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的目的与思路

2022-03-01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吴颖婷

新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黎族舞蹈大学

◎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吴颖婷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黎族舞蹈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有效地传承,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和社会文化中心,本身就肩负育人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责任。可以说,大学教育是传承黎族舞蹈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应当以育人为根本目的

20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并得到许多高校的相应,文化传承由此进入大学功能的话语体系。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载体,最核心和最根本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大学的文化传承,绝不仅仅停留在培养文化传承者,或是延续某个文化事项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

首先,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是为了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黎族没有文字,传统的黎族教育是通过民歌、舞蹈、故事等方式进行。黎族舞蹈文化蕴含了黎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结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也体现了黎族热情好客、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等优良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除了传承舞蹈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和能量,以舞蹈这种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观。“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培养学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民族文化观,是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对于中华民族而言,黎族舞蹈形态兼具海洋文化与山地文化的印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黎族舞蹈文化为窗口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并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再次,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是为了培养传承者。在传统社会中,黎族舞蹈渗透在黎族生活的各方面,黎族对于这一文化有着自然的认同,也在耳濡目染中传承。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引发了黎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危机,黎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人急剧减少,许多年轻人甚至不愿意接触这些舞蹈。文化传承的主体要素是人,失去传承人,这一文化随时濒临消亡。大学通过对黎族舞蹈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形成黎族舞蹈文化课程,以专业课、公共课等形式向学生传递这一文化,正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进而喜欢上黎族舞蹈文化,从中培养新一代的传承者。

二、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衔接性原则。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文化传承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这也说明文化传承并非是某个教育阶段能够独立承担的任务,而是大学、中小学和幼儿园共同的责任。因此,不同教育阶段在进行文化传承时,都应该从一体化的视角思考,遵循衔接性原则,做好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形成完整且连续的文化传承过程。

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传承黎族舞蹈文化并不以培养传承者为目的,而是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黎族舞蹈文化的兴趣为主要目标,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并形成尊重、理解多元文化的科学态度。这是由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的。这种“基础性”强调为学生提供“够用”但不“过度”肥沃的土壤,有个性但不失平衡的生态,尝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黎族舞蹈文化只不过是土壤中的一种营养,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内容,该阶段的教育不应当以黎族舞蹈文化传承为自己的主业。

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首先在情感体验和兴趣培养上与基础教育阶段是共通的。毕竟如果无法从情感上得到学生的认同,引起学生对黎族舞蹈文化的兴趣,传承也就无从谈起。在此基础上,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更加注重系统知识的掌握,这是由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决定的。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培养专业的传承者是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的目的之一。只有更为系统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最终形成学生对于这一文化的全面的认知,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传承者。其次,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具有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教育的特色之一,这使得大学在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主动性。大学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也使得它在文化创新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大学的黎族舞蹈文化传承不仅是文化的继承,更是师生一起探索和研究,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地对黎族舞蹈文化进行创新,使得这一古老的文化能够历久常新的过程。

2.整体性原则。黎族舞蹈文化是承载黎族人民生活的符号。我们既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行为文化,通过舞蹈行为表达黎族人民的思想观念、情绪情感,又可以将其视为一种风俗文化,反映了黎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民俗风情,还可以将其视为黎族传统教育的方式,具有文化认同性和传承性。总之,黎族舞蹈文化是一种包括信仰、宗教、习俗、艺术、教育等在内的复合体。这种复杂性和系统性意味着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

从黎族舞蹈文化的角度来看,包括动作、音乐、服装、道具等在内的舞蹈技艺是文化的载体,是最直观和外显的符号,我们只有透过这些才能了解文化本身。反过来,黎族舞蹈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它的文化内涵、历史发展、功能变迁等内容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些内容的支撑,我们不能真正认识黎族舞蹈文化的全貌,更无法正确地解读和传承。

