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冲聚丙烯的表面光泽度

2022-03-03王路生张晓萌宋文波

石油化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光泽度样片聚丙烯

王路生,张晓萌,宋文波

(中国石化 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 100013)

聚丙烯在汽车、家电、家居、医疗等行业广泛应用,具有易回收、质轻、价格相对较低的优点,能替代金属和工程塑料。这些应用领域,既要求材料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还需要有理想的光学性能,以获得制品的美学效果,光泽度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指标。镜面光泽度是在规定的入射角下,试样的镜面反射率与同一条件下基准面反射率之比。以光泽单位表示的光泽度可用于对材料表面反射光的能力进行评价[1]。均聚聚丙烯为半结晶聚合物,其球晶尺寸对光泽度有一定的影响,聚丙烯光泽度通常低于非晶聚合物,如聚碳酸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等。抗冲聚丙烯是在均聚聚丙烯的基础上引入多相结构,分散的橡胶相通常包含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乙烯-丙烯多嵌段共聚物和少量聚乙烯均聚物[2-3]。普通的抗冲聚丙烯刚韧性能理想,但由于分散的橡胶相粒径较大,制品光泽度会进一步下降[4],且制品表面会出现流痕问题[5-6]。

本工作采用DQC602催化剂在环管装置上生产了抗冲聚丙烯产品LPP2114,并将其注塑成样片。利用WLI,WAXD,SEM等方法对样片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样片表面光泽度沿注塑方向的变化规律,以期对抗冲聚丙烯表面光泽度进行提升并解决制品表面的流痕问题。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

三乙基铝:化学纯,美国诺力昂公司;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CHMMS):DONOR-C,分析纯,北京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

DQC602催化剂:中国石化催化剂北京奥达分公司。

1.2 抗冲聚丙烯的制备

使用直接聚合法在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25 kg/h的环管中试装置上生产抗冲聚丙烯产品LPP2114。使用DQC602催化剂时,用白油和凡士林(质量比2∶1)配成50~100 g/L膏状物,以CHMMS为给电子体,三乙基铝为助催化剂,该催化体系经过预络合和预聚合后,连续进入到环管反应器中,首先在环管反应器中进行丙烯均聚聚合,然后在气相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乙烯丙烯共聚,其中,气相反应器中乙烯/(乙烯+丙烯)的摩尔比为0.8。反应产物经脱气、湿氮气去活处理后形成聚丙烯粉料,向该聚丙烯粉料中加入抗氧剂,用德国科倍隆公司ZSK-25型双螺杆挤出机造粒,得到产品LPP2114。

1.3 测试与表征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按GB/T 3682.1—2018[7]规定的方法用Ceast公司7028型熔融指数仪在230 ℃、2.16 kg下测定。分散的橡胶相含量用Thermo Fisher公司Nicolet IR 200型红外光谱仪测试。试样的特性黏数、可溶物特性黏数均用PolymerChar公司Cryst-EX型全自动二甲苯可溶物含量分析仪快速分析。

用Bruker公司D8 Discover型二维X射线衍射仪进行WAXD测试。用Bruker公司 ContourGT型白光干涉轮廓仪(WLI)观察试样表面的三维形貌,50倍干涉物镜,1倍目镜,放大倍率50,视野范围72 mm×96 mm,移相干涉模式。用Hitachi公司 S-4800型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SEM表征,试样为注塑样片,冷冻超薄切片后,经二甲苯在室温下浸泡24 h,然后再使用二甲苯冲洗切片表面将溶于二甲苯中的橡胶相刻蚀掉,烘干,再经过喷金预处理后进行测试。

按GB/T 8807—1988[1]规定的方法用BYK-Gardner公司BYK-4563型新微型三角度光泽仪测量注塑试样的光泽度,取60°角的测试结果。

2 结果与讨论

2.1 光泽度的测试

LPP2114的MFR(10 min)为6.93 g,分散的橡胶相含量为22.93%(w),特性黏数为2.13 dL/g,可溶物特性黏数为2.88 dL/g。

按GB/T 17037.3—2003[8]规定的方法,用D2型模具注塑60 mm×60 mm×2 mm的LPP2114样片,对LPP2114样片进行表面光泽度测试,发现该样片的表面光泽度分布不均匀。

首先将LPP2114样片沿注塑方向,定义1#,2#,3#位置,每个位置分别有定模面和动模面,如图1所示。样片不同位置的光泽度见图2。从图2可看出,沿注塑方向,从1#到3#位置,定模面光泽度逐渐下降,而动模面光泽度逐渐上升;在远浇口端的3#位置,定模面与动模面的光泽度相差非常大,动模面光泽度高于定模面。

图2 样片不同位置的光泽度Fig.2 Glos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of samples.S:stationary mold;M:moving mold.

