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詈语“他妈的”去范畴化考察

2022-03-01代玉帆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语义特征认知

代玉帆

内容摘要:去范畴化为研究詈词“他妈的”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范畴化是詈词“他妈的”演化的一种内部动因。本文从“他妈的”去范畴化现象入手,对该现象进行了解释。并通过调查,进一步考察了“他妈的”的语义特征,认为语义虚化,使“他妈的”由一个詈词最终成为一个情态标记,是去范畴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认知 去范畴化 他妈的 语义特征

去范畴化为研究詈词“他妈的”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范畴化是詈词“他妈的”演化的一种内部动因。

一.现象观察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妈的”是最常见的詈词之一。例如:

(1)无论是谁,只要在中国过活,便总得听到“他妈的”或其相类的口头禅。(鲁迅《坟·论“他妈的”》)

(2)这他妈的都是命!(周梅森《军歌》)

(3)他妈的,我又打中了!

例句(1)中“他妈的”结构中的“他”“妈”本为实词,但例句(2)中“他妈的”作为骂语时,“他”和“妈”的语义都发生虚化,“他”同时用于对称和他称,而“妈”也不再指具体的“妈妈”了。“他妈的”实际意义逐渐弱化,常用来表示愤怒、怨恨等情绪。例句(3)中“他妈的”在虚化的基础上开始泛化,在使用过程中,它由表示愤怒、怨恨的情绪向相反的方面发展,用来表示高兴、称赞等情绪。但由于它本是骂语,所以尽管意义发生变化,它仍带有淡淡的“骂语”色彩,用于粗俗的口语中。

从例句(1)(2)(3)可以明显看出去范畴化的过程:“他妈的”语义原本由第三人称指称,经过语义虚化形成一个表示愤怒、怨恨等情绪,再有语义泛化,可以用来表达高兴、称赞等情感。

二.研究设想

目前,对“他妈的”的研究多从句法语义平面讨论其詈骂义与非詈骂义以及语义变化原因,如尹继群(1998)研究了“他妈的”的历史源头、语义发展以及句法功能,认为“他妈的”意义开始泛化,是一个特殊的短语词;张谊生(2010)从词汇化、标记化与构式化角度出发,认为“他妈的”由“我靠/操/日你/他妈/娘的”骂詈句省略主谓语只保留被称式定语“他妈的”而来,并进一步讨论了其语义、语用意义;刘一杉(2011)讨论了“他妈的”的用法特点及成因;张爱玲(2010)从面子理论视角下讨论了“他妈的”的词汇化;厉杰(2013)认为“他妈的”是詈语性口头禅。蔡旺、罗昕如(2016)从语用标记角度出发,认为“他妈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其意义和用法出现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有时表詈骂的真值语义丧失,衍生出了语用标记的特点和功能。它的用法、分布、语义、语用标记及句法功能有学者做过研究,但是不同的研究者看到的是“他妈的”的不同侧面,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觉得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提出来进一步讨论。我们从认知视角出发,运用去范畴化理论对“他妈的”的去范畴化过程进行描写解释。

本文语料没有一一标明出处的皆来源于BCC语料库。

三.去范畴化理论及其“他妈的”范畴属性特征

1.去范畴化理论

“去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这个概念最早是由Hopper和Thompson提出来的。刘正光[8]等学者多将其称为“非范畴化”,而其他一些学者,如方梅将它解读为“去范畴化”。刘、方两位学者关注的学说内容是一样的,只是呈现的翻译形式不同。“去”字在现代汉语当中有“离开”“失去、失掉”的含义。Bhat(1994)指出:去范畴化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表现出的丧失几个范畴区分性特征的倾向。Beck指出,去范畴化指实义词类典型范畴特征的丧失(Beck,2002)。除此之外,很多研究是把去范畴化作为词类语法化过程中的—个重要的参数原则来进行了。Hopper(1991),胡壮麟(2003),Hopper and Traugott(200

