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管厚爱 监督有力度也要有“温度”

2022-02-26刘丽娟

山东国资 2022年12期
关键词:监督者纪律党员干部

□ 刘丽娟

唐太宗有铜镜、史镜、人镜3 面镜子。其中,魏徵这面“人镜”是一面“监督镜”,可以让人鉴得失、正言行、纠偏差,对更好进行决策、治理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党员干部要想正确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监督必不可少。目前,监督虽然有多种渠道、来自不同群体,但组织监督无疑是我们党和国家极为重要的监督方式。组织监督亦即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从监督的内容、范围、方式、程序等方面均作出了规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

通常,一提监督,有的同志就错误地认为只是对违纪违法的监督,没有构成违纪违法的,就不属于监督范畴。组织开展监督,进行检查、督导、考核,找人谈话、请人喝茶,一度成为被抵触的事情,更有甚者,认为是组织对自己的质疑、否定。这就要求监督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严管厚爱,从帮助被监督者规范开展工作、正确行使权力、促进个人成长的角度,拓宽工作思路,优化方式方法,让监督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不忘监督初衷,体现医者仁心

我们常说,纪律规矩是高压线,监督要“带电长牙”。因此,有人觉得规章制度是束缚、纪律规矩冷冰冰。其实,纪律规矩是“安全带”“绝缘罩”,组织监督在于保障党员干部遵守纪律规矩、规范履职尽责。如何让被监督者感受到监督的温度,那就需要党务、组织、纪检等干部在监督过程中,从为干部祛病强身、促进发展的角度,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用心去体会、实践,运用工作智慧和工作艺术,增加情感互动、思想交流,让被监督者更容易从心理上主动接受监督,而非单纯的履行监督程序。

组织监督工作如同医生看病,用药也好、手术也罢,都是为了帮人缓解病痛、祛病强身,不管是政治体检、把脉开方,还是重典去疴、壮士断腕,旨在促进党员干部政治过硬、行为合规,及时纠偏、防范错误。因此,监督者应该心怀大爱,从对党的事业负责、关心爱护党员干部的角度,去看待这份神圣的职责,将大爱体现在监督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通过用心思考、用情工作,让党员干部、监察对象感受到严管是最大的厚爱,监督是最好的保护,明白哪些纪律规矩必须遵守,哪些红线、高压线不能碰,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监督,更加存敬畏、知戒惧、明法理、守底线,从而在政治道路上稳健前行,让所在党组织成为一个个拼搏、实干、坚强、清廉的战斗堡垒,共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坚持问题导向,防范监督之忌

监督工作既是常见、即时的,也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涉及监督执纪执法时,要严格依规依纪进行,要求实事求是、铁面无私、严肃认真。通过监督,督促党中央重大决策、各级党委部署落实落地,督促党员干部遵规守纪、担当作为,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事业的助推器。在实际工作中,监督有几“忌”,需要加以防范。

忌傲慢监督。有的监督者以评判者自居,感觉自己是裁判员,手握戒尺、掌管规则,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考察评判,间接影响他人升迁任用或考核评优等,因而产生高高在上的心理优势,以俯视的心态开展工作。

忌生硬监督。有的监督者不善沟通,在不涉及原则性问题上,当被监督者暂时不太理解配合时,不主动做思想工作,而是采取硬碰硬的方式,以命令、压制的态度去处理,甚至说出一些过激语言或采用不当行为,引发反感,还可能产生舆情,影响监督效果。

忌随意监督。有的监督者在监督过程中,不按党纪法规规定的权限,随意扩大范围,过度了解被监督者的个人隐私,导致监督越界;有的监督者对行使监督权缺乏敬畏,依照个人喜好开展监督,不考虑对方接受程度,损害了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优化监督方式,赋予监督温度

被监督者是有情感、有思想的,如果给予尊重和平等,更易产生情感联结和共鸣认同,如果监督者过多关注自己的输出行为,忽视对方接受的程度,甚至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反而会导致抵触情绪,致使监督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如何优化监督方式、传递监督温度,是每一位监督者的“必修课”。

以人为本,把握心理规律。要根据对象的不同来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充分体察别人的心理,尽量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比如,在涉及执纪执法特别是问题线索处置、审查调查等阶段,需要与被监督者、相关人员接触了解情况,涉及大量沟通,也更考验谈话能力。要关注对方的身份、群体、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性格、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选取更优化的交流方式。同一件事,对年轻人和老年人、企业一线职工和领导干部、外向和内向性格、经历坎坷和顺水顺风的人,选择的切入点应该有所区别,表达用语也要因人而异,不宜一个模板谈到底。

熟识纪法,精准答疑解惑。监督执纪者对政策法规、纪律规定、典型案例要信手拈来,熟悉何种情形适用什么规定,哪些是合规之举、哪些是红线禁区,及时为被监督者答疑解惑、引导思想、解开疙瘩。以准确的判断和精确的政策把握,增加无形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专业性、可靠性,从而赢得对方的尊重信任,决不能似是而非,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知识广博,储备丰富。对经济、文化、政治、组织、法律等各方面的基本常识、被监督者所从事领域的专业内容等,都要有所涉猎,交流起来才容易找到共同点,引导被谈话人谈深谈透,不至于风马牛不相及,各说各话。特别是在监督过程中,有的因为认识不到位或出于各种目的,会为自己的不规范行为找各种理由,个别还会狡辩抵赖、故布疑阵,这就更需要监督者具有“火眼金睛”,能敏锐捕捉蛛丝马迹,快速找到破绽疑点、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同时正确运用法规政策,严肃申明制度规定、纪律规矩,让确有问题者承认错误,无法蒙混过关。

提升沟通水平,增强监督成效

与被监督者沟通交往的过程,是体现监督者素质的过程。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让监督更加顺畅高效,事半功倍。

要善于开展思想工作。维护党的纪律、加强组织监督,本身是一项政治性强的工作,需要摆事实、讲道理,做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思想工作耗时长、见效慢,有时需要反复多次沟通,且对人员素质要求高,要会找切入点,能够耐心谈心交流、循循善诱,把握对方内心的波动、顾虑,帮对方逐一解开心结,常常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故而有的人对做思想工作存有畏难情绪,更偏向于干脆利用政策、规定解决问题。但如果被监督者思想认识不到位、转不过弯来,要么情绪激烈不配合,要么表面服从,但内心深处不服气,反而不利于真正把党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下去,长期下去反而容易形成不和谐的隐患,造成消极抵触。

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同一件事,能否谈到位、说到点子上,取得预期效果,与谈话者的沟通水平、谈话艺术、对谈话节奏的把握、场面的主导控制密切相关。有经验的谈话者,会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从对方关注的事情入手,逐步深入交流,把政策、思想、问题解决方案等传导进去,使人易于接受、产生共鸣、如沐春风,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过程中还要时刻关注对方的反应,发现其情绪波动点、触发点,及时加以引导,既让人明白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纪律规矩是红线底线高压线,又深切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激励他们进一步严格自律、担当作为、奋勇争先。比如,日常廉政教育中,可以根据个体的工作生活经历特点,体察被监督者的感受,从做父母放心的儿女、当孩子成长的榜样、做攻坚克难的骨干、当推动事业的先锋等角度,来激发他们树立正确理念,珍爱荣誉廉洁,规范行使手中权力,做勤廉兼优的好典型、好模范。

猜你喜欢

监督者纪律党员干部
监督过失:因果性、注意义务与定罪实践
监督过失犯“归因-归责”路径之厘定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纪律
美国家长怎样理解“纪律”
官员更需要“不自觉地接受监督”