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腕踝针联合平衡针对瘀血阻络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2022-03-02任叔舆钟寅燕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进针腰椎间盘评分

任叔舆 钟寅燕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由于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纤维环部分或完全断裂,刺激和压迫邻近神经根,造成腰腿痛、腿及侧背麻木等一系列表现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中医上属于“腰腿痛 ” “痹症 ”等范畴,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分析腕踝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瘀血阻络型LDH的疗效及对IL-1β、MMP-3及TNF-α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瘀血阻络型LDH患者120例,诊断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②腿疼重于腰痛,腿疼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腿疼;③直抬腿抬高较正常减少50%,兼或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跟腱、膝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踇指背伸肌力减弱;④出现四种神经查体体征中的两种(运动无力、肌肉萎缩、放射减弱、感觉减退);⑤经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均为瘀血阻络型;近1个月内未服用过镇痛药物;患者依从性较好,可配合各种治疗;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物钙化、干性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不配合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51.92±6.03)岁,病程 8~40(23.69±4.80)个月;观察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51.84±5.95)岁,病程8~40(23.61±4.7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平躺平板床休息,腰椎牵引疗法,20 min/次,1次/天;在此基础上给予平衡针疗法,患者取仰卧位。取穴:①臀痛穴:位于肩峰与腋皱襞连线的1/2处,即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采用华佗牌毫针(0.30 mm×50 mm)向腋窝方向以角度45°斜刺30~40 mm,做提插手法,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度,如果针感未出现,则进一步做弹刮、震颤手法,得气1 min后则可以进行拔针;②腰痛穴:位于前额正中,印堂穴上1.5寸。用华佗牌毫针(0.30 mm×50 mm)向下平刺约30 mm,行上下提插,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度,得气1 min后拔针。1次/天,持续治疗30天。(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腕踝针疗法,依据疼痛部位,主要选择下5区和下6区的进针点。下5区:位于小腿外侧的中心,下6区:位于跟腱外部边缘。采用华佗牌毫针(0.25 mm×40 mm),进针点与皮肤成15°角,从远端到近端迅速刺进皮下,然后针体继续保持水平方向进针,深度大约30 mm。针下出现柔软的感觉为正常,如出现疼痛、麻木、酸胀等不适时,将针缓慢退到皮下,重新进针,留针时间20 min,1次/天,持续治疗30天。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1)临床疗效:基本治愈: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神经功能障碍明显缓解,如麻木、反射等明显改善,可以具备自理能力。显效: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或弱阳性,神经功能障碍部分缓解,偶尔出现疼痛,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恢复;好转:直腿抬高试验弱阳性或阳性,疼痛感、麻木症状减轻。治疗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2)观察指标:①VAS评分:采用VAS评分评价下腰痛的疼痛程度,0代表无疼痛,10代表剧痛,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②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该量表包括疼痛程度、提物及日常活动自理能力、步行、直立、坐位、影响睡眠、性生活等10个项目,每项得分为0~5分,总分为50分,得分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③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验血清MMP-3、IL-1β和TNF-α水平,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试剂盒购于上海研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ODI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ODI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分,()]

组别 VAS评分 OD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61±1.23 2.15±0.45 25.85±3.78 5.89±1.08对照组 7.58±1.18 3.85±0.65 25.74±3. 95 11.56±1.64 t值 0.517 4.974 0.579 7.247 P 值 >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血清MMP-3、IL-1β和TNF-α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MMP-3、IL-1β和TNF-α的水平比较()

表3 两组MMP-3、IL-1β和TNF-α的水平比较()

组别 MMP-3(ng/mL) IL-1β(μg/L) TNF-α(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8.68±5.4125.58±3.89 0.61±0.13 0.17±0.04 4.31±0.62 0.69±0.12对照组 38.78±5.4831.48±4.53 0.58±0.12 0.39±0.07 4.49±0.58 1.56±0.35 t值 0.418 5.429 0.518 4.761 0.487 5.618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平衡针疗法采用交叉取穴的方法,直接对特殊反射点或神经干进行针刺,并产生刺激信号传递至大脑,促进脑内啡肽、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释放,增强人体抗炎、镇痛作用,达到自我修复并恢复平衡状态的目的[1-2]。腕踝针源于皮肤理论。皮肤是按十二经络分布,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腕踝针可刺激皮肤,疏通激发经脉之气,促进气血循环[3],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疼痛属腕踝针下5和下6区的主治范围,通过针刺腕踝针下5和下6区进针点,可以有利于镇痛,帮助提高腰腿部运动,促进功能改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腕踝针主要由皮下针刺神经末梢,使病灶部位解痉,抑制大脑皮层,提高痛阈,缓解和消除相关临床症状,其优势是取穴少,针刺酸胀感轻,临床治疗中患者更易接受[4-5]。

本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ODI评分和VAS评分比对照组降低(P<0.05),提示联合腕踝针治疗,可缓解疼痛,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可能是由于腕踝针能够刺激皮肤,可疏通激发经脉之气,有助于气血循环。高娟等研究表明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效果,有效率达84%,且能够缓解疼痛,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6]。LDH的发生发展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有关,局部炎性反应在LDH患者的髓核压迫和刺激神经组织的过程中持续存在,这些炎性因子可在某种程度上参与LDH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7-8]。本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MMP-3和IL-1β和TNF-α水平较低(P<0.05),提示联用腕踝针疗法可降低血清炎性水平从而缓解局部炎症反应,有助于缓解病情。

综上所述,LDH患者实施腕踝针配合平衡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进一步促使血清MMP-3、IL-1β和TNF-α水平改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进针腰椎间盘评分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分级及临床应用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基于安全多方计算技术的隐私保护打分系统设计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腰椎间盘的“害怕清单”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帽子莫乱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