5)认为去范畴化是指在语法化过程中.名词和动词会逐渐失去或者中立化一些句法形态标记,获得形容词、分词和介词等词类的一些范畴特征。去范畴化指词类范畴属性和语篇自治性特征的丧失(Cacoullos,2002)。去范畴化是词类语法化过程中的机制和参数之一,具体指的是实义词或者语法词的句法形态特征的丧失(Heine,B.et al.1991;Heine&Kuteva,20

02,2005)结合考察分析,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范畴成员有逐渐失去原型范畴特征的趋势。这样,“去范畴化”就以动态的意象方式突出强调了范畴成员离开、丧失原型范畴部分特征的现象。作为语言范畴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去范畴化理论具有以下几种典型的特征:在句法层面上,原型范畴的一些典型分布特征会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和新的发展;在语义层面上,语义会出现抽象泛化、丧失、转指等情况;在语篇层面上,该范畴所具有的三个元功能(概念、人际、语篇)会发生扩展或转移。

2.“他妈的”范畴属性特征

最初的范畴化是人通过自身认识世界的直接产物。所谓原型就是一个范畴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成员(Rosch,1973)是范畴核心的心理图式本质属性最能体现典型特征的范例(Taylor,1989)。这一原型概念映射到语言符号系统,就是指一个词或一个类型意义的所有典型模型或原形象,是一个类型的一组典型特征(李和庆、张树玲2003)。“原型”汇集了一个范畴中最具典型的特征它是好的、清楚的样本,是范畴建立过程中的参照点。换言之,范畴实际是围绕一个原型而构成的(Croft&Cruse,2004)。依据范畴的原型理论我们认为一个原型意义上的“他妈的”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从句法功能上看“他妈的”是称式定语(张谊生,2010),“他妈的”+名词构成定中短语在句中可充当宾語。定中短语有明显的所属关系。所属关系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核心概念,Taylor(1989),Duriexux(1990)以及Nikiforidou(1991)认为所属关系反映出了原型效应,具体的各种所属意义都是通过隐喻或转喻机制从所属关系的原型扩展而来。从语义功能上看,“他妈的”具有指称功能和陈述功能;从语义内涵上看,“他妈的”具有指称意义。这些是汉语“他妈的”普遍存在的范畴属性特征。

四.“他妈的”去范畴化表现

按照“去范畴化相关理论”通过对大量的汉语语料进行考察我们认为,“他妈的”的“去范畴化”就是指“他妈的”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其范畴的属性特征渐渐丧失的过程,并且衍生出了其他的属性特征和功能,在语义特征方面发生了变化。

1.“他妈的”语义虚化

鲁迅发表于1925年的《论“他妈的!”》一文中,把“他妈的”成为“国骂”。指蒋介石置全国人民奋起抗战于不顾,回老家为他母亲上坟。当时报社报道此事时用的标题是:“全中国、打日本、风起又云涌,蒋介石、赴奉化、上他妈的坟”。鲁迅说它是“削去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又改对称为第三人称”,这样语义要含蓄多了。形式上也出现了许多变体,有“他妈、妈的、妈妈的、你他妈的、去他妈的、他娘的”等。《汉语大词典》收录了“他妈的”:詈词。表示怨恨﹑愤怒等情绪。

在近现代社会中,人们多用“妈”,而“娘”常出现在方言中。因此,说“他妈、他妈的”多起来。例如:

(4)咱们是若差使呀!几两银子的饷,就是他妈(的)卖命钱!(洪深《赵阎王》第一幕)

(5)无论是谁,只要在中国过活,便总得听到“他妈的”或其相类的口头禅。(鲁迅《坟·论“他妈的”》)

“他妈的”结构中的“他”、“妈”本为实词,可是在作为骂语时,“他”和“妈”都虚化了:“他”同时用于对称和“背称”,而“妈”也不再指具体的“妈妈”了。

有一个笑话。一个农民和一个秀才为一点小事争执起来,农民骂秀才“他妈的”,秀才气极了,想还嘴,但又觉得说“他妈的”太粗俗,于是还嘴骂对方为“他母亲的”。在笑话秀才迂腐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妈”和“母亲”本是同义词,但我们都觉得说“他母亲的”十分可笑,因为“母亲”在此未虚化,说出来不伦不类。

