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资源共享平台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研究

2022-02-27秦焕美郝明阳孙智源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交通规划资源共享交通

秦焕美,韩 艳,郝明阳,孙智源,柳 堤

(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24)

0 前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数字教育资源要实现开放共享,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面形成”。目前全球最成功、最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案例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计划”,为全世界教师、学生和自学者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免费开放资源[1]。因此,需要将资源共享与教学相结合,改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2-4]。

1 “交通规划”课程简介

“交通规划”是交通运输工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交通概述、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需求预测、交通网络分析、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停车设施规划、交通管理规划和交通规划综合评价。核心理论方法为四阶段法:由交通生成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交通方式划分及交通分配模型组成。

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充分掌握交通规划的基础原理与知识,理解与运用交通规划的内涵和外延,提高交通规划的基础素养,具备运用交通规划理论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生从事交通规划类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1)目前没有建立良好的资源共享平台,将不同的资源进行分类梳理,定期更新与维护,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2)授课方式比较传统,学生被动接收,教学效率较低,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

2 搭建“交通规划”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课程资源共享的载体,是对大量资源进行加工处理,集资源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于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依托现有的网络技术支撑平台,如Hadoop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以“交通规划”课程为例,进行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库设计,提出教师和学生用户端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框架。

其中,“交通规划”课程教学资源主要有基础资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教材、习题试题和作业等,拓展资源:网络课程、微课、名人名师、前沿热点、参考文献等,应用资源:项目案例、规划软件等。坚持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原则,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架构如图1(P203)所示。

图1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架构

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分为学生端和教师端,后台是数据库。教师端可以上传、修改、删除、更新课件、微课、习题等资源,学生端只能使用资源内容,浏览课件、播放微课、操作习题等。此外,平台延伸功能还可以记录学生访问不同资源的时长,以及习题完成情况,并形成学习情况报告,供教师和学生查看。

3 基于资源共享平台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3.1 教学模式简介

3.1.1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发展和完善,将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同时,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理念上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多种线上教学资源相结合,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课堂进行课程讲授与指导,合理利用线上资源,对线下资源进行补充和拓展,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主动学习[5]。

3.1.2 基于SECI模型的螺旋递进式教学方法

SECI模型是由日本学者在1995年首先提出的,是对知识创造与知识管理的全新认识。该模式认为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和内部升华。在知识转化过程中,人们可以实现隐性知识的创造和共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显性知识之间的转换与重组、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最终实现知识量扩充和知识水平的提升[6]。借鉴SECI模型,可以构建体验感知→知识糅合→知行联接→行动反思的螺旋递进式教学方法,借助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等,让知识技能完成社会化—外在化—融合化—内隐化的过程[7]。

3.2 基于SECI模型螺旋递进式教学方法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基于SECI模型的螺旋递进教学方法结合,设计基于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SECI模型螺旋递进式教学方法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3.2.1 课前—体验感知阶段

教师可以先布置课前任务,通过资源共享平台推荐线上学习资源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预习自学,熟悉教师上课内容,做好课前的知识准备。课前任务的完成过程是学生获得隐性知识,进行隐性知识共享和创造的过程,即体验感知阶段。

3.2.2 课中—知识糅合和知行联接阶段

课中,即线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课程内容。教师结合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中的资源,以及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构建讨论题目,通过小组讨论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梳理归纳,明确相关的交通规划概念和理论方法,实现知识糅合,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即知识有机糅合阶段。

从课程资源中挑选合适的实际交通规划项目案例,结合行业标准、规范,利用交通规划专业软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将理论知识学习应用到实际案例中,提出交通规划方案并比选评价,达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做到知行联接,显性知识得以组合和内化,即知行联接阶段。

3.2.3 课后—行动反思阶段

课后拓展学习,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作业任务,也可以通过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随时回顾课程的知识要点,重新思考,将课堂中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重新梳理,深化对相关内容的深化理解,使得交通规划方法、理念、方案设计等知识逐步积累、融会贯通,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显性知识得以消化吸收,学生获得新的隐性知识,即行动反思阶段。

4 结论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兼容各类教学资源格式,最大限度挖掘各类教学资源的价值,极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促进教学模式的改变,提升了教学效果。本研究以“交通规划”课程为例,对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进行设计,探讨基于SECI模型螺旋递进式教学方法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交通规划课程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助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设置恰当的教学任务、案例、软件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和项目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交通规划资源共享交通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交通规划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