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舶来一片洲

2022-02-28刘雅媛

中外文摘 2022年4期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扬子江大江

□ 刘雅媛

“长江三角洲”这个词,百年前就已有之,这个词的出现与我们对这一区域的地理认知的发展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会以某江、某某江来称呼一条大河,然而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提到“江”,必定特指今天的长江,“河”则特指黄河。在古人的地理观念中,江、河、淮、济共称“四渎”,是历代中原王朝最重视与崇敬的四条大河。

“大江”也是古人对长江的一种称呼,“大江”之名的出现早于“长江”,据考证,“长江”之名的流行可能晚至三国时期。“扬子江”之名的出现则晚至隋代,得名于扬州城南的扬子津。扬子津是当时从扬州横渡长江至京口(即今天的镇江市)的南北要津。扬子江本来指的则是长江下游扬州一带的江段,可能西方人初来扬州时,听到了“扬子江”就错将之作为整条长江的称呼。

“三角洲”之名是个舶来品。早在公元前5 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就用“三角洲”称呼埃及尼罗河口的三角形冲积平原。19 世纪,西方人用枪炮砸开了清朝的国门,伴随而来的是商人、军人、传教士、探险家,为了开辟洋货市场倾销商品,他们在内地考察、探险,足迹遍布全国。在这些人撰写的调查报告中,开始使用Delta(三角洲)一词概括中国各地江河口的地貌,一些中文翻译文章中也出现了“三角洲”这种译法。

随着西方的地理学知识传入中国,三角洲这一地貌概念也随着各种地理学译著引入中国。1899年的《地理初桄》中出现了“叠尔泰”一词,应是Delta 的音译。1901 年《地理学讲义》中有“三棱洲”的译法,“三棱洲”之说传播甚为广泛,在中国地理学开拓者张相文先生的《新撰地文学》一书中也采纳了“三棱洲”这一提法。

“长江三角洲”概念的传播与近代各种地理教科书的出版发行有密切关系。1905 年的《中国地理教科书》是国内最早的地理教科书之一,其中已有“大江口之三角洲”的提法。此后的教科书及报章杂志中也纷纷出现了诸如“扬子江三角洲”“大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不同表述。直到1935 年,民国教育部要求将师范地理教材标准中的“大江三角洲”统一改为“长江三角洲”之后,长江三角洲的表述才逐渐固定。

我们可以从当时的中学课本中,窥到百年前人们对长江三角洲的认识。在被誉为民国三大中学教材之一的《本国地理》中,对“长江三角洲”有这样一段描述:“本区囊括太湖,襟带运河,汊港纵横,号称泽国……水道之长,世界各国,无出其右。太湖沿岸,膏腴千里,财赋甲于全国,盖赋出于田,田资于水者也。”可见时人所认识的“长江三角洲”是以太湖流域的传统江南为主体,风貌、物产、习俗、都市等内容也都以江南为主。

近代“长江三角洲”一词的引入与流行反映了什么?其一是近代地理学的传播与地理教育的普及,使学术界与大众接触并了解了“长江三角洲”一词。其二是区际联系的增强,使以往分明的江南与江北,在各个方面都有融合的趋势,进而使人们开始接受一个更大范围的区域概念。

猜你喜欢

长江三角洲扬子江大江
百万雄师过大江
心中的大江
本刊启事
扬子江药业
搞笑秀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016年1-9月)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及发展思路
“新苏南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南京纬三路:在扬子江下“穿针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