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之涣:在一首诗里相遇

2022-02-28王彬

中关村 2022年2期
关键词:歌妓鹳雀楼羌笛

王彬

出身名门望族,曾经是一位白衣胜雪的少年,击剑而歌的时候更是风流倜傥,遗憾的是在新旧唐书皆无传,《唐才子传》也记录甚少。

他是唐朝边塞四大诗人之一。尽管说仅存诗六首,但每一首都成了流传千年的名篇,更是因为一首诗成就了一座千古明楼。

一生辗转于小官小吏之间,也曾因才华抱得美人归。

唐玄宗开元年间,同为著名边塞诗人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在东都洛阳游学,虽然三位诗人名声都很大,但都是落魄不遇。有天,天降小雪。三位诗人相约一起到酒楼去,小饮一杯。刚坐下不久忽有梨园中十几位歌妓,在伶官带领下,登楼会宴。于是,三位诗人为避喧闹进了里间。不多久,又进来四位妙龄女郎,皆是当时京都著名的歌妓。王昌龄对高适和王之涣说:“我们三人都以诗知名,每每分不出高下。现在我们在此偷听诸歌妓歌唱,谁的诗入乐被歌最多,谁就为优。”三人都说好。

最先一位歌妓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于是,王昌龄用手在壁上一画,说道:“这是我的一首绝句!”

第二位歌妓开口唱的是:“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诗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于是,高适也用手在壁上一画,说道:“这是我的一首绝句!”

第三位唱的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于是,王昌龄又得意地在壁上一画:“又是一首乐府。”

三人唱罢却未曾有王之涣的诗作,但是王之涣并不着急,徐徐对高适、王昌龄说:“这些唱你们诗作的皆是潦倒乐官,只会唱一些‘下里巴人’之词耳。我的诗是‘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然后指着歌女中最漂亮的歌妓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诸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三人大笑,在里间等候着。

等到这位歌妓歌唱时,开口便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笑着对王昌龄等二位说:“两位,我没有说错吧!”于是皆大笑。

那些歌手们听到笑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走了过来:“请问几位公子,在笑什么呢?”三位诗人就把比诗的缘由告诉她们。歌女们施礼下拜:“请原谅我们俗眼不识神仙,恭请诸位大人赴宴。”三位诗人应了她们的邀请,欢宴一天。

这则故事,记载于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酒楼里诗人与歌妓,诗与酒,歌唱与奏乐,谈笑与致礼,和谐地构成了一幅唐代市井社会风俗图。

王之涣生平记录少之甚少,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其出生于太原的名门望族王氏,但是到了其祖父和父亲这两代也就是做了县令这样的小官,家道衰败的迹象还是很明显的,除却家族的衰败之外,王之涣的官途也是非常坎坷。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有才又有名,且不屑于参加科考的王之涣在到处拜谒名公钜卿的路上,不惑之年得到了衡水县令的欣赏,鉴于其家庭出身和背景,以门荫入仕,当上衡水县主簿。任冀州衡水主簿期间,写有《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等诗。第一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第二首诗则是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

清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评价《送别》一诗是说:“此与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词相反而意同。”

同年王之涣就不幸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

辞官后的王之涣和夫人一道回到太原老家,这一住就是十五年,十五年期间,“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王之涣沿黄河的山西、陕西、甘肃等数省向北一路迤逦出发,赴河陇、出玉门、漫游西北边地,一路走,一路潜心写诗。

正是这十五年的游览经历,才有了日后流传千古的《登鹊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名作。

闲赋在家十五年的王之涣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领命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终于官舍,享年五十五岁。一生仅仅三次做小官的经历。

在做衡水县主薄期间和衡水县令李涤三女儿的婚姻,更是一段罗曼史。

或许是某一天的傍晚,或许是某一天的清晨,县令李涤三女儿听到父亲请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大龄青年做主薄,多方打听得知竟是让自己仰慕已久的王之涣,于是一段萝莉爱大叔,美女惜英才的爱情开始悄悄萌芽。

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王之涣三十五岁,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县令千金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十七岁,正是妙龄,但小姑娘根本不顾世俗和当县令的父亲反对,毅然决然地和王之涣洞房花烛夜。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更是恩爱有加。

王之涣在家赋闲十五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

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四十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

可以说王之涣和李氏的婚姻装点了一段岁月,惊艳了一段时光,成为一场罗曼史,那一刻那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可能是因为诗人的才华才甘愿做了妾,才甘愿和诗人清贫十五年,甚至在死后,为诗人守寡。

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在一首诗里与诗人相遇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他的浪漫是如此大气、恢弘,一首《登鹳雀楼》,成就了千古名楼——鹳雀楼。

鹳雀楼头,落鸿声里,那一片白云还是千年前他仰望的白云,奔腾的母亲河,日夜川流不息。

这是一条他喜欢的河流,远山如黛,循着阁楼追忆他豪放气派和伟大胸襟,极目远眺,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水和无垠的宇宙,更有对人生的丝丝顿悟。

一首千古名诗《登鹳雀楼》就这样应运而生。

二十字的一首小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唐诗训解》:“结语天成,非可意撰。”

此后仰慕者、赛诗者接踵而至,写下了一首首佳篇美文,似乎要与王之焕一比高低,但最终都不曾超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一首《登鹳雀楼》成就了一座名楼,更是成为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

古代四大名楼鹳雀楼

在另一个时空里,古城、春风、羌笛、杨柳、玉门关,他觅得让他抒发胸臆的所有元素。就这样,一曲千古流芳的诗文喷薄而出。

我的眼眸穿过祁连山脉,在一缕春风里寻找当年的气息,一棵树,一段城墙都记得那段时光和有故事的遗迹。

时光是一尾鱼。一只鸟儿在远方收起翅膀,沿古道乘夕阳,骑瘦马顶烈风,梦回边塞关外。当我手捧春风和桃花,梦想在玉门关前寻找王之涣曾留下的足跡,翻开黄沙覆盖的往事时,岁月一片葱茏。

这让我想起作者的另一首声名显赫的七言绝句《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露出一股慷慨之气,哀怨却不消沉。

《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一瓢诗话》:“‘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苦思妙响,尤得风人之旨。”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称《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王渔洋将其和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秦时明月”并列为唐朝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剑是一把好剑,歌也是好曲,当诗人击剑而歌的时候,那个白衣胜雪的少年更是引起赞叹一片。

曾经白衣胜雪的少年,曾经击剑而歌的少年,在可搜寻的资料里,故事很少,仅存六首诗在人间,但诗里留下的那一楼(鹳雀楼)一关(玉门关)却在历史的长河里长久的屹立不倒。

试想如果没有这一楼一关,中国诗词的天空会不会留下少许遗憾,也许就不会有如今的四大名楼之说。

笔者以为,《旧唐书》《新唐书》之所以没有给王之涣立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那个一切从官员出发的“官本位”价值观在作祟,一个小小的主薄、县尉,怎么可能有人会为其立传呢?

如果不是在北邙山下,那一块出土的墓志为诗人留下了最珍贵的一页,还有那最久远的背影。可能其身世依然是一个谜。

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正是这样一个青史无名的王之涣,其诗歌居然流传千年而不衰。

一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猜你喜欢

歌妓鹳雀楼羌笛
羌笛悠悠
羌笛为武汉吹响
近二十年歌妓与唐宋词关系研究述评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唐代歌妓与唐诗传播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