由此可见,“妈”之所以能够虚化是有一定的条件的。“母亲”是书面语,有较浓的庄重、尊敬的色彩。“妈”和“娘”是口语,有通俗、质朴、自然、灵便的风格。这种天天说的口语风格的词使用频率极高,使用方面日趋增多,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便被用来斥骂对方,形成了骂人话。

“他妈的”作为骂语在长期使用中,结构逐渐稳定,常用来表示愤怒、怨恨等情绪。如:

(6)他把民工顾新民拉到一边,恶狠狠地说,“想来这儿闹事咋的?把记者请来我就怕你了?告诉你,你越闹得凶越不给工钱!你他妈的小心点,把老子惹恼了,非好好揍你一顿!”顾新民吓坏了,他告诉记者,这人是老板的小舅子,平时可凶了。

(7)突如其来的喊声吓了一跳,故作镇静地说:找旅社住。曹连长想,找旅社为啥往这黑灯瞎火的胡同里钻?他打开手电,亮了身份证:“我要检查你的行李。”那人见他是军人,忙堆起笑脸说:“解放军,你们的工资不高,这点小意思你别嫌弃。”说着将一叠厚厚的人民币塞到曹连长手中。“少玩鬼把戏,不然就跟我到公安局去。”来人见曹连长不吃这一套,便唰地掏出匕首,气势汹汹地说:“当兵的,你别他妈的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老子今天给你放放血。”说着,便像恶狗一般扑了上去,说时迟,那时快,曹连长顺手一挡,三拳两脚,那黑影就跪在地上直求饶。

例(6)是农民工顾新民因老板拖欠工资请来记者曝光此事,而老板面对这样的情况自然非常愤怒,因此老板用“他妈的”来表示对顾新民請来记者这件事的愤怒的情绪。例(7)是曹连长面对贿赂铁面无私,因此惹恼了犯罪分子,所以犯罪分子气急败坏用“他妈的”表示对曹连长的愤怒。

例(8)你他妈的,坐完车(1)不给钱,(2)您(3)说(4)是(5)什么人头儿!

原句只在句首有一个“他妈的”。尹继群认为:“他妈的”安插在句子中标示的六个位置中的任何一个,句子都是通顺的。虽然在语义上则有差异,但是表达的情绪都是愤怒、怨恨等情绪。“他妈的”放在位置(1)(5)(6)处同放在它原位置上的情况基本相同,表示气愤的情绪。放在位置(1)(4)处则带有指代性,骂指坐车的人。放在(2)(3)处是对听话人表示自己对此行为的愤怒。

2.“他妈的”语义泛化

“他妈的”在虚化的基础上开始泛化,泛化的发展目前还在进行。在使用过程中,它由表示愤怒、怨恨的情绪向相反的方面发展,用来表示高兴、称赞等情绪。但由于它本是骂语,所以尽管意义发生变化,它仍带有淡淡的“骂语”色彩,用于粗俗的口语中。我们可以用下面两个例句来表现这个过程:

(9)路上有两道很深的马车辙,吉普车跨着走也不是,顺着走也不是,但司机信心百倍地和方向盘搏斗着。他甚至很自豪,什么他妈的奔驰、林肯,到这儿来全得趴窝,全比不上他这台破吉普。

(10)陆小凤苦笑:“你说的真他妈的对极了,我现在简直好像渐渐有一点快要佩服你了。”

例(9)中奔驰、林肯肯定比吉普车要贵很多,但是在面对泥泞路段时,尽管是一台破吉普也比奔驰和林肯车要更容易通过,说话人用“他妈的”表示对奔驰和林肯车的嘲笑,暗自欢喜自己的吉普车厉害。例(10)中可以明显看出是褒奖义了,“他妈的”只是对说话者内容的强调。

当“他妈的”用于关系很好的两个人之间或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时,表示亲昵的语气。在日常生活中当人很高兴时,也可能说“他妈的”,例如:

(11)他妈的,我又打中了!

