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跨学科课程研发的实践思考

2022-03-02李学宁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2期
关键词:跨学科课程内容学科

李学宁

当下,面向科技从高度分化走向高度融合,需要培养更多的跨学科人才,使人类的科学知识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知识整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校仍多是以学科学习为主,学生在不同学科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系统、学科思维、学习方法,对于综合性强的知识难点,难以有广阔的思路来解决。跨学科课程的研发,可以弥补这一空白。

一、跨学科课程研发的现实意义

跨学科课程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打破学科界限,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融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和课程设计理论。例如,STEM课程建设,就是着眼于信息时代的特点与需求,将几门学科的核心观念综合运用于各类主题或课题之中,是跨学科课程的很好体现。

跨学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批判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创造性思维及艺术表现能力。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整体知识观和生活观,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跨学科课程研发,就是在师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多学科教师的共同参与和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操作和归纳,形成某一主题的课程内容。通过拓展和补充,借助各学科的专家,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重塑课程内容和重构课程模式。

1. 激发学生树立“跨学科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形成跨学科思维习惯

跨学科学习是基于跨学科意识,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观念以及跨学科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的课程与学习取向。它是一种以跨学科意识为核心的课程观。例如,探究课程“有趣的叶子”中,学生不只是从科学学科的角度认识叶子,更是从人文情绪、美感的角度认识叶子,从而学习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认识同一个客观对象。

跨学科课程学习是倡导理解取向的综合性深度学习。它是运用多学科的观念,不断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理解力与综合实践力,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即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视角理解世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深度学习方式的“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课程研发是学生的一个学习和实践过程。课程的研发,不是单一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多学科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实验、操作、思考,同时,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

2. 激发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让教师深度理解学科知识的关联性

跨学科课程的研发,需要多学科教师共同完成。他们对课程主题的确定、内容的设计、课时的安排、作业的布置等,都要通过多次的协商和考虑,特别是在内容的设计上,以哪个学科为主线,需要增加哪个学科知识,补充哪个学科知识,都需要教师的集体思考。

更值得一提的是,跨学科课程的研发,要考虑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如知识性关联、思维性关联,要求不同学科教师的思维碰撞,才能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关联点。这样,教师在研究中不断增强跨学科意识,从不同学科角度思考问题,综合性地解决问题。

3. 形成校本课程,为校本课程育苗

跨学科创意课程的研发,本身就是由本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它是由多学科教师,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开发的课程。需要教师结合本专业、任教学科的特点,发挥学校自身资源的作用,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课程。

二、跨学科课程研发的深度理解

1. 从“大课题”到“主题式”课程的转变

课程研发的最初思考,是把各学科之间关联的知识点,通过建立学科的知识关联网,甚至考虑到学科知识的大小权衡,找出各学科的融合点,以课程的方式直接导出,供学生学习。

突破“大学科”界限,应从学生需要出发,紧扣学生喜欢的话题,让师生共同参与并实践,进行研发。例如,初中生对光线照射下的影子感兴趣,教师就抓住这一话题,先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影子”,这涉及物理的映射、数学的射影、墙上的影子造型等。于是,组织多学科教师一起思考,最后综合科物理、數学、美术、语文等学科内容。

立足“主题式”课程,更易集中课程内容,在研发中调整,并动态呈现。主题式课程整合是指共有一个主题,一般来说要有两个或以上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设计与实施,由学校统筹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讨,达成概念共识,借助学科之间不同的技能操作或者不同的课型组织形式,发挥每个学科的优势与特点,合作完成这一主题的横向联系与知识上的纵深理解。

例如,跨学科课程“民族文化主题课程”中,学科教师以小主题方式研发了多个主题课程,如音乐教师研发“蒙古族音乐长短调”,品德与社会教师研发“风格各异的住房”,语文教师研发“民族文学——阿凡提的故事”“东巴文字”,美术教师研发“马背上的服饰文化——蒙古族服饰”,体育教师研发“民族体育”等主题课程。最后,学校统一各主题课程,形成学校校本课程“民族文化主题课程”。

2. 在形式上、思维上的高度关联,使课程更符合“跨学科”的要求

“跨学科”课程的本质是突破学科边界去思考的跨学科意识,这种跨学科意识应当渗透于一切课程包括各门拥有相对稳定知识结构的课程,如数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历史等领域中。

实现形式上的关联,需要实现从“拼接式”跨界(跨学科课程)到“融合式”跨界(跨学科课程)的转变。这两者在学习内容、教学程序、学习效果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具体见下表。

学科思维上的关联。在跨学科课程研发中,最能体现课程深度的,就是要体现不同学科之间,在学科思维上的关联。例如,“京剧”课程基于音乐、美术、历史等学科,以京剧及脸谱为学习中心内容。在美术学科角度,学生认识京剧脸谱的装饰性、虚拟性、程式性,并根据脸谱虚拟性的抽象、夸张、符号化和程式性,创作绘画脸谱;在音乐学科角度,学生认识京剧本身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京剧中的“唱”“念”和“做”。上述两个学科有着共同之处:在对艺术的理解上,表现虚拟性、程式性等特性,学生通过虚拟的环境和程式化的训练,接受艺术的熏陶。

三、跨学科课程研发的可行路径

1. 集多学科教师之力

跨学科课程研发,需要集中多学科教师的参与。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再结合学校实际状况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建构,以及创造性实施等实践活动。这样研发出来的课程,才有学习和推广的意义。

2. 跨学科综合课程研发的基本路径

确定主题是关键。跨学科课程研发,本身就是学习资源的整合。课程的学习主题必须具有知识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学生需要通过“做中学”来操练相关跨学科技能,以实践为依托将知识技能内化和外化。课程主题可包括自然现象的观察与研究、社会问题的研究、劳动实践的研究等。

制定目标是方向。跨学科课程的总体目标是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識,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协作意识和科学素养。具体的目标,可以从教学三维目标入手。例如,“有趣的叶子”课程是通过观察各种植物的叶子、了解叶子的结构及叶子的生长特征,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赞美叶子,通过美的创作,感受大自然的美。

设置内容是重点。内容的设置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在跨学科课程主题下,与哪个学科更相关,即在知识层面、思维层面上,建立学科关系,确定某学科;二是“跨学科学习”倡导的价值取向是综合性深度学习,其本质是突破边界去学习思考的跨学科知识,培养技能;三是在学习过程安排上,要充分体现跨学科的基本要求,即融合性,从而确定学习程序。

发挥研讨课主阵地的作用。跨学科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者的不确定性、学习内容的动态变化等因素,都使得跨学科课程具有丰富性。跨学科课程的研讨课,要求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探讨课程内容,特别是依据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师生经验,建立跨学科课程主题的“知识树”。

3. 跨学科综合课程研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

跨学科课程学习是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因此,跨学科课程应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相结合。一是在课时安排上得到保障;二是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吻合,体现综合运用一切学科知识展开探究、体验与实践的课程。这样,“跨学科课程”的课程主题和内容,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李颖. STEM教育与跨学科课程整合[J]. 教育信息技术,2017(10):3-10+13.

[2]张华.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J]. 中小学管理,2017(11):21-24.

猜你喜欢

跨学科课程内容学科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