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

2022-03-03张瑞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校本古诗词核心

张瑞

(兰州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并要求要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这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并指出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要求,以古诗词教学为主体来实施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围绕古诗词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并进一步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求知欲望强烈和想象力丰富的中小学阶段,有针对性地设计语文古诗词校本课程,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增强表达能力,熟悉本国和本民族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从小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

2.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国家、地方特点自主制定课程的教学模式,并非广义的学校课程,在实践中具有非常强的主动性、针对性,能够充分结合地域和学科特点,展现出不同学校的教学特色,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1]。

3.核心素养基本原则中强调民族、人文等元素,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就揭示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培养,离不开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一厚重且富含养分的土壤。要想运用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那么语文校本课程无疑就是最好的载体。语文作为基础必修学科,所囊括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且具有非常鲜明的人文特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其中的古诗词教学更是包含了社会、历史、道德、美学等方方面面,时空转换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正是在不懈地传承与发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与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相契合。

二、围绕古诗词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能够与统编教材相互促进,共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就是树根树干。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代文学作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古典诗词、优秀美文更是文学宝库精华中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综合来看,以古诗词为主体的语文校本课程与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教学相比,在弘扬传统文化,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既有一致性,也有各自的特色。

(一)目标要求不同

统编教材中古诗词教学全面体现了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突出诵读和积累,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逐步提出掌握诗词大意和主题思想等要求,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来培养学生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校本课程中古诗词在兼顾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同时,突出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特色,应突出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自带的韵律和节奏感。应多做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诗词中的人物故事,主要事件,多方位领悟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选材范围的不同

统编教材中不同学段所选取的诗词考虑到了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材范围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为主体,适当的涵盖了律诗和乐府诗等内容。诗词浅显易懂、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校本课程中所选取的古诗词应该充分利用古诗词丰富、厚重的知识积淀和独特的语言魅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选材范围可以拓展到《诗经》、楚辞、汉赋,部分简短的文言文等。

(三)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着力点不同

古诗词只是统编教材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的课文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古诗词也是与其他课文一起搭配,才能紧扣该单元的语文要素。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古诗词及其课堂教学能够完成各项基本教学要求,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传承文化传统等发面发挥主导作用。但是还无法完全契合校情、学情,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古诗词为主线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是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两者互相依托、相互发展,突出语文学科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其独到作用。

综上所述,以古诗词为主开发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况且中国优秀的古诗词意存高远,反映的内容包罗万象,里面有人文、社会、历史、哲学。通过古诗词,学生可以在小学阶段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穿越时空与过去各个时代的优秀代表对话,进一步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人文情怀。促进学生去科学理解世界、乐观看待生活,正确对待是非对错、荣辱得失,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实现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能够有机融合核心素养和校本课程开发,更利于“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与达成。

三、结合教学实践,积极使用语文校本课程,发挥古诗词教学的功效

(一)夯实文化基础,培养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小学生活正是学生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生的自我认知、心理健康等都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之外,灵活地引入古诗词校本课程,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极地适应学习,提升学生的探索意识。例如:《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人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一盏灯火,于是他猜想是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由此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和家乡,浓浓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把从古到今“叶落归根”的执念种在学生的心里,家乡大抵就是一个人最深的眷恋吧[2]!《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有永不干涸的水从源头不断流出,从而成了活水。告诉学生做人要心灵清澈,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永无止境。

(二)推动自主发展,引导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

让孩子们尽早接触古诗词经典,尽量多地吸收其中的优秀榜样和经典实例,这样就播下了文化的种子,之后再慢慢地经过时间和生活的沉淀,随年龄增长慢慢消化吸收,最终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对待生活。如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以“望”字为引,在近景中引出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在远景中引出了“山水翠”“青螺”,生动展示了宁静祥和、清丽秀美的洞庭山水,也勾勒出一幅意境幽雅的中国写意水墨画。在学这首诗时,教师采用古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真领悟诗中所述风景,再围绕诗句动笔绘画,让诗句由文字变成风景,由纸面化为立体,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洞庭湖的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诗的理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绘画能力,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远有近的画面美[3]。

(三)促进社会参与,发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只有让学生从小阅读背诵经典,才能慢慢培养古代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与信念;只有让学生从小阅读背诵经典,才能慢慢涵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与担当;只有让学生从小阅读背诵经典,也才能慢慢蕴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与情怀。例如:从《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感受到将士们豪放开朗、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勇气。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虽然短短十个字,但足以感受到恶劣的环境下小草生命力的顽强,教育学生在困境中迎难而上[2]。

四、结合教学反馈,不断完善语文古诗词校本课程的应用

(一)树立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正确认识

虽然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理念已经实践多年,但还是有担心校本课程耽误学习进度、影响学习成绩,经典诵读只是简单记忆,学生背那么多古诗词有啥用等诸多片面认识。针对这些疑虑,央视朱广权的一段话可以作为回答,“在你背过那么多古诗词以后,你可能会发现你曾和庄子一起坐大鹏之背,扶摇九天;和司马迁看了江山无常,繁华落尽人世间;和曹操横过槊;和李白醉过酒;和陶渊明采过菊;和白居易折过柳,那样的文字才算是真正的不朽。”

不学诗,无以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莘莘学子成长的精神财富。反复地诵读经典诗词能够指导学生的言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中华经典在孩子们的精神生命中扎根,让孩子们在朗朗的经典诵读声中健康阳光快乐地成长。

(二)立足教学实践,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不能脱离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特点[4]。在开发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应用问卷调查法,设立合理的调研指标(如: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兴趣关注点,家长对课程时长的建议,老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从学生、家长、任课老师等多方面摸底,掌握不同群体对校本课程的需求。二是合理选材。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不同时代的古诗词都有其鲜明的特征。因此,在内容选取方面必须紧密结合学生6大核心素养做出取舍;在篇幅上应该结合小学教学要求做出分配,避免贪大求全;在注释说明上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实际阅读理解能力,做到简明易懂。三是注重内容更新。将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选材和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做到动态收集教学反馈,不断研究改进,合理增减内容,提升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三)注重落实推广,发挥校本课程的成效

校本课程在开发完成后应及时推广应用,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多方面配合,积极反馈,才能更好形成合力,发挥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在实践中,一是要深化学校教师队伍对校本课程应用的理解。在开发过程中要吸收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老师参与开发,在应用中要不断强化老师对校本课程理念、结构、内容的理解,提升其对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才能更有效地将校本课程应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1]。二是处理好语文校本课程与统编教材的关系。语文校本课程是不同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教学实际自主开发的,是对统编教材的补充而非替代,因此,要明确其辅助性、区域性的特色定位,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促进,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三是增加语文校本课程应用的互动性[4]。校本课程的开发最终还是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以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成为根本,因此,在应用中要加强互动性,例如:开展师生合办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这样才能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以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主线,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等元素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启迪作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加以重视,不断积累,形成独具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

猜你喜欢

校本古诗词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