这里就是表示高兴的语气。例句(9)(10)中的“他妈的”也是用来表示高兴的语气。这些情绪的表达,都依赖于语境的解释作用。

下面再用具体例子比较分析语境对短语词“他妈的”的语义、语气的解释与确定作用。例如:

(12)他妈的,我到西安走了一趟。

(13)他妈的,真倒霉,我到西安走了一趟,驾驶执照被扣在那儿了。

(14)他妈的,我到西安走了一趟,那地方真不错!

(15)他妈的,我到西安走了一趟,玩得真过瘾!

例(12)中“他妈的”由于缺乏必要的语境,我们不能单就此来判断它表达什么感情,只能按常规理解。例(13)的语境中,我们可判断它表达的是气愤、怨恨的情绪。在例(14)中,它表达的是赞赏的感情。例(15)中,它表达的就是高兴的语气。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他妈的”正是通过这个语义不断虚化的过程,从一个第三人称指称发展成为一个表达情态的标记。这种内部动因致使“他妈的发生一定的范畴转移。

根据以有研究,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汉语“他妈的”范畴进行动态考察。借助“去范畴化”理论,可获得对“他妈的”的一种全新认识。在“他妈的”范畴去范畴化过程中“他妈的”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他妈的”由最初的第三人称指称,到了近代社会,在鲁迅发表的《论“他妈的!”》一文中,把“他妈的”成为“国骂”,常用作骂人的话,“他”和“妈”都虚化了:“他”同时用于对称和“背称”,而“妈”也不再指具体的“妈妈”了。常用来表示愤怒、怨恨等情绪。但现今在有的语境中它的意义开始泛化,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在使用过程中,它由表示愤怒、怨恨的情绪向相反的方面发展,用来表示高兴、称赞等情绪。但由于它本是骂语,所以尽管意义发生变化,它仍带有淡淡的“骂语”色彩,用于粗俗的口语中。这些去范畴化现象必然会以词汇化或语法化为手段在语义层面留下一些痕迹,而这种遗存的痕迹是研究过程中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尹继群.说短语词“他妈的”[J].语文建设,1998(6).

[3]张谊生.试论詈骂语的词汇化、标记化与构式化—兼论演化中的詈骂语在当代汉语中表达功用[J].当代修辞学,2010(4).

[4]刘一杉.“他妈的”用法特点及成因[J].语文学刊,2011(22).

[5]张爱玲.面子理论视角下詈词“(他)妈的”的词汇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6).

[6]历杰.口头禅:类别、机制与功能[J].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20-132.

[7]蔡旺,罗昕如.宣泄式语用标记“他妈的”考察[M].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11).

[8]刘正光,刘润清.Vi+NP的非范畴化解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4):243-250.

[9]方梅.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J].中国语文,2005(6):495-507.

[10]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1]刘华文,李红霞.汉英翻译中再范畴化的认知特征[J].外语研究,2005,(4).

[12]端木三.重音、信息和语言的分类[J].语言科学,2007(5).

[13]Baker, M .C.(2003).Lexical categories:verbs,nouns and adjectiv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Beck,D.(2002).The typology of parts of speech systems:themarkedness of adjectives.NewYork

&London:R outledge.

[15]Bhat,D.N.S.(1994).The adjectival category:criteria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identification.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6]Cacoullos, R .T .(2002).Le:from pronoun to intensifier.Linguistics,40(2),285—318.

[17]Heine, B.et a1,(Eds.).(1991).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framework.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Heine,B.&Kuteva,T.(2002).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Heine,B,&Kuteva,T.(2005).Language contact and grammatical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Hopper, P. J.(1991).On some principles of grammaticalization.InTraugott&Heine.Approaches to grammadcalization(VOl.I)(pp.17—35).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1]Hopper, P.J.&Thompson,S.A.(1984).The discourse for 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Language,60(4),703—752.

[22]Hopper,P.J.&Traugott,E.C.(2005).Grammaticalization(2nded.).Be

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作者單位: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

猜你喜欢

语义特征认知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浅谈现代汉语中名词作谓语现象
浅析网络用语中的新兴结构“第二最NP”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