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教育学制分配模式窥探

2022-02-26温亚萍

高教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分配模式学制学期

徐 媛,吴 严,温亚萍

(1.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广西 扶绥 532100;2.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

一、前言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本科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职业本科教育在教育层次上是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在教育类型上是本科教育的职业类型,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或技术应用型人才,最典型的特征是职业教育特征。它既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简单复制,也不是专科职业教育的简单延伸。这意味着新型的职业本科教育将带来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本质性创新和变革,学制的分配模式将是其最直接、最显性的形式。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国家根据教育方针、政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元素的一种完整的教育制度[1]。它是教育制度的主体,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有时也专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年限,本文所讨论的学制是专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年限。目前职业本科院校在学制分配模式方面尚处在探索的阶段,还没有一个科学、优化的分配模式,更多的是把专科的学制拉长或参照应用型本科的学制分配模式。为充分体现职业本科教育的应然内涵和职业教育特征,其学制应该如何分配、如何在现有学制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正是本文意欲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二、本科教育学制分配的主要模式

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院校基本上由升格和转型院校构成,基础弱、原有的办学惯性大、人才培养转型难度大,从上至下的理念更新和意识转变还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层次和培养类型的要求[2]。在学制分配方面,同样面临无标准可参考的状况,直接将专科的学制拉长或参照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制分配模式的做法比较普遍。

(一)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制分配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建设、技术技能实训等方面,与研究型本科院校不同,比较偏向于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技术、经营、管理等一线应用技术型人才。但又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类型,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制分配也更多地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进行分配。比较典型的分配模式有以下三种。

1.理论型模式。这种学制分配模式是“3.5+0.5”,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偏重于理论学习,职业教育特点比较弱。具体实施是前3.5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相关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技能知识集中学习,第8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根据目前所获资料,采用这种学制分配模式的学校有:吉林医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南昌工学院等学校。宁波工程学院部分专业、湖北医药学院部分专业采用这种学制分配模式。

2.实践型模式。这种学制分配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在保证理论学习前提下,更加重视职业理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特点比较强。根据实习管理方式的不同,又分为“3+1”和“3+0.5+0.5”两种模式。

(1)集中实践型模式(“3+1”)。这种学制分配模式采用的比较少,职业教育特点较突出。具体实施是前3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相关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技能知识集中学习,第7、8个学期全部进行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根据目前所获资料,采用这种学制分配模式的学校有宁波工程学院部分专业、湖北医药学院部分专业采用这种学制分配模式。

(2)分散实践型模式(“3+0.5+0.5”)。这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学制分配模式,职业教育特点突出。具体实施是前3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相关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技能知识集中学习,第7个学期进行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生产实习或岗位实习,有集中或分散两种方式,第8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根据目前所获资料,采用这种学制分配模式的学校有广西财经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宜春学院、陇东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石家庄学院等学校。宁波工程学院、河西学院部分专业采用这种学制分配模式。有部分学校虽然采用“3+0.5+0.5”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更加灵活、更加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洛阳理工学院的生产实习或岗位实习贯穿于第5—7学期(大多为第7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湘南学院不同专业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学期顺序不同,但都集中在第7—8学期进行。

3.灵活型模式。这种学制分配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略短,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适度延伸”前提下,适当地增加了现场教学、跟岗见习等实践环节,在加强职业理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教育特点很强。目前采用这种灵活学制分配模式的学校不多,多处于探索阶段。具体实施是前2—2.5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相关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技能知识集中学习,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现场教学、跟岗见习、生产实习或岗位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则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第3—7学期,第8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

根据目前所获资料,采用这种灵活学制分配模式的学校有:湖南文理学院的国贸专业自大二起每年都安排校外实习,合计16周;自动化专业的学制分配模式则采用了“2+0.5+0.5+0.5+0.5”模式。湖北医药学院的部分专业采用了“2.5+1+0.5(课堂教学)”分配模式,最后一个学期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课堂教学在学校完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专业实践则完全贯穿大学四年各学期,实践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按顺序、分模块,分布在不同学期开展。河西学院部分专业采用的是“2.5+0.5+0.5+0.5(毕业论文)”或“2.5+0.5+1(毕业论文)” 或“2.5+1+0.5(毕业论文)”分配模式。浙江省丽水学院采用的是“2+0.5+1+0.5”分配模式[3]。