从课程的角度来看,黎族舞蹈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要转化为课程内容,需要在构建完整的黎族舞蹈文化体系的基础上,还需兼顾学生全面发展、文化传承与保护、社会多元一体和谐发展等三个方面的需求,同时内容的选择既要尽可能客观地还原黎族舞蹈文化真实的形态,又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观念,能与现代生活方式衔接,从而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3.适宜性原则。毫不讳言,我们都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成为文化传承者,更多的学生可能是以观众的身份欣赏黎族舞蹈文化,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还需遵循适宜性原则。

首先,针对艺术专业,尤其是舞蹈专业的学生,以培养传承黎族舞蹈文化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设置专业性更强的内容。传承黎族舞蹈文化的专业人才包括舞蹈演员、编导和教师。一是对于舞蹈演员的培养,课程内容侧重于黎族舞蹈技艺,目的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活态传承,直观地为人们展示黎族舞蹈。二是对于编导的培养,课程内容除了舞蹈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对黎族舞蹈进行加工、转化和重构,提升传统黎族舞蹈的审美价值,使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而不至于被社会淘汰。三是对于为教师的培养,可以从教师教育的角度设置课程内容,淡化舞蹈技能的培养,重视对于黎族舞蹈文化的鉴赏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其次,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以培养观众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黎族舞蹈赏析为主。所谓观众,是指理解、接受黎族舞蹈文化,并愿意关注这种文化的人。如果没有观众,黎族舞蹈文化传承将失去市场,即使有专业人才的支撑,也随时面临消亡的危险。因此,观众是黎族舞蹈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保障之一,只有培养观众,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黎族舞蹈文化,这一文化才能继续传承。针对这部分学生,以公共课为主要载体,通过黎族舞蹈赏析,引导学生从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解读这一文化。

三、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应指向三个学会

1.学会记录。记录是文化存在的重要凭证和文化传承的前提基础。如今的黎族舞蹈或逐渐消失,或发生变异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如“跳娘舞”等只在少数黎族村寨中流传,且只有个别年长的传承人掌握,年轻的黎族大多不熟悉甚至不知道这些舞蹈,如果不及时记录,这些舞蹈将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消亡。而如“打柴舞”之类的黎族舞蹈近年来经过挖掘和改进,从原本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转变成为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的大众舞蹈,此类舞蹈同样需要记录,否则难以溯源。

因此,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只有以文字、影像等方式保存,文化才能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里传承。这种记录并不是偶然的或者片段式的记录,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以记录白沙细水乡的“老古舞”为例,借鉴田野调查法,在记录之前应充分了解黎族的风俗习惯和禁忌,以及当地的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情况,并收集已有的关于“老古舞”的资料,为记录做好前期准备。在进入当地长期观察和记录时,首先从最外显的舞蹈形态进行记录,包括“老古舞”的角色、队形、动作、道具和伴奏等。当然,仅停留在舞蹈形态层面的记录必然是有所缺失的。因此,还需要从历史、文化、功能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记录,包括传承人口述史、当地村民对这种舞蹈的看法、“老古舞”作为祭祀类舞蹈的作用和禁忌等,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老古舞”真实而完整的形态。可见,关于黎族舞蹈文化的记录,绝不只是某个舞蹈片段的记录,也不完全是针对某个演员或某个动作的记录,而是包括生态环境、传承谱系、台前幕后等各方面的,不同视角的整体形态的记录。

2.学会研究。记录是对文化客观事实的描述,往往缺乏深刻性,我们只有在记录的基础上对黎族舞蹈文化进行研究才能形成对这种文化清晰且全面的认识。不仅如此,对黎族舞蹈文化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形成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对记录材料进一步研究,将黎族舞蹈文化放在整个黎族文化甚至中华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解读,才能全面认识黎族舞蹈的发展历程和功能价值,并由此探究黎族人民的行为模式和风俗习惯,形成文化自觉。因此,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研究。