2.2 WLI表征结果

WLI具有纳米级别的垂直分辨率和更好的统计性,非常适合于观察制品表面的起伏状态和表面粗糙度(RA)[9]。利用WLI观察LPP2114样片3个位置动模面和定模面的表面形貌,结果见图3。从图3可看出,图中颜色与试样表面高度有关,蓝绿色表示凹陷。与预想的相同,光泽度增大,RA减小[10],光泽度低的位置,凹陷区域面积较大。

图3 样片不同位置表面的WLI测试结果Fig.3 WLI results of surface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of samples.RA:surface roughness.

2.3 WAXD表征结果

对LPP2114样片不同位置进行WAXD测试,结果见图4。从图4的一维积分曲线可看出,样片中聚丙烯以α晶为主,衍射峰出现在14.1°,16.7°,18.6°,21.2°处,分别对应(110),(040),(130),(111)晶面[11-12]。结晶峰的强度沿注塑方向下降,且14.1°和16.9°两个峰的峰高比也逐渐降低,动模面和定模面均呈相同的趋势,说明沿着注塑方向,LPP2114的结晶度降低,取向程度也降低[13-15]。这是由于在近浇口的位置,注塑料的流速最快,受到的剪切作用也最大,分子链在剪切作用下易形成取向,因此试样的结晶度提升。但在WAXD的表征结果中,动模面和定模面在相同位置的结晶情况基本相同,无法解释两者光泽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因此也可以判断,结晶并不是影响抗冲聚丙烯表面光泽度的主要原因,故应该考虑分散的橡胶相对光泽度的影响。

图4 LPP2114不同位置WAXD谱图Fig.4 WAXD spectra of LPP2114 at different positions.

2.4 SEM表征结果

将样片在图1所示的3个位置沿着注塑方向进行冷冻切片后,用二甲苯将橡胶相刻蚀掉,并对动模面和定模面做标记,进行SEM表征,结果见图5。从图5可观察到样片的皮芯结构,皮层内的橡胶颗粒较少,定模面沿着注塑方向,即从1#到3#位置,皮层逐渐变薄,橡胶颗粒越来越接近表层,对表面形貌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而动模面从1#到3#位置,皮层逐渐加厚,橡胶颗越来越远离表层,对表面形貌的影响则越来越小。这应是LPP2114表面光泽度分布不均匀的直接原因。

图5 样片不同位置截面的SEM照片Fig.5 SEM images of section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of samples.

2.5 注塑过程模拟

对于抗冲聚丙烯熔体,橡胶相均匀分散在聚丙烯基体中,利用螺杆挤出的力量,抗冲聚丙烯熔体进入模具腔内,流动性好的组分容易被推在前方,最先达到动模面的底部,在该过程中会形成一个微小的浓度梯度。对于LPP2114,特性黏数较大的橡胶相的流动性不如聚丙烯基体,较多的聚丙烯分子链被推向动模面的底部,橡胶相就会向定模面方向偏移,而在近浇口的1#位置,由于注塑压力较大,此处两相流动性差异体现得不明显,注塑过程的模拟如图6所示。因此动模面光泽度会逐渐增加,而定模面的光泽度则逐渐降低。

图6 注塑过程模拟Fig.6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simulation.

从皮层厚度看,1#位置的定模面皮层比动模面皮层厚,但光泽度却低于动模面。这是由于注塑时,试样对动模面会形成更大的压力,分子间会更加紧密,形成缺陷的机会降低,因此,动模面光泽度整体更高。注塑量不足时LPP2114样片的收缩情况见图7。从图7可看出,当注塑量不足时,动模面鼓实,而定模面则有较大的凹陷,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上述问题。

图7 注塑量不足时LPP2114样片收缩情况Fig.7 Shrinkage of LPP2114 sample when injection quantity is insufficient. Fixed mold surface on the left and moving mold surface on the right.

3 结论

1)低光泽抗冲聚丙烯注塑样片存在表面光泽度不均匀的情况,沿着注塑方向,定模面光泽度逐渐降低,动模面光泽度逐渐升高,动模面光泽度整体高于定模面。

2)结晶不是影响抗冲聚丙烯表面光泽度的主要原因,注塑过程中,由于橡胶相和聚丙烯基体流动性的差异,导致橡胶相在LPP2114样片中存在一个浓度梯度分布,从而导致表面光泽度不均匀。

3)可以通过调节两相的流动性,使橡胶相在聚丙烯基体中均匀分布,从而改善抗冲聚丙烯的表面光泽度。

猜你喜欢

光泽度样片聚丙烯
交联间规聚丙烯泡沫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纳米级线宽标准样片的设计与制备*
聚丙烯熔喷无纺布的发展现状与应用
基于分级存储融合的电视剧发行许可样片库系统设计
影响高光黑色ABS树脂光泽度因素分析
茂金属聚丙烯催化剂及高端聚丙烯产品开发成功
二氧化硅膜厚标准样片的研制与评价∗
基于二氧化硅的微米级线距样片制备
影响光伏减反射镀膜玻璃光泽度因素的探讨
铝电化学抛光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