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立体思维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2022-03-02聂燕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2期
关键词:逗号课文文本

聂燕

文本解读能力对于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主要体现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设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文本解读存在着被轻视、照本宣科或过度解读、避重就轻的不良现象。笔者认为,可以运用立体思维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和“生活性”三个方面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文本解读能力,用更好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具有思考高度,把握价值取向

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解读时是不可忽视的。很多课文的人文内涵特别丰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些内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熏陶。

解读文本时,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关注作者的经历与创作过程,才能更加深入、全面地解读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对于一些古诗文题材、与作者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的文本,在教学之前,一定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心路历程。

教师不仅教学语文知识,还要注重文化熏陶,要多维度地将文本“读厚”,只有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定的思考高度,才能把握好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

二、具有思考深度,突出学科特点

1. 从字词表达出发,感受文字魅力

语文教师要深入、透彻地研读文本,努力发现文本潜在的表达特点,然后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解读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时,读到第二个自然段第一句“……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的时候,我发现该课文在列举花名的时候用的不是顿号,而是逗号,我不禁有了疑问:这里为什么要用逗号呢?经过查找资料和与教师们研讨,我们了解到顿号表示并列词语之间和序次语之后的停顿,而逗号表示的是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逗号把句子切分为意群,表示小于分号大于顿号的停顿。所以在教学这个句子时,我有意引导学生关注本句标点所蕴含的意义。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作者这一句表达了对乡下人家门前景观的热爱与陶醉,写这些花儿并不只是排列名称,而是作者表达了对每一种花的发自内心的欣赏,他们理解了这一层含义之后就更能读出这一句的韵味了。

2. 從句式特点入手,学习完整表达

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牢记于心,在文本解读时更要深入了解本篇课文在工具性方面的独特之处,并将它值得传授的特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解读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一课时,教师们会发现这一课知识点很多,如何取舍?我们可以将这一单元的文章进行对比解读,从中提取本文最具唯一性的知识点。经过对比不难发现,本文的重点句“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美丽极了”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和学习的句式。乍一看,这个句子无非就是先说葡萄的颜色,再总结特点,但是用心的教师能解读到更深层次的特点——它不仅在句式表达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还在描述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它让学生明白:在句中既可以描述事物的颜色、姿态,也可以描述事物的种类、形式等,而在句末可以总写特点,也可以总写感受……教师这样一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有利于其学习完整表达。

3. 从结构、写法等入手,学习描绘手法

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结构、独特写法等,并从中发现最值得学生学习的写作手法。例如,解读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要充分发掘它与众不同之处。通过研读,我发现2~5自然段虽然都是在介绍某一块奇石,但是表达方式各不一样:有直接陈述的,如“就说‘仙桃石’吧……”;有运用评价的,如“‘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等等。这些表达方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易于接受也值得学习的。于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表达特点,并鼓励他们课后运用这种方式对其他奇石进行描绘,很多学生兴趣浓厚,也写出了非常精彩的文段。

三、具有思考广度,延伸生活实践

要让学生的思考广度得到拓展,教师首先要养成利用立体思维(即多元思维)来思考问题的习惯,不能局限于一元思维或二元思维。对于同一文本可能会出现很多种解读的现象,我们在备课时可以进行充分的了解,当发现不同的看法时,要在辩证看待的基础上取他人之所长,以此拓展思维。

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不言而喻,而阅读是能够伴随我们一生的习惯与技能。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的主要路径之一,是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融合。因此,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也要时刻关注这一点,将学习课文作为一个阅读活动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猜你喜欢

逗号课文文本
我是逗号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逗号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