对黎族舞蹈文化的研究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黎族舞蹈起源的研究。如“舂米舞”的起源,有学者认为是与唐宋时期的“春堂舞”有关。只有对黎族舞蹈溯源,才能弄清楚它本来是什么。二是关于黎族舞蹈功能与价值的研究。黎族舞蹈包括宗教祭祀舞蹈、生产劳动舞蹈、生活习俗舞蹈、节日庆典舞蹈等不同种类,每个种类的功能与价值都不同,只有对其进行研究,才能进一步解释黎族舞蹈存在的意义。三是关于黎族舞蹈变迁的研究。如宗教祭祀舞蹈的功能逐渐由娱神转向娱人,其原始形态和动作特征也不断变迁,通过这些变迁能够探寻黎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四是关于黎族舞蹈与其他舞蹈的比较研究。将海南黎族舞蹈与我国其他民族舞蹈进行比较,审视黎族舞蹈的特征,有助于对黎族舞蹈形成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认知。总之,通过对黎族舞蹈的起源、功能与价值、变迁及与其他舞蹈的比较等方面的研究,能够勾勒出完整的黎族舞蹈文化体系,形成我们对这一文化的整体认知,这也是最终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3.学会欣赏。引导学生记录和研究黎族舞蹈文化,形成对于黎族舞蹈文化的整体认知,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从而认同这一文化。学会欣赏才有可能认同,才有可能产生观众,有了观众黎族舞蹈文化才有继续传承的可能。

从培养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观众的培养,传承黎族舞蹈文化首先是价值观和民族观的培养。学会欣赏,以欣赏的态度对待黎族舞蹈文化,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和而不同”,这样一种文化的习得,比舞蹈技艺的习得更为重要。黎族舞蹈和我国许多民族民间舞蹈一样,注重舞蹈与自然、舞蹈与社会、舞蹈与生活的和谐统一,因此,如果我们只是从直观的舞蹈形态来欣赏,转瞬即逝的舞蹈动作根本不会给我们留下足够的时间思考,自然就出现“看不懂”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黎族舞蹈呢?

首先,舞蹈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视觉艺术,欣赏时应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联系。舞蹈的内容通常包括题材与主题、人物与情节等;而形式又包括动作和语言、结构与布局、环境与氛围等,形式来源于内容,内容通过形式表达。因此,对内容理解的正确与否,决定了观众是否能真正看懂舞蹈,能否正确解读舞者的肢体语言。黎族舞蹈大多取材于生活,如欣赏“织锦舞”时,了解黎锦的历史、黎锦之于黎族民众的意义、织锦的技艺等是“看懂”这个舞蹈的前提;而舞蹈中的许多动作则来源于织锦技艺,如纺纱、染色、织布、刺绣着四大工序的标志性动作,通过这些动作我们就能读懂舞蹈的内容。

其次,舞蹈是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艺术,欣赏时应讲究方法。感受情绪、解读表达是欣赏舞蹈非常重要的方法。如“打柴舞”这种最初作为宗教祭祀的舞蹈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演变成喜庆的舞蹈,它所采用的音乐动力十足,通过音乐就能感受到欢快的情绪;而“打柴舞”常用的磨刀步、搓麻绳等动作多是模仿黎族先民劳动或生活的场景,娱乐性强。欣赏者通过感受和解读,很容易与舞者产生共鸣,不知不觉沉浸在欢快而热烈的氛围中。文化是动态的,学会记录是传承黎族舞蹈文化的前提,只要有记录,即使将来如果发生重大变化或失去传承人,人们还能通过记录了解这种文化。在记录的基础上学会研究,挖掘其文化意涵和发展历程,构建完整的黎族舞蹈知识体系,是对这一文化形成整体认知的重要手段。只有全面认识了黎族舞蹈文化,才能学会欣赏,进而引发对这一文化的认同,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猜你喜欢

黎族舞蹈大学
黎族小伙闯“深海”
“留白”是个大学问
《黎族母亲》等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学舞蹈的男孩子
大学求学的遗憾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