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探讨

2022-03-03李荣华

文学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探索研究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李荣华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要对症下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特征等,找到适合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以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方法,促使小学生调节不良行为习惯或者正确的行为习惯。基于此,本文就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内涵概念以及目标入手,结合小学生的特征,探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教育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探索研究

引言:

小学阶段的教育,其所面对的现实就是儿童正处于长身体、智慧启蒙、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是道德、行为、素质、能力等培养的奠基阶段,也是所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等的限制,导致小学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等比较弱,偏偏又处于学习的旺盛时期,模仿等的能力非常强。也正因如此,导致小学生才更容易自我认知不清,容易学习沾染不良行为习惯。对此,小学教育作为启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

在小学生素质教育要求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礼貌待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作为“文明古国”,我们血脉中就流传着以礼待人、礼貌待人、文明礼仪、彬彬有礼等的礼仪素养。诚信、真诚、礼貌、尊重等,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小学生的情感道德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加强礼仪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礼仪道德素养,促使小学生养成懂文明、讲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2)文明守纪。

虽然社会是一个大圈仔,但是小学校,其实也是一个社会圈子,班级更是一个圈子。在班级中,多个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多、交流频繁,事务也比较繁多,那么,如果缺乏一定的纪律,那班级管理必然就会混乱不堪。严格的纪律,作为良好的班级管理和学生学习环境塑造的重要支撑,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并且,自觉遵守班级相关纪律要求和校纪校规等,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小学生,更是未来走入社会,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的基石。

(3)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祖辈相传的美德教育重点。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优越,新一代的小学生更是生活无忧,在这一背景之下,小学生也逐渐淡化了劳动意识,参加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逐渐淡化,缺乏热爱劳动的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适当的增加部分劳动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机会,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并在劳动习惯培养中,渗透一些勤劳、节俭等的美德教育。

(4)自主学习。

由于长久以来受到传统教育思想以及应试模式的影响,导致学校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阵地,教育模式多以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为主。在新时代驱使之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重视,小学教学也需要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关注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促使小学生发挥主动性,给小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促进小学生的自主能力的提升以及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对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促使小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以及素养。

二、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1、要将行为规范向内在品格转化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认知

对于小学生,教师在采取科学的行为规范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思想引导教育,从思想层面上,结合思想与行为的关系,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与价值,让小学生在正确认识了解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辨别行为习惯对错的意识,帮助小学生分辨清楚那些是正确的行为习惯、那些是不正确的……唯有如此,才能够从思想层面上,加深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印象,指导小学生进行自主调节和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现实案例引导小学生认识正确的行为习惯,如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案例、拾金不昧捡到东西主动归还失主的案例、校园里随手清理垃圾的案例、教室里主動帮助同学的案例……借助于正确的行为习惯案例,引导小学生讨论“什么行为习惯是正确的?”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错误的案例,如随地乱扔垃圾、辱骂他人、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打闹……引导学生通过两组画面的对比,引导学生讨论关于“文明”的话题,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中,促使小学生深刻认识到正确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在学校生活中,运用评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面对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尚不完全的小学生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支撑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并且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方式,利用评价策略,反向激励小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从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积极的评价,能够让学生产生自信、开朗、继续保持等的心态,能够让学生更有动力去积极表现,有利于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例如,当班级有一位小学生见到讲台上粉笔比较乱,主动趁着课间活动时间,帮助教师清理讲台。对此行为,教师在看到之后,就需要及时抓住机会,大力表扬鼓励,让其他学生学习其正确的行为习惯,给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如此,无论对于其他学生也好还是这名主动清理讲台的学生,都能够起到十分真实的教育影响,促使在班级内形成一股正确的行为风气。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渐渐在教师的表扬之下,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种优良的个人品质。

3、学校和家长都要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意思是这个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社会公共环境中,以及为人处世等过程中,能够具备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遵守伦理道德规范、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等的素质的体现。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概念内涵,尚且还不足以上升到公民义务上,但是,作为一名小学生,必须要履行能够作为一个学生的基本义务,如好好学习、诚实守信等,包括日常学习、生活中需要做到勤劳踏实、诚实待人、性格开朗、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众所周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天长日久的积累和磨合。小学生时期作为学习成长的起步阶段,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小学生的未来的学习、生活、成长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小学生的价值观等会产生极大的启蒙影响。所以,加强小学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要,教师和家长需要不断加强行为习惯的渗透教育,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小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正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奠基阶段,教师和家长必须要高度重视,互相配合,并以身作则,带领小学生在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中,获得积极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引导,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莫丽荣, 杨振作. 新建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以南宁市银岭小学为例[J]. 明日, 2021(12):P.1.

[2]谭申凤. 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0(14): P.1.

[3]丛龙梅. 国学经典教育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探讨[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0(12): P.1.

[4]楚振杰.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 小学生作文辅导(五六年级版), 2020, 000(003): P.86.

猜你喜欢

探索研究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供电企业社会责任的探索与研究
论如何面对未来图书馆员的角色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