实,却不敢进行有效的改革和斗争;他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却一直过着闲散的生活,从来没有对现实作出积极的回应。他既反对这个,又反对那个,却不敢反对封建家长。例如,他对黛玉宣誓时,说黛玉在他心里排在第四位,前面三位便是贾母和自己的父母,最能直接代表封建势力的是这三个长辈,他却不敢反对。他不但不敢反对,而且他们在他心中占据了最高优先权和重要地位。从小在财富和荣誉中长大的他不知道什么叫抵抗,是环境让他失去了抵抗的能力,也是环境让他抵抗周围,但他只学会了逃避。最后,当所有的希望破灭时,他逃离世界,选择成为一名僧侣,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放弃。

三、新人形象的典型性和独特性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中国古代最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是清朝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是时代的表现,也是时代的代表。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婚恋悲剧为主线,以贾家的兴衰为副线,全面反映了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揭示了它注定衰落的结局。贾宝玉也是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他迷恋现实生活,崇尚生命的智慧,向往生活自由,追求生活理想和理想生活。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初步民主精神的轮廓和雏形,这无疑是古代现实主义作品中的“新人典范”。正如蒋和森所说,贾宝玉是以新的辉煌和意义进入中国文学的长河,他的爱情理想、人生追求、思維方式和他在反封建道路上走过的许多足迹,在《红楼梦》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从未见过如此完整和有机的结合,并以如此鲜活的姿态呈现给我们。然而,贾宝玉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充满深刻矛盾和复杂性的艺术典范。他的外貌、言语、思想、性格、行为等我们似乎很难找到准确、恰当的语言来描述和总结。正如脂砚斋所说,贾宝玉,不能说有德行,也不能说傻,不能说肖,不能说是邪恶,不能说善,不能说是光明正大,不能说是混账恶赖,不能说是情痴情种,等等。小说的基本审美范畴是典型人物的塑造。作者对生活的反思、阐释和说明,审美情感的寄托和审美理想的表达通过塑造具有强烈实体感的典型形象来完成。曹雪芹是通过对贾宝玉形象的塑造刻画了贾宝玉如此多“难以言说”的性格特征,展现了贾宝玉形象独特的审美特征,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怀和深刻的审美意蕴。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充满激情和理想塑造的艺术形象。他的女性特征和性格,他的反叛与顺从、反抗与妥协、坚定与怯懦,以及初期民主主义者的先进性和封建贵族家庭的年轻主人和儿子的局限性,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全新的艺术典范。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评价《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小说中真的很少见。主要是要敢于真实地描述,不隐瞒,这与之前关于人物特性的描写,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非常不同。因此,书中描述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人。简言之,《红楼梦》问世后传统思维和写作已经被打破。且不说《红楼梦》的其他成就,仅贾宝玉典型形象的独特创造就可以让我们看到曹雪芹对传统思维和写作的突破,这是《红楼梦》伟大的创新价值。

猜你喜欢

贾宝玉曹雪芹宝玉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宝玉之泪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宝玉受笞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宝玉问路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