(二)国外职业技术大学学制分配模式

国外类似职业技术大学的学制分配,基本以贯穿四年为主,但具体分配模式各有不同。根据目前所查询到的文献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四段式,8个学期中包含二个实践学期,第一实践学期通常安排在第2学期,到企业实习,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实践学期一般是在第7—8 学期内完成,加深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同时完成毕业论文[4]。

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一是将实践环节和训练贯穿在日常理论课中;二是在第4学年所有学生必须进入企业、政府或其他研究部门,进行一线实地生产训练,完成为期5个月的实务训练任务[4]。

英国:采用“三明治”教学计划,在四年学制的教学计划中,课堂教学与工业训练隔一学期交错进行[5]。

美国:实践课程的时间长,贯穿大学四年,分散性见习、实习的次数多[5]。

三、各种学制分配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职业本科院校的试点,其示范意义并不仅仅是学制从三年延长为四年,而在于培养内容与培养模式的配套改革。其育人模式与教学内容,既要区别于以学科体系见长的研究型本科教育,又要避免过于强调职业技能的重复训练,让学生既能通过系统学习打牢理论基础,又能通过项目教学培养出过硬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职业本科院校在学制分配上,也要采用适合职业本科教育特点的分配模式,以培养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层次专业技术推广与研发创新型人才。为了更好地研究职业本科院校的学制分配模式,下面对几种学制分配模式的优劣势进行分析。

(一)理论型模式(“3.5+0.5”)的优劣势

该学制模式为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设计模式,其优势是学生在学校理论知识学习时间更为充分,偏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能够保证和强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学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较为全面、深入。其劣势是无法在实践后重回课堂,弥补理论知识的欠缺;整段式实践时间过于集中,缺乏对职业和工作技能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培训,也缺乏及时性、针对性指导;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都集中在一个学期,实践时间较短,不利于学生实践反思、总结,不利于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对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过程性、梯度性指导,与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不同步,进一步拉大了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应用的差距;不利于人才培养成效、问题的及时反馈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降低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对于行业企业需求动态变化反应的灵敏度。这种学制分配模式的职业教育特点比较弱,一般很少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职业教育本科学校采用。

(二)实践型模式的优劣势

1.集中实践型模式(“3+1”)的优劣势。该模式偏向于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设计模式,其优势是能够保证和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较为全面、深入;同时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实习,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特点。其劣势是学生最后一年离校实习后,可能无法参加学校组织的就业招聘会;也无法在实习实践后重回学校和课堂,弥补与工作技能相对应的理论知识欠缺;而且长达一年的整段式实习实践时间过于集中,教师不易进行及时性、针对性、全面性的指导;把实习实践时间集中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学年,前三年对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渐进式的过程性、梯度性指导,与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不同步,也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体效果来看,不利于人才培养综合成效、教学问题的及时反馈和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教育效果和人才适应性容易出现与行业职业需求脱节、滞后的现象。

2.分散实践型模式(“3+0.5+0.5”)的优劣势。该模式仍然是偏向于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设计模式,但在“3+1”模式的基础上划分了不同阶段、性质的实习实践模块,较“3+1”模式更科学。其优势是能够保证和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较为全面、深入,同时学生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集中或分散的各种实习实践,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特点。这种模式中的第一个0.5(即第7学期)的安排模式又有集中和分散实习实践两种,即“3+0.5集中+0.5”模式和“3+0.5分散+0.5”模式。集中实习实践模式,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实践的内容和地点,一般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统一的“双导师”管理和指导,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精准的职业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对职业的认识也比较全面。分散实习实践模式,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实践的内容,提出统一的目标和要求,但由于工作的特点导致实习实践的地点是分散的。一般由教师巡回到各个地点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指导,学生基本也能够得到相对及时、精准的职业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对职业的认识程度,相对集中实习实践模式要弱一些。

