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电生理检测在慢性周围神经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

2022-03-02王波娜何松彬江峰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肾衰竭病患者神经病

王波娜 何松彬 江峰

周围神经病变是较多慢性疾病的后期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约50%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该并发症[1-2],导致患者出现感觉功能以及运动功能障碍[3-4]。由于该疾病早期无典型症状,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较难准确判断出患者神经受到损害的范围[5],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因此尽早诊断并及时治疗意义重大[6]。神经电生理检测能客观准确反映患者周围神经变化[7],是判断糖尿病患者早期病变及了解病情程度的重要检测方法[8]。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常见并发症,该病起病隐匿,常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已经发生病理改变,若未采取及时、有效处理,可进展至肌无力甚至丧失运动能力[9]。本文比较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和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与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本院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57例和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患者47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男31例,女26例;年龄17~88(58.47±13.12)岁。均为2型糖尿病。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男34例,女13例;年龄21~86岁,平均(64.98±12.82)岁。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所有患者按病程分为4组;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所有患者按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肌酐水平分为3组。各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2。

表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 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组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的相关诊断标准[12];②检查前未进行其他治疗。排除标准:合并心、肝功能障碍等其他严重疾病精神疾病者。(2)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组纳入标准:①符合WHO制定的慢性肾衰竭合并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13];②经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③检查前未进行血液透析。排除标准:继发于其他疾病的神经系统病变或感觉异常。

1.3 检测方法 采用丹麦的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查,室温控制在20~25℃,皮温>30℃。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和侧卧位,处于安静放松状态。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正常值参考《临床肌电图学》。异常结果判定:运动、感觉神经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或波形未引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病程患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上下肢异常率比较 随着病程延长,上下肢NCS异常率相应升高:1~5年组异常率最低,且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P<0.05);6~10年组异常率次之,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P<0.05);16~20年组异常率最高;下肢总异常率高于上肢(P<0.05)。见表 3。

表3 不同病程患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上下肢异常率比较[n(%)]

2.2 不同阶段患者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上下肢异常率比较 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患者在失代偿期NCS异常率最低,下肢异常率较上肢升高(P<0.05);尿毒症期NCS异常率最高;下肢总异常率高于上肢总异常率(P<0.05)。NCS异常率随病情进展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下肢重于上肢。见表4。

表4 不同阶段患者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上下肢异常率比较[n(%)]

2.3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与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NCS各指标异常率比较 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患者NCS检测显示上、下肢运动、感觉神经纤维各指标异常率高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患者运动神经MCV和CMAP异常率均明显高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P<0.05);感觉神经SCV异常率高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P<0.05)。见表5。

表5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与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NCS各指标异常率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神经病变,是这两个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因NCS操作简单、诊断准确率高,不但能够在早期判断患者的病情状况,还可以准确反映出周围神经病的严重程度,为判断病情和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目前认为,糖代谢紊乱和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主要致病因素,首先累及下肢远端,自下向上进展,上肢较少波及。表现为神经轴索变性和阶段性脱髓鞘[10-11]。本资料结果显示,运动神经MCV异常率(43.86%)较高;感觉神经SNAP异常率(56.14%)明显高于运动神经CMAP异常率(26.32%),提示运动神经纤维损害以脱髓鞘为主,而感觉神经纤维损害以轴索为主。下肢异常率(68.42%)远高于上肢异常率(43.86%)(P<0.05)。随着病程延长,上下肢NCS异常率相应升高,1~5年组异常率最低,16~20年组异常率最高。因此,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以感觉神经纤维受损为主,运动神经纤维损害相对较轻,下肢损害程度明显重于上肢,与以往文献报道[12]相符。且NCS异常率随着病程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加。

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的病理改变有远端轴索变性和节段性脱髓鞘两种,首先反映的是快和粗的神经纤维的生理状态,因此一般下肢先于上肢起病且重于上肢。随着患者机体病情的不断发展,神经病变所具备的严重度会不断增加,早期主要对感觉神经造成侵犯,当病情严重度增加后,将会致使患者机体的跟腱反应及膝反射消失甚至可能导致患者肌力降低[13]。本资料结果显示,上下肢运动、感觉神经均出现明显异常,随着慢性肾衰竭病情的进展,异常率逐渐增高,且下肢高于上肢,感觉神经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电生理特征相似,但其NCS各项指标较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严重。

综上所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与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有相似的神经电生理表现,随着病程的延长及病情的进展,NCS指标异常率明显上升。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患者损害程度重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以运动神经纤维受损最明显。作者认为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尤其在尿毒症期NCS损害较严重,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神经损伤进度相对缓慢。通过NCS客观定量的检测神经损害部位与损伤程度,不但能早期发现神经病变,清楚地了解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和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神经电生理特征,而且能够采取干预措施,有效的避免神经损伤进行性加重,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肾衰竭病患者神经病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慢性肾衰竭处方规律
131I治疗Graves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膳食营养护理与要点分析
肾衰竭血透能活多久
越测越开心
你是“神经病”吗?
你是“神经病”吗?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
公交车上搞笑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