其共同的劣势是实习实践时间集中在第四毕业学年,而前三年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样缺乏过程性、梯度性的指导和锻炼,往往也出现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不同步的情况。总体效果来看,人才培养综合素质还不够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还不够全面,实习实践的教学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反馈,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会滞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适应性容易出现与行业职业需求脱节、滞后的现象。

(三)灵活型模式的优劣势

灵活学制分配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习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技能知识的同时,学校已经开始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专业认知见习、课程实习、跟岗见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或岗位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也就是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是贯穿在第2—8学期的。这种学制分配模式的优势是: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到企业、岗位体验和认识真实工作情境,实地了解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情操,学习实操技能,让学生在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前循序渐进地进行工作情怀预热,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②分阶段灵活安排各种实习实训,层次清晰,专业技能应用与理论知识掌握的结合性强,有利于学生及时理解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工作技能水平,提升专业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特点;③学生在每次分散实习实训后,有机会重回课堂,这个中间的“回炉教育”过程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学习目标明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弥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工作技能经验的欠缺,能够在充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后再进入最终毕业实习,可明显提高毕业实习效果,最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④有利于人才培养成效、问题的及时反馈和教育教学改革,能够及时调整、优化教学方案和组织方式,对于行业企业需求的动态变化反应的灵敏度较高。

灵活学制分配模式的劣势是:①教学管理与组织难度比较大,需要较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量,不安全因素相对也比较多,需要周密的计划;②对教学设计和安排提出了更高的系统性要求,不同阶段的实习实训存在时间间隔,需要做好衔接巩固、全面提升的安排计划,否则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碎片化,出现学生“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现象。

四、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学制分配模式的建议

职业本科教育一定要牢牢把握职业这个属性和特征,通过基于产教标准的课程开发模式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合职业素养养成、职业技能培养的学制分配模式,更好地保持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实现职业教育的功能。综合上面对不同学制分配模式的分析,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学制分配模式建议采用下面两种模式。

(一)灵活学制分配模式

这个是建议首选的学制分配模式。基于职业本科教育的职业属性和特征,职业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大学4年,是今后职业本科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课时加第7、8学期的固定实习实训时间,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教育职业培养的实际需求,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到企业“多走动、多接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而灵活学制分配模式就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将职业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分散实施内容(融入、结合日常理论教学,如各学期的现场教学、专业认知见习、课程实习、跟岗见习等)、集中实施内容(综合式、整段式到企业实习实践)两部分,职业实践教学内容有分散、有整合,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实结合与应用,有梯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工作技能。

(二)实践型模式

考虑到教学管理与系统组织难度比较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少等因素,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可能无法采用灵活学制分配模式。但为了保持职业本科教育的职业属性和特征,仍然建议至少采用实践型学制分配模式,即“3+0.5集中+0.5”模式或“3+0.5分散+0.5”模式。保证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同时,也保证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集中或分散的各种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但也要注意,无论是分散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是集中的整段式实习实践,都不是简单的“量”的堆积,而应是目标明确、逻辑层次清晰、各环节内在关联紧密的实习实践教学设计。因此,实习实践时长、内容和先后顺序等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一方面必须符合职业教育方面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必须与职业领域方面的实际需求相吻合。

五、结语

职业本科院校不论采用何种学制分配模式,都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系统性地学习理论知识情况下,同步系统性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有“实践—检验—实践”的过程,即学生在每一次进行各种实习实践后,能够重新回到课堂弥补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足,建立有反馈、有提升的“回炉教育”机制,帮助学生在最后综合毕业实习及今后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全面、更牢固、更成熟地掌握和应用知识与技能。

猜你喜欢

分配模式学制学期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豆科主导森林的大气沉降氮分配模式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五行真经
黔产铁皮石斛不同部位多糖、氨基酸及必需元素含量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公平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